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理學院五週年校慶

體驗印度 深入佛陀本懷


▲校慶主題「印度文化日」,邀請印度臺北協會副會長賈旭明介紹導覽聖地攝影展。(李東陽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四月八日歡度五週年校慶,今年校慶主題「印度文化日」,特別邀請到印度臺北協會副會長賈旭明介紹導覽「慈悲之路:佛教聖地和印度藝術遺產」攝影展、「祝願平安:印度古典樂舞」表演,中午更有豐盛的印度特色餐。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退居方丈果東法師、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榮譽董事會會長黃楚琪、法鼓山社會大學校長曾濟群、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楊美雲老師、臺北藝術大學教職人員、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醫師等均蒞臨祝賀。


▲身著印度傳統服飾的舞者,帶來印度古典樂舞「奧迪西」。(李東陽 攝)

今年不僅是文理學院五週年,亦是創辦人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前身「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四十年,校長惠敏法師特別以「五世其昌,十無盡願,四十而不惑」為題,勉勵大眾力行博雅教育五戒、身心調和五事;同發聖嚴師父「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之無盡大願;落實法鼓山三大教育。方丈和尚則送上自己填詞的〈我要發菩薩悲願〉佛曲祝願;並期勉大學院教育扛起培育佛教專業人才的重任,尤其人文社會學群更要將佛法應用入世。

上午的「祝願平安:印度古典樂舞」,三位舞者分別表演奧迪西(Odissi)、酷奇普地(Kuchipudi)、卡薩克(Kathak)古典舞,演繹大自在天神舞、雲翔、解脫,以及悉達多王子親睹生老病死後發願求道的故事,還有西塔琴伴奏,傳遞平安與和諧。

綜合行政大樓一樓展出「慈悲之路」攝影展,由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本諾伊.貝爾(Benoy K. Behl),以著名攝影技法「弱光」,將潛藏於洞窟古作中的溫和、慈悲及美感展現無遺,不僅帶領觀者巡禮佛陀的一生,更飽覽印度境內三十七項文化遺產亮點。賈旭明副會長在致詞及介紹時強調,不論印度或佛教文化,均十分重視「關係」,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深入體會印度、佛教與法鼓山的緊密關連。

「大願興學,願願相續——攝影、徵文、影片大賞」頒獎前,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辜琮瑜,特別分享聖嚴師父於一九九○年對法鼓文化編輯同仁的一段勉勵:「以諸佛供養人的恭敬心態,把書刊捧獻於諸上善人之前。」傳達「心靈環保」境教之美的呈獻用心。此次得獎作品亦同步展示於大願.校史館內。


▲「法鼓盃運動大會」中場的瑜伽體位示範。(李東陽 攝)

下午在揚生館舉行「法鼓盃運動大會」,全校師生歡喜捧乒乓、拋大球、投三分球、躲避球,趣味中既合作又競賽;中場還有瑜伽體位示範。

校內各單位與社團亦舉辦成果展,以及綜合語言競賽、五分鐘書評等活動。「水墨禪韻書畫展」於臺大醫院金山分院二、三樓舉行;五、六月更有「李志夫老師書法展」壓軸登場。

行願社十週年 暖心串連你我

「關懷他人,可以讓人生沒有遺憾,同時帶給彼此更多快樂。」十年來堅持初衷,傳遞溫暖給需要的人,「來自心心的你」行願社,三月十四日至四月八日,於禪悅軒展出這十年來的菩薩足跡。從帶領老菩薩念佛安心、傾聽陪伴安寧病患、安養院送暖關懷;到哲學家咖啡廳、關懷講座、輔導社團課程、生命議題電影賞析、淨灘等,結合社區關懷、安寧照護及生命教育。行願社不僅實踐慈心悲願,更在利人的同時,將佛法智慧運用在每個互動中,豐厚彼此生命。(釋演真)

僧伽教育我來了

自覺營返校日 聽講經體驗無情說法


▲自覺營同學返校,在與花草木石的對話及五官感受中,傾聽內心的覺察,參與一場「無情說法」。(江芷諭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原來這個也是『法』,佛法及法師竟然這麼親切。」四月十三、十四日,趁著僧大第十一屆講經交流,十多位自覺營同學返校,不僅親身參與一場「無情說法」,更聽到僧大學僧從僧活中提煉出的「講經交流」。

返校日第一天,在僧大男眾學務長常澹法師的帶領下,透過《大自然在說話》影片,聆聽樹林、海洋、天空……對我們所說的話,感受人類與大自然的緊密臍帶關係。接著,在與花草木石的對話及五官感受中,傾聽內心的覺察。突然,無常禮物降臨,花椰菜、白蘿蔔、茄子……體驗抗拒與接受的拉鋸。最後,一盆盆花藝、文字與因緣的互鳴共舞,投映出每位有情的當下心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都是一方凈土與一念清淨的呈現。

十四日,僧大學僧與自覺營同學齊聚文理學院大講堂,接續第二日的「講經交流」。兩天共計十九場交流,有從經典中再取經的《寶王三昧論》、《慈雲懺主淨土文》、《百法明門論》、《地藏經》及《小止觀》。此外,還有以現代僧活為註腳的經典詮釋,如《法句經》與〈四眾佛子共勉語〉、《八大人覺經》與生命自覺、行住坐臥間皆聽見《法鼓晨音》、觀念轉換後看見《阿彌陀經》之美、與至親痛別中體驗《佛說無常經》,就連新春布置,都是一場「信佛學法敬僧」的實踐。呈現方式多元活潑、中英雙運,甚至活用漫畫、海報、蘋果說法,更有學僧以神經科學、心靈小說為切入點,將佛學與世學做巧妙的會通。

形容「困難就像沃土」的自覺營返校學員莊璦淳分享,「聽學僧透過經典講述自己的生命與佛法,雖然才剛起步,但很真實,感覺隨時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陳寬怡聽完講經交流後發現,「原來一點一滴都可以分享,尤其當經典與生命結合,更可以看到其中的感動、溫度及滋養。」


校外教學

重回小林甲仙 看見生命的蛻變


▲學僧回到小林、甲仙,由一路上所遇的人,走入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也看到生命的韌性。(釋演澤 攝)

◎釋演復

「甲仙的土很黏人。」除了意味著人與土地的關係,更深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二○○九年因為莫拉克颱風,僧伽大學學僧來到高雄,八月八日那夜,在聖嚴師父圓寂後第一次走到前線,隨著僧團法師挽起衣袖清理受創的家園。十年後,僧大校外教學,於四月十五至十七日,回到甲仙、小林,在安心服務站撤站後,延續與在地居民的因緣。

十五日下午,紫雲寺大寮傳出撲鼻的鳳梨酥香。僧大女眾部師僧穿起出坡服,從打麵糰、炒鳳梨餡、包料、壓膜、烤製,到冷卻後的包裝,完成了一千多顆的心意,準備送到即將前往的小林與甲仙,祝福睽違已久的家人。

出門前的行前說明,學僧看了一部甲仙的紀錄片,到達當地,見到影片中人,倍感親切,彷彿彼此一起走過那段堅困的時光。

第一天晚上,僧大全體師僧與因八八風災而成立的安心站悅眾們,近百人於紫雲寺大殿相聚,共同憶起這條綠背心之路,如何真實地與當地民眾同聲共息。

甲仙安心站第一任站長燕珠回憶當初成立的因緣,一位當地老菩薩問道:「你們明天還會再來嗎?」並說:「每天看到你們穿綠背心的,我心就安了。」沒有專業背景,如何完成任務?必須與當地力量相應,依著哪裡的因緣比較成熟,順著當地的需要,促成一個又一個安定人心的活動。

翌日一早,伴著細雨,於小林紀念公園公祠內,男女眾師僧共以梵唄之音,在地藏王菩薩低垂的慈目下,為當地罹難者與家屬獻上最深的祝福。在地導覽菩薩帶著師僧望向已被土石掩蓋的鄰里,指著原址刻意留下的巷道,透過述說,引領我們一同前往回家的路。


世界公民教育工作坊 從心關懷地球


▲學僧分組討論當前世界面臨的氣候危機,集思廣益以具體行動,帶動自我改變。(林佳慧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法鼓山僧伽大學三月二十四日舉辦兩場專題工作坊,一場主題是從心靈環保連結到世界關懷的「世界公民教育」;另一場為「如何設計心靈環保教案」,將心靈環保融入自我認識及自他關係探索中。

今年僧大「世界公民教育」工作坊首度分階上課,特別為一年級開設初階班。兩位帶領法師──都監辦公室聯合國NGO規畫小組果禪法師、常濟法師,分別談到初階工作坊的核心關懷。「自我充能、激勵(empowerment)。」常濟法師說,「若我們能引導年輕人找到這樣的力量,他們便會自發性地自我突破,並樂於承擔更多職責以外的事,為全世界奉獻。」果禪法師則分享,「走出單一認同,敞開心胸,接納多元;立足修行,放眼世界。」

另一場「心靈環保教案」工作坊,由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辜琮瑜帶領。辜老師以法鼓山的三塊匾額「本來面目」、「入流亡所」、「大悲心起」介紹教案的核心思想──心靈環保三層次。隨後,讓學僧體驗多款教案及遊戲。「先觀察自己在整體中的位置,再思考怎麼取捨讓它更好。」從覺照內心,到觀察彼此關係,進而是整體性的思考,遊戲讓這條實踐路線更為具體、深刻。

那洛巴大學伊蓮.袁教授講座

佛教宗教師養成之路


▲伊蓮.袁教授分享那洛巴大學培育佛教宗教師的學程,並就宗教師最常面臨的心靈考驗,講授「道德傷害與自我慈悲」。(李東陽 攝)

【楊雅穎/台北報導】法鼓山文理學院於三月二十日及二十七日,邀請美國那洛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 )伊蓮.袁(Elaine Yuen)教授主講兩場講座,以那洛巴大學如何培育佛教宗教師為主題,分享那洛巴大學的學程內容,並就宗教師最常面臨的心靈考驗,講授「道德傷害與自我慈悲」。

以藏傳佛教為主的那洛巴大學,素以教學風格獨特聞名。伊蓮.袁表示,那洛巴大學對於宗教師的培育學程特別強調「跨領域的學習與實踐的技巧」,因此,課程內容的規畫,除了藏傳佛教的研究,還有各種法論課程,以及不同宗教的交流課程。伊蓮.袁舉例,他們會安排學生到不同宗教的團體服務,並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前,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前往拜訪當地的宗教團體至少一次。她說,這是因為美國人經常在成年後改變自己的原生宗教,此舉是希望學生藉此打開視野重新認識故鄉的宗教信仰,並感受美國社會多族裔與複雜文化的面貌。

實踐的技巧學習方面,伊蓮.袁表示,那洛巴大學會要求學生一個星期打坐五小時,藉此訓練讓心安於修行的方向。但她強調,打坐方法不受限宗教類別,除了佛教的禪坐,也有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的打坐。並要求學生於修業期間,必須參加一次長達一個月的禁語閉關。

伊蓮.袁分析,這些訓練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更細膩去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也藉此來鍛鍊對於正念的覺知力,提醒自己時時喚起菩提心,並堅定修行信心,勇敢往佛教宗教師的養成之路邁進。

不過,伊蓮.袁特別提醒,佛教宗教師養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慈悲的疲乏」及「道德傷害」等心理症候群,萬不容忽視。伊蓮.袁表示,當宗教師關懷受助者時,常會因各種壓力累積,導致對受助者的同理心日漸下降,產生「慈悲的疲乏」。這些壓力來源包括:工作過量、對受助者的創傷經驗過度涉入、或是受困於救助的組織或資源有限,甚至是救助團體成員間出現分歧的意見。

伊蓮.袁分享,當內心蒙上「慈悲疲乏」的陰影時,除了要藉助正念的覺知來提起自己的菩提心,更要更清晰地去檢視,造成慈悲疲乏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免過度自責,產生不必要的「道德傷害」。

教育文化看板

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學分班招生中

(一)臺北碩士學分班
【開設課程】領導統御(瞿有若)、自我察覺與成長(辜琮瑜)、社會企業社會投資報酬(陳定銘)
(二)臺中碩士學分班
【開設課程】佛教與企業倫理(鄧偉仁)、心靈環保與生命教育(楊蓓)


僧大自覺營返校日Part II: 自覺.梵唄.禪繞畫.僧大畢業呈現

【日期】5/25 ~ 5/26
【報名方式】https://goo.gl/hkJCpU
【主辦單位】法鼓山僧伽大學 www.ddsu.org
【洽詢電話】(02)2498-7171 分機2351 (教務處)


分享僧大的新訊息,歡迎您的加入!

生活圈:法鼓山僧伽大學
LINE@ID:@uke7212x

【法鼓文理學院五週年校慶】
體驗印度 深入佛陀本懷

行願社十週年 暖心串連你我

【僧伽教育 我來了】
自覺營返校日 聽講經體驗無情說法

【校外教學】
重回小林甲仙 看見生命的蛻變

世界公民教育工作坊 從心關懷地球

【那洛巴大學伊蓮.袁教授講座】
佛教宗教師養成之路

【教育文化看板】

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學分班招生中

僧大自覺營返校日Part II: 自覺.梵唄.禪繞畫.僧大畢業呈現

分享僧大的新訊息,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