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人間關懷 共修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為何是一帖解藥?楊蓓老師娓娓道來,師父如何將禪法不斷扣回有層次的學習歷程中。(李東陽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一○七學年度上學期的「心靈環保講座」,有兩大主軸:先是以「心靈環保專論」揭開序幕,隨後以「心六倫」所結構的「高齡社會之在地照顧與社區關懷」系列演講接續。每場演講前一個小時,研修者會先進行分組討論,以深化了解及思考相關課題。
十月一日首場為人文社會學群副教授楊蓓主講「心靈環保與人間關懷」,以透視的角度,跨越時空背景,探索心靈環保與個人、社會、環境的關係,精闢剖析現代社會的特質及主導當今主流價值的巨大力量,並進一步思索佛法實踐的可能。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曾說:「二十世紀對人類來說,最大的文明產物就是『競爭』。」工業革命讓人們學會用機器去「控制」,為了要大量複製以達到「預期」結果,將所有東西「標準化」,並精準計算出「效率」。人隨時在創造「可預測」的狀態、創造「控制」,但同時也被限制及操弄。
楊蓓表示,在便利的世界裡,愈來愈多因素被控制好,而沒被控制的,人們就想爭取、奮戰;社會開始快速變遷、深層結構改變(文化中的潛規則、核心價值觀改變)、不確定性增加;眼前多種價值觀陳列、選擇增多,但該如何選擇,什麼是最正確的選擇?沒有一定的答案,導致人們安全感下降。
此外,現代社會迷失在物化的競爭中,人們漸漸失去本土知識、被迫相信專家體制,「忘卻自身本質,與脈絡無法連結及一致,表裡不一,以別人的觀點為觀點。」楊蓓指出,尋求認同及連結,成了現代人無止盡的旅程。
「心靈環保」為何是一帖解藥?因為心靈環保告訴人們,淨土就在心裡,楊蓓引用聖嚴師父的話:「在任何環境下,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就是心靈環保。」指出法鼓山理念的發展,不是單獨存在事件,而是師父回應社會需求及脈絡的結果。
楊蓓認為,從師父的弘化歷程,可看出師父如何將禪法不斷扣回有層次的學習中,建構出落實心靈環保的方法──「三大教育」,更是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及「人文社會學群」的架構基礎:以佛教學系為大學院佛法根基,透過人文社會學群轉化為大普化、大關懷的落實及弘揚;另一方面,人文社會學群也透過佛教學系,進行溯源及深化。
最後,楊蓓提出以師父的「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對治「抽離失根、失去主體性、害怕失控、斷裂而孤單」,並依循著校訓「悲智和敬」的精神,落實這從人心到社會的淨化工程。
▲「心靈環保講座」每學期皆邀請重量級的講者演講,帶給學生嶄新的視野。(李東陽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