僧伽教育我來了
自覺營返校日 聽講經體驗無情說法

▲自覺營同學返校,在與花草木石的對話及五官感受中,傾聽內心的覺察,參與一場「無情說法」。(江芷諭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原來這個也是『法』,佛法及法師竟然這麼親切。」四月十三、十四日,趁著僧大第十一屆講經交流,十多位自覺營同學返校,不僅親身參與一場「無情說法」,更聽到僧大學僧從僧活中提煉出的「講經交流」。
返校日第一天,在僧大男眾學務長常澹法師的帶領下,透過《大自然在說話》影片,聆聽樹林、海洋、天空……對我們所說的話,感受人類與大自然的緊密臍帶關係。接著,在與花草木石的對話及五官感受中,傾聽內心的覺察。突然,無常禮物降臨,花椰菜、白蘿蔔、茄子……體驗抗拒與接受的拉鋸。最後,一盆盆花藝、文字與因緣的互鳴共舞,投映出每位有情的當下心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都是一方凈土與一念清淨的呈現。
十四日,僧大學僧與自覺營同學齊聚文理學院大講堂,接續第二日的「講經交流」。兩天共計十九場交流,有從經典中再取經的《寶王三昧論》、《慈雲懺主淨土文》、《百法明門論》、《地藏經》及《小止觀》。此外,還有以現代僧活為註腳的經典詮釋,如《法句經》與〈四眾佛子共勉語〉、《八大人覺經》與生命自覺、行住坐臥間皆聽見《法鼓晨音》、觀念轉換後看見《阿彌陀經》之美、與至親痛別中體驗《佛說無常經》,就連新春布置,都是一場「信佛學法敬僧」的實踐。呈現方式多元活潑、中英雙運,甚至活用漫畫、海報、蘋果說法,更有學僧以神經科學、心靈小說為切入點,將佛學與世學做巧妙的會通。
形容「困難就像沃土」的自覺營返校學員莊璦淳分享,「聽學僧透過經典講述自己的生命與佛法,雖然才剛起步,但很真實,感覺隨時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陳寬怡聽完講經交流後發現,「原來一點一滴都可以分享,尤其當經典與生命結合,更可以看到其中的感動、溫度及滋養。」
校外教學
重回小林甲仙 看見生命的蛻變

▲學僧回到小林、甲仙,由一路上所遇的人,走入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也看到生命的韌性。(釋演澤 攝)
◎釋演復
「甲仙的土很黏人。」除了意味著人與土地的關係,更深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二○○九年因為莫拉克颱風,僧伽大學學僧來到高雄,八月八日那夜,在聖嚴師父圓寂後第一次走到前線,隨著僧團法師挽起衣袖清理受創的家園。十年後,僧大校外教學,於四月十五至十七日,回到甲仙、小林,在安心服務站撤站後,延續與在地居民的因緣。
十五日下午,紫雲寺大寮傳出撲鼻的鳳梨酥香。僧大女眾部師僧穿起出坡服,從打麵糰、炒鳳梨餡、包料、壓膜、烤製,到冷卻後的包裝,完成了一千多顆的心意,準備送到即將前往的小林與甲仙,祝福睽違已久的家人。
出門前的行前說明,學僧看了一部甲仙的紀錄片,到達當地,見到影片中人,倍感親切,彷彿彼此一起走過那段堅困的時光。
第一天晚上,僧大全體師僧與因八八風災而成立的安心站悅眾們,近百人於紫雲寺大殿相聚,共同憶起這條綠背心之路,如何真實地與當地民眾同聲共息。
甲仙安心站第一任站長燕珠回憶當初成立的因緣,一位當地老菩薩問道:「你們明天還會再來嗎?」並說:「每天看到你們穿綠背心的,我心就安了。」沒有專業背景,如何完成任務?必須與當地力量相應,依著哪裡的因緣比較成熟,順著當地的需要,促成一個又一個安定人心的活動。
翌日一早,伴著細雨,於小林紀念公園公祠內,男女眾師僧共以梵唄之音,在地藏王菩薩低垂的慈目下,為當地罹難者與家屬獻上最深的祝福。在地導覽菩薩帶著師僧望向已被土石掩蓋的鄰里,指著原址刻意留下的巷道,透過述說,引領我們一同前往回家的路。
世界公民教育工作坊 從心關懷地球

▲學僧分組討論當前世界面臨的氣候危機,集思廣益以具體行動,帶動自我改變。(林佳慧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法鼓山僧伽大學三月二十四日舉辦兩場專題工作坊,一場主題是從心靈環保連結到世界關懷的「世界公民教育」;另一場為「如何設計心靈環保教案」,將心靈環保融入自我認識及自他關係探索中。
今年僧大「世界公民教育」工作坊首度分階上課,特別為一年級開設初階班。兩位帶領法師──都監辦公室聯合國NGO規畫小組果禪法師、常濟法師,分別談到初階工作坊的核心關懷。「自我充能、激勵(empowerment)。」常濟法師說,「若我們能引導年輕人找到這樣的力量,他們便會自發性地自我突破,並樂於承擔更多職責以外的事,為全世界奉獻。」果禪法師則分享,「走出單一認同,敞開心胸,接納多元;立足修行,放眼世界。」
另一場「心靈環保教案」工作坊,由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辜琮瑜帶領。辜老師以法鼓山的三塊匾額「本來面目」、「入流亡所」、「大悲心起」介紹教案的核心思想──心靈環保三層次。隨後,讓學僧體驗多款教案及遊戲。「先觀察自己在整體中的位置,再思考怎麼取捨讓它更好。」從覺照內心,到觀察彼此關係,進而是整體性的思考,遊戲讓這條實踐路線更為具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