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國際研討

阿根廷交流學術成果


▲十八位知名國際學者發表研究成果,增進中西方學術交流與合作。(阿含經研究小組 提供)

【楊琍愉/阿根廷報導】十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由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經研究小組」(Āgama Research Group)法樂法師策畫、阿根廷菩提乘基金會(Fundación Bodhiyāna)贊助的第四屆研討會,以「《雜阿含》研究」為主題,假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學者們以語言文獻學等專業知識,考證犍陀羅語、梵語、巴利語、藏語與漢語三藏文獻、史料及近代佛教著述。

「《雜阿含》研究」為一項非開放的專題研討會,受邀出席的與會者包括:歐斯卡.馮.希努貝(Oskar von Hinüber)、顏-蘇.哈特曼(Jens-Uwe Hartmann)、保羅.哈里森(Paul Harrison)、理察.所羅門(Richard Salomon)、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馬克.艾隆(Mark Allon)、魯伯.葛汀(Rupert Gethin)、辛島靜志和八尾史等十八位來自美、歐、亞和大洋洲的著名佛教學者。

菩提乘基金會創辦人智翰法師(Maestro Zhihan)在開幕式中表示,目前佛教在南美洲仍屬於初期播種階段,享譽國際的佛教學者為了共同探討《雜阿含》,而首次雲集於最靠近南極的佛教邊地,意義非凡。

世界著名的印度學暨佛教學大師希努貝教授,首先透過《雜阿含》巴利對應經典《相應部.有偈篇》(Sagāthavagga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探索古印度文明的吠陀世界與早期佛教的淵源,為研討會揭開序幕。吠陀文學的傳統主題與慣用語句,有助於深入解讀早期佛教的文獻。

會議論文議題內涵豐富,包括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對《瑜伽師地論》之《雜阿含》摩呾理迦(本母)所引用〈聲聞地〉的量化分析與案例考察;無著比丘對經中省略文的細究;慕尼黑大學哈曼教授對文獻與所屬部派認知的議題反思;華盛頓大學所羅門教授對犍陀羅語《阿含經》寫卷研究現況的分析;史丹福大學哈里森教授對《雜阿含》(T101)英文譯註的討論,以及會議主持人法樂法師對藏譯本《俱舍論注雜錄》所引述《雜阿含》經文的考察等。

除了十六位學者現場發表論文並交流討論外,不克出席的帕沙迪卡比丘(Bhikkhu Pāsādika)也提呈論文,分享成果。此外,日本的辛島靜志教授與澳洲的羅德里克.巴克內爾(Roderick Bucknell)教授更以雲端連線方式全程參與,發表評論與個人研究。

會議中,印順法師論證早期佛教文獻發展的理論,獲得學者們的熱切討論。經由惠敏法師說明:印順法師(一九七一、一九八三)並沒有使用「契經分教」(sūtra-aṅga)等用詞,而是依前田惠學(一九六四)「十二分教」的三階段發展過程,論證為四階段——西方學者終於釐清對印順法師之佛教術語與論證根據的疑慮。此為研討會具體達成中西方學術對話的重要成果之一。

「生死學與生命關懷」論壇

辜琮瑜探討生死觀照三層次

【本刊訊】十一月三至四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國際學術論壇,邀請國際各知名院校學者與相關領域專家與會,包括南華大學宗教所生死學系專任教授慧開法師、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學愚、京都大學學際融合教育推進中心特任教授卡爾.貝克(Carl Becker)、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林其賢、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鄭振煌、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國際佛教研究院助理教授阿難法師等,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兼主任辜琮瑜亦受邀前往發表論文,分享研究心得。

辜琮瑜以「靈性陪伴的困境反思與調適」為題發表,以自我生命敘說的方式,探討三個層次的生死觀照,包括生命故事的衝擊與看見、學習知識的系統建構與養成,以及生命現場的核對與實踐。其中第三層次的生命現場,以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北海岸四區的居家安寧與長照個案的靈性陪伴歷程為主,提出安寧陪伴的反思,不能僅著眼於生理的痛苦緩解、未完成心願的圓滿等,亦不能只是經由策略計畫的設定、施行後的效益評估,來檢視其作用與意義。應重視陪伴時的當下關懷,強化臨終者的靈性向度,進而調適陪伴的形式與心態,並反思陪伴關係的內蘊精神等。

為期兩天的論壇,共有七場主題發表:「安身安心,安己安人」、「以終為始,安寧伴行」、「教育先行,圓滿生命」等,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林其賢從《雜阿含經》的「病相應經群」切入,探索臨終者與關係人應如何面對生死大事的抉擇;鄭振煌認為人生大事非生死莫屬,生命關懷是人生最終極的關懷;學愚則分享中有觀念與傳統中國文化的祭祀倫理、祖先崇拜信仰相結合,造就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宗教儀式等,探討面向廣泛,從佛法義理與修行、樂齡與人性關懷、安寧療護,到現代興起的生死學科的建置,顯示出中國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亦開始重視老病死問題,希望藉由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匯集相關專業研究,一起尋求解決的方向。

【僧大悟語】

第三好選擇

◎文.圖/釋常啟

《參同契》的「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看似難懂,其實是生活中可依循的禪法:所有現象的發生,皆因緣合和所成,每件事各有無法重複且獨一無二的因緣,稱為「不回互」;儘管有其獨特性,事事之間卻又互相影響,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互動著,稱為「回互」。「回互不回互」如何落實於生活中呢?

史蒂芬柯維的《第三選擇》提到溝通的三個步驟,恰好可對應「回互不回互」的修習層次:首先是「看見自己」,即「不回互」的觀念,在溝通前,必須清楚自己的立場與責任,在此基礎下,才有接下來的第二步驟「看見你、了解你」,願意真誠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理解彼此不同,清楚這些差異彼此影響,共同形塑事件的整體面貌,此即「回互」。最後是「與你發揮綜效」,找到一種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從衝突中找出第三選擇,發揮最大綜效,也就是「回互不回互」。

僧大校外教學曾參訪秀明自然農場,農田主人清楚自己不施肥、不除蟲的立場,但水稻被專吃稻苗的福壽螺侵擾,在仔細觀察到牠們只吃水底嫩苗的生態後,便在初種稻苗時,放很少的水,等稻苗長高長壯到福壽螺無法啃食,再加高水位,使福壽螺只能吃水底的雜草,不但讓水稻豐收,福壽螺更成為免費的除草員。

佛法能提供我們「第三選擇」,打破二元對立框架的方法,看清楚人與人之間,雖有立場不同,卻不一定衝突矛盾,在深一層體會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創造出法住法位、和諧共榮的人間淨土。

為心海淨灘


▲開始淨灘後,竟啟動了同心同願的志願者參與,為環保一起奉獻力量。(賴心萍 攝)

◎釋演復

十月二十八日僧伽大學女眾部師生十六人,前往金山磺溪出海口堤防外沙灘,參與金山環保社團淨灘活動。大家彎下腰,拾起一瓶又一瓶拌著沙土與殘餘飲料的塑膠罐、玻璃瓶、鐵鋁罐,一隻又一隻塑膠拖鞋、叉匙、吸管……同學分享,撿拾這些製品時,也讓人深省現代生活在取用方便的同時,我們的心是否有些部分被掏空,而讓貪婪長出超乎想像的樣子,反映在環境中?

此時,草叢中有一條被網子纏住的黑眉錦蛇,蜷曲在地。我們用刀悉心割開網子,將牠放回,這一幕令人震撼!不是因為牠的出現,而是從沒那麼貼近地看到我們的所為,如此直接地傷害眾生。一位同學深受這片海灘啟發,反思如何在生活中減少物品的使用,因為我們這一代丟的垃圾,將繼續影響代代後人。

也有同學回饋,淨灘就像修行的過程:從觸目可及的垃圾開始,邊走邊撿,原本覺得已經整理乾淨的地方,回頭一看,還有垃圾;清理之後,走了一圈回來,又發現還有……就像淨心,以為自己的心已經清淨了,原來只是沒發現潛伏的煩惱。

過程中,有人一個接一個加入,雖不知道對方為什麼而來,相信有著同樣的心念,希望把清淨還給大地。也許過去從沒有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甚至覺得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開始行動後,卻啟動了同心同願的人參與,近三十位志願者,在二小時內,收集了一百三十多袋垃圾。從愛護環境開始,進一步保護我們的善心,與一切眾生互敬互助,這場名為淨灘的活動,實為心靈環保的校外教學。

讓AI成為學佛小幫手

【林演蓉/臺中報導】AI(人工智慧)可以修行嗎?如何幫助人們過好生活?十月二十八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王昱鈞於寶雲寺主講「走入AI遇見聖嚴法師」,由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主持,法鼓文化數位典藏組組長林雅萍也到場分享,一百三十位聽眾從中了解佛法與現代科技的結合運用,啟發對未來的創造性思惟。

果賢法師首先說明《法鼓全集》電子化的進展,計畫將聖嚴師父的珍貴資料,完整保留在虛擬世界中,讓後人也能在網路上與師父的法身相遇。林雅萍則分享如何運用《聖嚴法師年譜》來探索各項資料。

王昱鈞從人工智慧發展史談起,自一九四六年第一台電腦誕生、一九九六年IBM電腦「深藍」(Deep Blue)對戰世界級棋手,到二○一七年谷歌(Google)的「阿法狗」(AlphaGo)完勝人間棋王,宣示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然而人們也開始恐懼未來是否將被科技綁架?王昱鈞回應,或許將來可能產生新一波工業革命,但人心多變、主觀紛歧,AI也無法全面控制與滿足需求。

最後,果賢法師分享,唯有人類具備記憶、思考和精進的能力,得以修行,「我們應該思考生而為人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運用AI整合資訊為知識,讓人們吸收後轉成智慧,開發內心,提昇法身慧命。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4期12月號

拔苦予樂的菩薩行者

慈悲與智慧是菩薩行者的雙翼,「慈」是予樂;「悲」是拔苦,聖嚴師父說菩薩是最積極的,主動給予世人幸福和安樂。

2018年國際關懷生命獎得主與提名者持續關懷與溫暖社會的故事,猶如菩薩在人間的示現:成立三十多年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開辦中途之家等,執行長湯靜蓮修女握過超過一萬雙孩子的手,用愛給需要的人一個家。身障發明家劉大潭,不僅善用創意達成自己人生三個願望,更從關懷出發,用發明幫助弱勢,走出一片天。被學生暱稱為「空空媽咪」的國姓國中校長林家如,帶著孩子前進,衝破青春的迷惘與困境。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理事長邱慶禧,雖然也是九二一受災戶,卻奮不顧身地協助救災,進而為鄉裡獨居老人送餐,十九年來持續給予鄉親溫暖關懷。

佛教傳到西方如何貼近西方人的需要?「人生Café」由美國舊金山的雷.安德生與克羅埃西亞的查可.安德列塞維克,對談學佛、弘揚佛法時所遇到的考驗與歷練。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教育文化看板

法鼓文理學院 佛學推廣課程
107年第二學期開課訊息

【洽詢電話】(02)8978-2131分機8013
【E-mail】buddedu@dila.edu.tw
◎課程內容請上:http://dilatw.blogspot.tw/

【《雜阿含》國際研討】阿根廷交流學術成果
【「生死學與生命關懷」論壇】
辜琮瑜探討生死觀照三層次

【僧大悟語】
第三好選擇

為心海淨灘
讓AI成為學佛小幫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4期12月號
拔苦予樂的菩薩行者

【教育文化看板】
法鼓文理學院 佛學推廣課程 107年第二學期開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