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默照禪法意趣

聖基會「談書時光」 果幸法師、楊蓓、廖肇亨解讀師父教默照禪


▲果幸法師分享宏智正覺禪師與聖嚴師父所教導的默照禪法異同。(李佳純 攝)

【釋演真/臺北報導】聖嚴教育基金會於二○一八年十二月九日首次開辦「談書時光」,首場以《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打開書香大門,邀請僧伽大學副院長果幸法師主講,與談人為聖基會執行長楊蓓,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主持,共同深入研讀聖嚴師父的默照禪。現場約有七十位民眾參與,一起從文字的展讀中,了解默照禪的實修及歷史。

博士研究為宏智禪師默照禪的果幸法師提出,師父是第一位以自身開悟體驗,來詮釋宏智禪師詩偈境界的人,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師父將默照禪整理出有系統的層次。接著,法師從觀念、方法、態度來介紹師父的默照禪,並指出此三者常常交融,既是觀念、方法,也是態度。例如「放捨諸相,休息萬事」,放捨諸相是默,努力於放捨諸相的練習是照;態度上,師父強調「無所求」,打坐時禪眾常常會希望達到某種狀態,這即是有所求,有違於「休息萬事」的方法。最後,法師說明師父的默照層次,以及與「只管打坐」的不同。

為《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寫推薦序的楊蓓,以參與多場師父親自帶領的默照七的體驗分享,師父不斷地修正禪法教學,為的就是適應不同根基的現代人,所以從一開始的棒喝,到後來強調放鬆。而身處其中的楊蓓,也經歷過不知道怎麼觀全身、發現自己太用力、體會到放鬆是無止無盡的,最後更了解:原來蒲團上的事就是日常生活的事,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蒲團上的工夫,便能隨時清楚覺照,工夫成片。

廖肇亨是聖基會「聖嚴法師禪學史」研究計畫主持人,亦是「談書時光」發起人,穿針引線地將討論延伸至日本伴鐵牛禪師及宋代宏智禪師,包括曹洞宗的傳承及後來的日本發展、宏智正覺的性格與禪風、其詩偈所展演的開悟境界、與文人的交流、和大慧宗杲的互動,以及當時的社會政經脈絡等,讓與會者對默照禪的流傳與演變,有了寬廣而深刻的了解。


▲現場聽眾對默照禪法深感興趣,無不專注聆聽。(李佳純 攝)

最後,三人均感佩聖嚴師父能將默照和話頭,這兩種看似迥異的禪法傳統,融注入中華禪法鼓宗,並且傳承下去,而這也是師父於二十世紀,對漢傳佛教最大的貢獻之一,期待未來能以嚴謹的學術,來深入研究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禪宗傳承過程。

謝爾夫:西方正念禪修是佛教禪修嗎?


▲謝爾夫教授(左)表示,禪修工夫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中檢視。(李東陽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二○一八年十二月十日,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特別邀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暨佛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羅伯特.謝爾夫(Robert Sharf)蒞臨演講,以「西方正念禪修是佛教禪修嗎?為什麼這個問題重要?」為題,不僅主講者直暢其言,台下與會者亦紛紛提出自己的觀察、疑問及看法,討論熱烈,回響不斷。

謝爾夫首先指出,他並非否定「正念禪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療癒價值,且這波運動的帶動者馬哈希(Mahasi Sayadaw)及其他緬甸禪師們,可能都相當重視佛法教義,可是這種以居士為主的禪修教法,強調可以用一種操作方式直觀實相、得到智慧,並透過它進行佛教普化,卻會讓人誤以為不再需要理解佛法教義了。

現代禪修運動甚至認為,佛教的生命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關於宗教及文化內容的認識都應捨棄,這種將佛法化約為「正念」(mindfulness)及「純粹覺知」(bare attention)的路徑,其發展過程及影響令人擔憂,尤其現代正念禪修所扮演的角色──「對世間失望的解除」、「快樂產生器」,都與佛法核心:「正確地認識苦是世間本質,進而看破無明而解脫」相違背。

與會者的提問及回饋,也直指核心,包括:是否誤解了內觀及正念禪修的真正意涵?如何拿捏弘化方便及教義掌握?類似的禪修改革也曾發生於中國禪宗及藏傳大圓滿?佛陀也曾以故事譬喻,中箭後最重要的是拔箭,而不是去爭論誰射我、箭是什麼做的……

謝爾夫則回到現代社會的需求及影響力來思考,說明很多人對正念感興趣,不是因為宗教因素,而是心理需求及社會考量;且不同文化時空背景的人,對「正念」會有不同的理解,當它逐漸形成一個學科,宗教很可能將被取代,不論是佛教或基督教皆然。

禪修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中檢視,謝爾夫表示:「不是你腦袋裡有什麼體驗,真正重要的是你怎麼和人、環境相處,這不只你自己知道,旁邊的人都會看到,說再多也沒用。」

雪梨大學─聖嚴法師漢傳佛教講座

陳金華解析帝國、貿易與宗教


▲陳金華精闢解析唐帝國時期,佛教的演變與發展。(Jessica Chow攝)

【雪梨訊】澳洲雪梨大學「聖嚴法師漢傳佛教講座」(Master Sheng Yen Lecture in Chinese Buddhism),邀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教授,於二○一八年十二月五日在雪梨大學以「帝國、貿易與宗教:則天治下(六五五—七○五)的佛教」為題演講。

陳金華主要探討世界性大帝國的興起與擴張,都依托於某一龐大的世界性商業網絡,以及提供普世價值體系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彰顯出的全球化企圖與其蘊含的商業精神,使得武周時期的唐帝國完成了「史上最成功的佛教全球化努力」,並在佛教文化秩序上的建構、對中亞、南亞地區人才的虹吸、龐大國際商業貿易網絡,對唐周帝國的維持與擴張居功厥偉。但武則天遜位後,唐玄宗迅速摒棄了武周遺產,政策轉變為攻伐「夷狄」、復辟農耕文明、減少與中亞諸國貿易往來的孤立主義政策。由此轉變帶來的財政銳減、對中亞的疏於經營,終於導致了七五一年唐軍在怛羅斯的慘敗,成為「安史之亂」的蒿矢。

唐帝國充滿商業色彩的都市佛教衰敗,與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禪宗興起的內在邏輯,也只有在這一背景下才能被充分認識。最後,陳金華提出佛教在文化秩序上的建構,能否提供一種普世價值,來促進世界性的和合及發展商業文化,再再值得深入探討。

雪梨大學「聖嚴法師漢傳佛教講座」於二○一五年正式設立,緣起於二○○四年聖嚴師父初訪雪梨,即在雪大公開弘法,同時代表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其簽訂合作備忘錄,展開交流。師父捨報後,雪梨分會信眾為弘揚漢傳佛教而募資,由召集人莫靄瑜、雪梨大學麥克.亞倫博士(Dr. Mark Allon)及何秋輝博士共同籌畫成立。

楊蓓 探討禪與薩提爾的一致性

【釋演真/金山報導】二○一八年十二月四日,由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學會邀請,人社學群副教授楊蓓以「禪與薩提爾(Satir)的一致性──十牛圖與冰山的對話」為題分享,近八十人到場聆聽。

「十牛圖」是透過十幅圖案,細緻地表現出佛教修行者牧心的不同階段;冰山理論則是以心理學的角度,看待一個個體行為表現之外,更深層的內在元素。一旦我們開始和自己接觸,「冰山」與「禪」就相遇了;但是,相遇卻未必相見。

楊蓓用薩提爾內在一致性轉化的三個層次,結合「十牛圖」的修行歷程來做說明。層次一是釋放感受、探詢觀點、分辨期待,是與自我的接觸,也是對治煩惱心的開始;若與禪修相互為用,可致「見跡」。層次二是探詢個人內在資源,輕觸渴望,是與自我內在信心的接觸,開啟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漸漸以接納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頓;這時「有人見牛,有人得牛」。層次三持續朝向一致性,調伏價值感的起落,漸觸人境合一的狀態,即便是剎那的觸及,存有感出現,以致「騎牛歸家」,功深終能「無礙、任運、相忘」。

而「十牛圖」最後四個階段已超越冰山的一致性及人境合一,但依然人境俱在,這是心理學與禪修之間最大的差異──空性。禪修的目的是為了見空性,可是心理學並沒有這樣的企圖心及動機,這也是東方智慧中圓滿人格的顯現。楊蓓表示,修行時,冰山理論可作為探索自我內在歷程的前方便;但兩者之間只能階段性的相互為用,無法畫上等號。這初步的發現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能夠做後續的延伸與探究。

教育文化短波

林欣儀 從產孕經典講法藥療產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於二○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宗教組)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林欣儀,以「法藥療產」為題演講。

運用多元材料研究佛教在中國中古時期,與胎產及生育相關的身體論述與療癒實踐,林欣儀除了檢視佛教藏經中的儀式療癒資源外,也透過敦煌寫卷、圖像、筆記小說、志怪和靈驗故事等,考察這些資源應用於產孕照護的歷史現象。

師從于君方院士的林欣儀提及,之所以想研究佛教醫療,是因念書時自己曾百病纏身,而讀歷史學出身的她,也很關心佛教對多數人的影響,「尤其是非佛教徒,常常透過義理以外的方式及資源接觸佛教,醫療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林欣儀分享,佛教中關於「生產、懷孕、胞胎」的論述,與其他領域最不同的,是對於「生苦」的強調,以及「不淨觀」的修持;有趣的是,原本為了厭離生苦輪迴所描繪的胎兒苦難,到了中國,卻變成母親受苦的孝道強調,而一開始觀修不淨的胞胎論述,到後來則出現禪宗與密教「長養聖胎」等,意指精神性新生命的字眼。

期待透過這樣多面向的學術交流及學習,讓佛教研究不僅可以深入義理,更得以開展出豐富多元的文化厚度。(釋演真)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5期1月號

無畏施,施無畏

2019年,《人生》雜誌邁入70週年,將以更優質的內容與風格呈現給讀者,一月號專題探討「無畏施,施無畏」。提到布施,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財施,在災難頻仍、人心不安的時代,法施與無畏施更形重要,聖嚴師父教我們布施波羅蜜,帶給眾生無畏、佛法利益,影響更深遠,愈布施愈有福。

經典中,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的典範,許洋主從〈普門品〉談施無畏者的悲憫與勇猛。布施,不只是布施,透過Q&A認識六度之首的布施與修行的關連。從古到今有許多施無畏者的身影,如智伏殺人魔的佛陀、破戒止殺的破山海明、帶給賤民希望的安貝卡博士,還有在網路世界中傳遞良善、希望霸凌少一點的彭仁鐸、為家鄉學童打造安心學習成長空間的林峻丞、在斷崖邊喚回生命的退休警員茂幸雄……他們在不同的時空、領域傾聽、陪伴、關懷,為需要幫助的眾生提燈照路,一起走過艱困,度過苦厄。

佛教弘傳到西方,如何發展演變?新專欄「世界佛教觀察」由專業譯者吳俊宏帶領讀者觀察西方的佛教,首期關注西方年輕一代佛教徒以藥物輔助的「迷幻禪修」風潮。「當代關懷」彭作奎在印度朝聖途中深度觀察,看見聖地之外真實的印度。韓國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泡菜,其實源自佛寺飲食?「韓國佛寺之美」帶您走進佛寺,品嘗陳藏的真味。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教育文化看板

法鼓文理學院圖資館 好友募集中

【生活圈】法鼓行動圖書館
【LINE@ID】@njx2366j

 

深入默照禪法意趣
謝爾夫:西方正念禪修是佛教禪修嗎?

【雪梨大學─聖嚴法師漢傳佛教講座】
陳金華解析帝國、貿易與宗教

楊蓓 探討禪與薩提爾的一致性
【教育文化短波】
林欣儀 從產孕經典講法藥療產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5期1月號
無畏施,施無畏

法鼓文理學院圖資館 好友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