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理契機 佛法弘傳的智慧取捨

一探漢傳禪宗的現代定位


▲圓桌論壇第二場,繼程法師提出教授禪修的過程仍須隨順因緣、盡己盡分。(李佳純 攝)

◎編輯室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近現代漢傳禪宗與禪修之挑戰與發展」為主題,於一月七、八日各展開一場圓桌論壇,首場由汲喆教授以「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意義、主題與方法」為題,指出「現代」或「近現代」不是時序概念,而是一種服從於「變遷的律令」的時間制度,真正關心佛教命運的人,不能不研究近現代佛教。並舉出五種前瞻性的方法:制度研究、群像研究、空間研究、文本共同體研究及非佛教文獻的利用,做為未來研究漢傳佛教的參考。

主持人林鎮國教授回應,「現代性」很難掌握,非常抽象,它是個「問題」多過於是個「答案」,所以更需要運用多元、多學科的方法論切入。

第二場由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傳燈院監院常襄法師、三學研修院女眾副都監果光法師、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包勝勇,接續深入探討「現代禪修教育的挑戰」,微觀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地漢傳佛教禪師的養成教育與學修環境等,對現代禪宗傳承進行剖析。繼程法師指出在教禪修的過程中,應隨順因緣、盡己盡分,才是最實際的弘法之道,並提醒「自己先感受到禪修的好,才能和別人分享。」

專題演講中,陳金華教授提出古代史與現代史連結的意義,以「從『黃土禪』到『藍海禪』:禪宗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背景」為題,指出漢傳佛教本身固有的商業精神和國際性格,並從大唐帝國與佛教如何相互影響而興衰,致使佛教漸漸走向孤立、與土地及傳統農耕結合的地域性佛教,為當今的漢傳佛教提供借鏡及省思。

胡素馨講述「新禪宗風格在當代藝術:水墨藝術的表演性」,分享東亞藝術家借用禪的語言,以「非墨」材質創造新水墨表達空間,讓全球觀眾都能看懂、進而對話,因此站上國際舞台,開展佛教藝術的新面貌。


佛教新視野 與當代對話


▲論壇與會學者的多元視野,更增研討的精彩與豐厚。 (李佳純 攝)

「主題研討」與「論文發表」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研究,學者們就念佛與參禪之爭、傳統與現代禪修演變、三大佛教傳承之間的關係,以及修行法門與政治經濟、醫學心理等種種面向,進行多元討論。

一月九日的主題研討中,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教授俞永峯分別探討聖嚴師父禪法思想,果鏡法師發表「念佛與參禪不二之挑戰與發展──以聖嚴法師的念佛禪七為主」,提出「參究念佛」為師父念佛禪思想脈絡完整化、體系化的主幹;俞永峯梳理師父禪法思想形成的因緣,分析師父如何詮釋、重建前人教法、回應現代社會,並逐漸建構出具現代性的漢傳禪佛教。

包勝勇則以二○○二年起十五年間,緬甸恰宓禪修中心逾二千人次國際禪修者的資料做量化研究,勾勒出中國大陸修行者赴緬禪修的情況和趨勢,並提出傳統禪修在現代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宣方透過傳統宗門話語、禪者覺悟經驗及當代禪師對禪的論述分析,省思傳統宗門意識之間、現代禪師與傳統典籍之間的關係,引發熱烈討論。

汲喆分析一九八○年代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禪在中國大陸的話語與實踐的演變,提出禪象徵宗教對世俗性活動的參與,但又不被看成宗教,而視為哲學、文化與生活方式,顯示「禪」成為聯繫不同話語和領域的關鍵詞,對其所呈顯各種現象的探討,成為建構當代中國佛教史的新取徑。

一月八日,來自加、日、韓、港、中等九位學者發表論文。卡加利大學副教授韋聞笛,針對現代醫學身心治療與靜坐運動,反思研究方法;聖地牙哥大學教授慧空法師,提取「禪」關於死亡議題的思想及實踐,作為臨終關懷的基礎;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劉雅詩提出跨國禪修的普及,讓女性在當代禪宗復興及國際化,扮演重要角色;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趙冬,探討現代中國禪的媒介化、娛樂化、商品化、大眾化的背後原因。

南京大學博士生黃偉隆則分析,在多元社會境遇與禪修話語重建下,虛雲老和尚、聖嚴師父和一行禪師關於見性觀念的殊異;日本立正大學客座研究員邱亦菲指出,近代東亞思想與西方哲學相遇之際,鈴木大拙與西田幾多郎對於「宗教」與「禪」,有異於傳統佛教教義的創造性哲學闡釋。


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究佛教多元面貌 青年跨界啟動


▲研修班還包括宗教體驗、寺院參訪等,青年學者走入現代佛教的場域親身感受、交流分享。(王育發 攝)

【釋演化、陳睿盈/臺北報導】一百二十位青年學者除體驗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帶來的學術激盪,接續參與研修課、專題演講、青年論壇,以及寺院體驗、參訪等佛教踏查行程。

研修課程由東京大學教授下田正弘、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胡素馨、UBC大學教授陳金華共同授課。

下田正弘從經典的集結過程反思大乘佛教,以及研讀大乘經典的方法,並以《大般涅槃經》四個版本的異同與增修為例,指出許多學者認為巴利經典較接近佛陀的原始教義,因其未增加或校訂太多,但實際上,大乘經典體現了對教義的討論與開展,更接近佛陀當時的教學方式與理念。

胡素馨以抗日戰爭為中國藝術與考古的轉折點,一方面是大量人口遷往中國西南、西北等內陸,文物與文化重心也隨之轉移;另一方面,戰爭引發知識分子對中華文化消亡的焦慮,同時發現甘肅、西康等所謂邊陲地區,由於少經破壞,反而保留更多漢族早期文化藝術。敦煌石窟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新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重鎮,吸引藝術家如張大千等進入,而引發破壞遺跡的爭議。

陳金華從歷史上災難與宗教的連結,思考在科技發展失控的現代,宗教力量如何成為人類方舟。

此外,專題演講邀請中山大學副教授越建東、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龔雋、東海大學副教授嚴瑋泓、政治大學副教授耿晴、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昱鈞,分享從禪修到禪技的佛教修行觀嬗變、印順長老佛教經史研究的分析、臺灣戰前哲學啟蒙和左派思想對佛教的影響、佛教的意識哲學,以及數位科技如何裨益漢文佛典音譯的辨識。

連續五日的學術盛宴,為青年學者提供寬廣的視野,進一步深入佛法義理,反思古往今來眾生身心如何從中得到安頓,進而創造出燦爛動人的佛教藝術,現今佛教又能提供什麼樣的智慧,面對人類不可知的未來。

第九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迎接人工智慧的數位人文新時代


▲DADH為臺灣數位人文學界中,最重要的年度研究成果發表的國際會議之一,國際上許多資訊與人文領域研究者皆前來與會,熱烈交流。 (法鼓文理學院 提供)

【本刊訊】應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長項潔教授之邀,法鼓文理學院繼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之後,於二○一八年十二月十八至二十一日,舉辦第九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以「迎向人工智慧數位人文的時代」(Facing the Era of AI+DH)為主題,廣邀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與會,透過對話與交流,探討人工智慧技術於數位人文的應用與突破等議題。

十九日的開幕式中,校長惠敏法師代表致詞歡迎,並分享法鼓文理學院發展多年的佛典數位典藏經驗,期許與會大眾能有豐富多元的討論成果。本屆會議內容豐富,除有九十篇論文與海報發表外,並邀請中研院資訊所前所長許聞廉、前歐洲數位人文協會主席彥.克思多夫.麥思得(Jan Christoph Meister)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展開三場精彩的主題演說。

會議主要籌辦人圖書資訊館館長洪振洲教授表示,本屆DADH首次安排會前工作坊,共有六個國內外知名數位人文工具開發團隊分別進行,包含法鼓文理學院近年來開發的CBETA數位研究平台功能介紹,以及佛典數位化專案:「中古佛教寫本資料庫數位編碼」、「漢籍語意鏈結的探討與應用研究──以佛典數位資源為例:CBETA數位研究平台」、「《新修華嚴經疏鈔》數位資料庫」、「《瑜伽師地論》資料庫」、「名山古剎──《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專案」等,也都進行階段性成果發表,讓與會者了解法鼓文理學院在佛典數位化方向上的努力與成果。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6期2月號

聖嚴法師 願的足跡

乞食千家,杖竹萬里。聖嚴師父一生不斷地出發、遠行,與不同地區、領域、宗教的人們分享佛法。師父圓寂十週年之際,作家王鼎鈞教授回憶,因為往佛教裡找尋「上帝隱瞞的東西」,而與師父在東初禪寺結下的法緣、文緣。沒有師父的日子,弟子楊蓓修書一封,娓娓道來對師父圓寂前囑託事項的努力,走在師父的深遠悲願上,也是一種幸福。陳維武分享為師父翻譯過程中,領受師父的「加持」與學習。

師父一生以願開路,交織成一幅寰遊行腳地圖。政大中文系退休教授丁敏從中感受禪者的初心,是傳承自觀音的悲願,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師父風雪行腳,宛若觀音走過人間。世代之間如何閱讀師父各個生命階段?繼程法師、佛教學者鄧偉仁、紀錄片導演張釗維、高中生游高晏,分從禪者風範、佛教教育實踐、探問生命本源、用生命堅持學習的取徑,照見師父一生實踐佛法的行願足跡。

面對當前多元紛雜的社會議題、人類面臨的種種災難,佛教宗教師與佛教學者各有何見解?「當代關懷」由致力於佛教僧團扎根西方的美國舍衛精舍住持圖丹卻准法師,提出殷切且明確的指引;「佛學人物」陳金華教授則視為宗教變革契機,倡議以佛學營建人類方舟。「123,木頭人」雖是遊戲,卻和真實人生有幾分相似,「人生戲中戲」指出其中「向死而生」的道理,等著你琢磨!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教育文化看板

DILA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學分班招生

【開設課程】
社會企業行銷策略(楊坤修)、佛教與企業倫理(鄧偉仁)、
心靈環保經濟學(果光法師)、社會企業與創新(陳定銘)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2/15,請上網報名

分享僧大的新訊息歡迎您的加入!

【生活圈】生活圈:法鼓山僧伽大學
【LINE@ID】@uke7212x

【契理契機 佛法弘傳的智慧取捨】
一探漢傳禪宗的現代定位

佛教新視野 與當代對話

【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究佛教多元面貌 青年跨界啟動


【第九屆數位典藏
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迎接人工智慧的數位人文新時代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6期2月號
聖嚴法師 願的足跡

【教育文化看板】
DILA社會企業與心靈環碩士學分班招生

分享僧大的新訊息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