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講堂.特別講座

亂世更需要慈悲


▲圖丹卻准法師分享安定自他的方法。(李東陽 攝)

◎釋演化

我曾經以為我的中文法名是『阿彌陀佛』!」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法鼓講堂特別講座,邀請美國華盛頓州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住持圖丹.卻准法師(Ven. Thubten Chodron),分享「亂世中慈悲的力量」。法師一開場,幽默道出與臺灣深厚的因緣。

法師一九八六年來臺受大戒時,每位法師都向他合十說「阿彌陀佛」,由於他不諳中文,且正等著戒師給他取法名,因而誤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中文法名。生動的表情、生活化的舉例,讓全場洋溢歡笑。

法師首先指出,虛榮心,可能是慈悲的陷阱之一。「如果我們好好觀察自己,便會發現,自己的行為經常是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未經思惟。」「我們表現出好的樣子,讓別人稱讚『你好善良』、『你很慈悲』,但我們內心知道,我們其實是想被讚歎或得到好處。」覺照真實的動機和意念,才有機會改變。

分別心,是發不起慈悲的一個障礙。「如果誰對我們好,我們就對誰發起很大的慈悲心,但如果誰對我們有所批評,就對他慈悲不起來。」因此,我們可能只對家人、親友慈悲,而對陌生人、敵人不慈悲。「我們內心的平靜,也只能維持到有人冒犯我們為止。」

法師以長年在監獄弘法的觀察為例,受刑人在用餐時,常因為插隊事件導致衝突,因為他們認為唯有反擊才能顯示力量,才不會繼續受欺負。然而,這些受刑人卻常為這種小事被關禁閉,而受更多的苦。法師於是教導他們如何帶著自尊、自信禮讓人,即便不反擊也不顯得懦弱,這即是慈悲心的練習。

另一個慈悲的障礙,則是自私自利的心。法師提醒:「傷害我們的人,是因為他處於『惑』中,所以反而是我們該慈悲的對象。」學習菩薩的慈悲喜捨,歡喜給予,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我們便會愈來愈慈悲。譬如路上有人超車,可以將心比心,同理對方是因為趕時間,所以禮讓他吧;塞車,則是因為他人與我們一樣有同樣的目的地,所以無須不耐煩。「他人與我們一樣,都想離苦得樂。真要發起慈悲心,需要不斷去覺照到我們的自私自利,才能去改善、消融。」佛法的修持,便是如此依聞思修的次第,在人我互動中得到驗證。

法師以八世紀寂天菩薩舉過的比喻說明:「如果我們的腳踩到刺,手會自然地去拔掉腳上的刺,然後繼續往前走。手不會高高在上、自以為尊貴、指責腳的愚笨,或對腳求取回報,因為手跟腳是同一有機體的一部分。同樣的,如果把他人當成生命共同體,我們也會很自然地幫助他人、利益他人。」沒有人我是非、敵我意識,正因為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這就是慈悲,如此單純,如此自然。

美國宗教學術年會參與心得

宗教的科學研究

◎釋常華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六至二十日,筆者跟著果幸法師及常諗法師到丹佛(Denver)參加美國宗教學術年會,想要了解宗教學術領域在研究什麼議題?用什麼方法?怎麼下結論?有什麼新發現?可以怎麼運用?以下僅從宗教與科學的議題,整理了三個重點:

一、對根本教義的省思:一場由國際科學與宗教學會主辦的場次,由科學家與宗教家針對尋找外星智慧計畫的現階段成果,討論基督教在《聖經》中的根本問題,例如:外星人是否也有原罪問題?如何得到救贖?四位與談人願意將(保守的)基督教根本教義,提出來剖析與辯論,令筆者感受到學術自由的喜悅!佛教界也需要這樣的討論,從當代的知識發展——尤其是科學,對佛教基本教義,做更深入及符合現代思惟的闡述與辯論。

二、對宗教未來存在性的挑戰:在「強化人類與超人類主義」論壇中,討論人類可以用腦部技術,例如精神技術(Spirit Tech)、晶片移植等來加強精神面的修持嗎?幾位學者提出,很多腦裡的資料是上傳上去的,這樣是否會改變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未來的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上帝」的角色?

三、相互依存的微妙關係:與談者由Consecrating Science: Wonder, Knowledge, and the Natural World(暫譯《聖化的科學:神跡、知識與自然世界》)一書的論點出發,辯論科學與宗教之間主從的微妙關係。有一位與談人提出的結論最讓筆者心有戚戚焉:「須將科學與宗教列入正式的領域來研究,並納入不同的科學、哲學、宗教學的研究方法,來連結理論、體驗與修行。」以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宗教時,要注意人的因素;從宗教的立場來擁抱科學時,則要注意理性的思維。

最後,筆者選了一場道德(ethics)實踐的議題,為了促進學術研究多多參與社會服務的分享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非營利機構服務的與談人,侃侃而談如何在碩士畢業後,做了所有指導老師教她該做的事,仍無法進入博士班拿到想要的博士學位。

講沒多久,總共約十多位聽眾中,有人離席;與談人一位開始不耐煩、一位低頭彷彿沉思,只有一位把椅子轉向講者,專注地目視及聆聽。筆者百感交集,其實,不管出生在哪種家庭背景、拿到什麼學位……都要面臨名聞利養的抉擇與比較,以及差異性與競爭性,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要練習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慈悲與自己共事的人,放下專業技術與理性批判,用慈悲的胸懷來同理整體事件,並給予積極的回應。

印度「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下)

保護環境 讓人間有淨土

◎文.圖/釋果祥


▲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之後,拿當亞農場慷慨贈送種子倉庫的優良種子,協助兩千多名尼泊爾農民度過生活困境。

范達那.席娃博士(Dr.Vendana Shiva)於一九九五年起,在印度各地成立了一百二十五個種子倉庫,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四千多種稻米種子、四千多種麥類、小米和其他榖物,以及蔬菜的種子。我們於二○一八年十月五日參觀的「拿當亞生態多樣性農場」,就保存了七百三十五種稻米種子。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之後,他們慷慨贈送這些優良的種子,協助兩千多名尼泊爾農民度過生活困境。

十月五日,拿當亞農場舉辦一場「有機農夫會議」,有一百多名農夫參與,席娃博士蒞臨會場鼓勵、指導,許多各國代表和我們也與會。臺灣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受邀介紹臺灣政府和民間推動有機農業的努力時說:「臺灣在二○一八年五月通過的《有機農業促進法》中,第五條要『以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第六條要在各縣市『開發設置有機農業促進區』。」但是,目前臺灣濫用除草劑、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等問題,仍相當嚴重,尚待解決!

錫金邦除了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獲得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頒發「未來政策」金獎(Future Policy Gold Award)之外,也在一九九七年起禁用手提塑膠袋,二○一五年禁止燃燒農業廢棄物和放鞭炮,二○一六年禁止出售瓶裝水和發泡塑膠製品。我們在活動前後九天,從沒看到手提塑膠袋,超市提供給客人的是薄布袋或不織布袋,這都值得世界各國好好學習。

從印度回來之後,更驚覺臺灣塑膠製品氾濫之嚴重,食物汙染、農地破壞之嚴重,也都不在話下。然而,我最擔憂的是,到處快速地把綠地變成住宅區、工業區、科學園區⋯⋯等等,臺灣空屋率早已是世界最高,這麼小的島嶼,這麼多的高樓大廈,用了五十年以後老舊了,拆除的大量廢棄物和汙染物,要丟到哪裡去?今後政府必須十分謹慎地審查建築開發案的申請,民意代表更應嚴格監督。

聖嚴師父晚年,對於環境問題相當關注,曾經一再強調:「環保的生活態度及環保的生活方式,應該成為全民運動的必盡責任。」如今氣候異常的情況,已經如此嚴重,更是全民必須覺醒,積極大幅改變的時候了!衷心希望政府多多推廣環境保護措施,民眾也能從自身做起,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考慮到對整體環境的保護,臺灣才會有清淨的國土。同樣地,世界各地的人也必須實踐環保生活,才會有人間淨土的出現。(完)

讀書會中問生死

◎史曉瑛


(史曉瑛 攝)

母親有幸參加了舊金山道場舉辦的「《生死五十問》讀書會」,我相信在她的生命之中,兩位至親先後差距二十五年往生,將因為對死亡有了新的認識,而減輕一些傷痛。

在六十三歲時喪夫,母親感到非常惶恐,不知道人生還有什麼意義,也不知道死亡之後,將會往哪裡去。其後,夢到先父來看她,背上還揹了一個孩子,她相信是先父投胎來人世了!也許是這個因緣,讓她開始相信生命是輪迴的。

兩年多前家兄因病離世,為了隱瞞母親,家人把她接回臺灣居住,但終究難敵臺灣的炎熱,二○一八年三月,我又將母親帶回舊金山。

母親畢竟是幸運的。她十歲時,抗日戰爭開始,為了逃避日軍的迫害,避居鄉下,也因此失去就學機會。幸好她曾經讀過幾年私塾,因此並非文盲。

當今年六月讀書會選讀《生死五十問》時,我邀請母親參加,沒想到她慨然答應。以母親九十一歲高齡,這還是生平第一次參加讀書會。 

師兄姊給予母親諸多鼓勵,使她非常認真,而且樂於參與,除了勤於讀書之外,尚做筆記,反覆思量如何遣詞用字,僅就以下這篇分享的文字,我估算了一下,修修改改共有三十餘次,到了讀書會當天上午,還說要再重新抄寫一次,俾便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內容如下: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新陳代謝循環,身體每天都有變化。要發願往極樂淨土,因此死亡並不可怕,臨終前放下一切,把病交給醫生,把命交給佛菩薩,安詳死亡。

存好心、說好話、做善事,只要有這樣的修行,並且發願,一定可以往生淨土,再世為人,更為受用。謝謝大家。

參加了兩次讀書會之後,有一天,一個機緣讓母親得知家兄已經離世了,我引書上她學過的「往生是這一期生命的結束,另外一期生命的開始」來安慰她,雖然母親一時之間難以接受事實,但是我可以感覺到,相較於二十五年前先父往生時她的慌亂哭泣,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心態與反應是不一樣的。

我相信,在十次「《生死五十問》讀書會」圓滿之後,母親對於生死的觀點和了解一定會更深入,更能以平常心面對。

學習成長看板

法鼓講堂

【主題】華嚴心詮與禪
【講師】果醒法師
【日期】1/16、23、30(週三)
【時間】晚上7 : 00~9 : 00
【預約專線】(02)2893-9966分機6663 (週一至週五 9 : 00~17 : 30)


【法鼓講堂.特別講座】
亂世更需要慈悲

【美國宗教學術年會參與心得】
宗教的科學研究

【印度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 見聞心得】
保護環境 讓人間有淨土(下)
讀書會中問生死

【學習成長看板】
法鼓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