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默照禪法意趣
聖基會「談書時光」 果幸法師、楊蓓、廖肇亨解讀師父教默照禪

▲果幸法師分享宏智正覺禪師與聖嚴師父所教導的默照禪法異同。(李佳純 攝)
【釋演真/臺北報導】聖嚴教育基金會於二○一八年十二月九日首次開辦「談書時光」,首場以《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打開書香大門,邀請僧伽大學副院長果幸法師主講,與談人為聖基會執行長楊蓓,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主持,共同深入研讀聖嚴師父的默照禪。現場約有七十位民眾參與,一起從文字的展讀中,了解默照禪的實修及歷史。
博士研究為宏智禪師默照禪的果幸法師提出,師父是第一位以自身開悟體驗,來詮釋宏智禪師詩偈境界的人,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師父將默照禪整理出有系統的層次。接著,法師從觀念、方法、態度來介紹師父的默照禪,並指出此三者常常交融,既是觀念、方法,也是態度。例如「放捨諸相,休息萬事」,放捨諸相是默,努力於放捨諸相的練習是照;態度上,師父強調「無所求」,打坐時禪眾常常會希望達到某種狀態,這即是有所求,有違於「休息萬事」的方法。最後,法師說明師父的默照層次,以及與「只管打坐」的不同。
為《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寫推薦序的楊蓓,以參與多場師父親自帶領的默照七的體驗分享,師父不斷地修正禪法教學,為的就是適應不同根基的現代人,所以從一開始的棒喝,到後來強調放鬆。而身處其中的楊蓓,也經歷過不知道怎麼觀全身、發現自己太用力、體會到放鬆是無止無盡的,最後更了解:原來蒲團上的事就是日常生活的事,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蒲團上的工夫,便能隨時清楚覺照,工夫成片。
廖肇亨是聖基會「聖嚴法師禪學史」研究計畫主持人,亦是「談書時光」發起人,穿針引線地將討論延伸至日本伴鐵牛禪師及宋代宏智禪師,包括曹洞宗的傳承及後來的日本發展、宏智正覺的性格與禪風、其詩偈所展演的開悟境界、與文人的交流、和大慧宗杲的互動,以及當時的社會政經脈絡等,讓與會者對默照禪的流傳與演變,有了寬廣而深刻的了解。

▲現場聽眾對默照禪法深感興趣,無不專注聆聽。(李佳純 攝)
最後,三人均感佩聖嚴師父能將默照和話頭,這兩種看似迥異的禪法傳統,融注入中華禪法鼓宗,並且傳承下去,而這也是師父於二十世紀,對漢傳佛教最大的貢獻之一,期待未來能以嚴謹的學術,來深入研究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禪宗傳承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