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國際研討
阿根廷交流學術成果

▲十八位知名國際學者發表研究成果,增進中西方學術交流與合作。(阿含經研究小組 提供)
【楊琍愉/阿根廷報導】十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由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經研究小組」(Āgama Research Group)法樂法師策畫、阿根廷菩提乘基金會(Fundación Bodhiyāna)贊助的第四屆研討會,以「《雜阿含》研究」為主題,假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學者們以語言文獻學等專業知識,考證犍陀羅語、梵語、巴利語、藏語與漢語三藏文獻、史料及近代佛教著述。
「《雜阿含》研究」為一項非開放的專題研討會,受邀出席的與會者包括:歐斯卡.馮.希努貝(Oskar von Hinüber)、顏-蘇.哈特曼(Jens-Uwe Hartmann)、保羅.哈里森(Paul Harrison)、理察.所羅門(Richard Salomon)、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馬克.艾隆(Mark Allon)、魯伯.葛汀(Rupert Gethin)、辛島靜志和八尾史等十八位來自美、歐、亞和大洋洲的著名佛教學者。
菩提乘基金會創辦人智翰法師(Maestro Zhihan)在開幕式中表示,目前佛教在南美洲仍屬於初期播種階段,享譽國際的佛教學者為了共同探討《雜阿含》,而首次雲集於最靠近南極的佛教邊地,意義非凡。
世界著名的印度學暨佛教學大師希努貝教授,首先透過《雜阿含》巴利對應經典《相應部.有偈篇》(Sagāthavagga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探索古印度文明的吠陀世界與早期佛教的淵源,為研討會揭開序幕。吠陀文學的傳統主題與慣用語句,有助於深入解讀早期佛教的文獻。
會議論文議題內涵豐富,包括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對《瑜伽師地論》之《雜阿含》摩呾理迦(本母)所引用〈聲聞地〉的量化分析與案例考察;無著比丘對經中省略文的細究;慕尼黑大學哈曼教授對文獻與所屬部派認知的議題反思;華盛頓大學所羅門教授對犍陀羅語《阿含經》寫卷研究現況的分析;史丹福大學哈里森教授對《雜阿含》(T101)英文譯註的討論,以及會議主持人法樂法師對藏譯本《俱舍論注雜錄》所引述《雜阿含》經文的考察等。
除了十六位學者現場發表論文並交流討論外,不克出席的帕沙迪卡比丘(Bhikkhu Pāsādika)也提呈論文,分享成果。此外,日本的辛島靜志教授與澳洲的羅德里克.巴克內爾(Roderick Bucknell)教授更以雲端連線方式全程參與,發表評論與個人研究。
會議中,印順法師論證早期佛教文獻發展的理論,獲得學者們的熱切討論。經由惠敏法師說明:印順法師(一九七一、一九八三)並沒有使用「契經分教」(sūtra-aṅga)等用詞,而是依前田惠學(一九六四)「十二分教」的三階段發展過程,論證為四階段——西方學者終於釐清對印順法師之佛教術語與論證根據的疑慮。此為研討會具體達成中西方學術對話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