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人間關懷 共修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為何是一帖解藥?楊蓓老師娓娓道來,師父如何將禪法不斷扣回有層次的學習歷程中。(李東陽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一○七學年度上學期的「心靈環保講座」,有兩大主軸:先是以「心靈環保專論」揭開序幕,隨後以「心六倫」所結構的「高齡社會之在地照顧與社區關懷」系列演講接續。每場演講前一個小時,研修者會先進行分組討論,以深化了解及思考相關課題。

十月一日首場為人文社會學群副教授楊蓓主講「心靈環保與人間關懷」,以透視的角度,跨越時空背景,探索心靈環保與個人、社會、環境的關係,精闢剖析現代社會的特質及主導當今主流價值的巨大力量,並進一步思索佛法實踐的可能。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曾說:「二十世紀對人類來說,最大的文明產物就是『競爭』。」工業革命讓人們學會用機器去「控制」,為了要大量複製以達到「預期」結果,將所有東西「標準化」,並精準計算出「效率」。人隨時在創造「可預測」的狀態、創造「控制」,但同時也被限制及操弄。

楊蓓表示,在便利的世界裡,愈來愈多因素被控制好,而沒被控制的,人們就想爭取、奮戰;社會開始快速變遷、深層結構改變(文化中的潛規則、核心價值觀改變)、不確定性增加;眼前多種價值觀陳列、選擇增多,但該如何選擇,什麼是最正確的選擇?沒有一定的答案,導致人們安全感下降。

此外,現代社會迷失在物化的競爭中,人們漸漸失去本土知識、被迫相信專家體制,「忘卻自身本質,與脈絡無法連結及一致,表裡不一,以別人的觀點為觀點。」楊蓓指出,尋求認同及連結,成了現代人無止盡的旅程。

「心靈環保」為何是一帖解藥?因為心靈環保告訴人們,淨土就在心裡,楊蓓引用聖嚴師父的話:「在任何環境下,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就是心靈環保。」指出法鼓山理念的發展,不是單獨存在事件,而是師父回應社會需求及脈絡的結果。

楊蓓認為,從師父的弘化歷程,可看出師父如何將禪法不斷扣回有層次的學習中,建構出落實心靈環保的方法──「三大教育」,更是法鼓文理學院「佛學系」及「人文社會學群」的架構基礎:以佛教學系為大學院佛法根基,透過人文社會學群轉化為大普化、大關懷的落實及弘揚;另一方面,人文社會學群也透過佛教學系,進行溯源及深化。

最後,楊蓓提出以師父的「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對治「抽離失根、失去主體性、害怕失控、斷裂而孤單」,並依循著校訓「悲智和敬」的精神,落實這從人心到社會的淨化工程。
▲「心靈環保講座」每學期皆邀請重量級的講者演講,帶給學生嶄新的視野。(李東陽 攝)

踏上菩薩行者之路

【蘇佳琳/高雄報導】十月十三日紫雲寺舉辦「佛教徒與人間行者」講座,邀請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副教授楊蓓分享生命的反省與體悟,現場近三百位聽眾,也隨之回顧自己的學佛歷程,充滿感恩與省思。

楊蓓說,她以身為佛教徒為榮,卻笑稱自己不是個標準的佛教徒,並問:「吃素、打坐、念佛就可稱為真正的佛教徒嗎?」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希望符合別人期待,可能只是個表面上的佛教徒。她感性地表示:「如果隨時留意自己身心細微的變化,讓修行與身口意連結,就聽得到花開的聲音,看得見藍天與白雲,即便是在孤單恐懼中,也能知道自己身處何處,不會迷失方向。」

楊蓓鼓勵大家和修行真正連結起來,「看見整體而非片面,肯定生命有悲有喜、有起有落,進而用自己的力量自我安定,不隨外境搖擺。」她坦承曾因執著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做出可笑的行為,被聖嚴師父指正,進而體驗到:佛法是愈來愈簡單。「修行很單純,是我們把它複雜化了。」

「所謂人間行者是在紅塵中致力於自心淨土的修行,並關懷人間。」楊蓓分享,在經歷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及自我消融的四階段後,方能自覺覺他,勉勵大眾發願當「紅塵中的人間行者」,讓生命獨立而有溫度,飽滿而有覺醒,成長自己,成就別人。

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專題演講
佛法實踐 觀照時代獨特性


▲西方社會科學在理論實踐及研究方法上,有其細膩之處,陳維武認為,值得在佛法實踐上參照學習。(李東陽 攝)

【釋演真/金山報導】「若沒有走入實踐的體驗,很難把我們所學的、所思考的真正轉化及應用。」十月二日,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舉辦專題演講,邀請澳洲墨爾本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候選人及研究員陳維武博士,以「淺談助人專業中循證實踐與實施科學的若干問題」為題,分享他近年來在社會工作研究領域中,所發現的問題及探討。

長期擔任聖嚴師父英文口譯員的陳維武,當初為了要理解師父的開示內容,並轉化為西方人聽得懂的英文,在佛法知識上用功甚深,深深感佩於佛法圓滿無上的核心價值及精神,但發現人們將佛法落實及適應現代化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大而化之的地方。本身已是物理學博士,曾擔任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如今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繼續鑽研,陳維武認為,西方的社會科學,在理論實踐及研究方法上,有其細膩之處,值得參照及學習。

「佛法能不能成為當代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現代社會工作所開展出來的理論、觀念、方法,能否為佛法的現代化起關鍵作用?」是陳維武目前所關注的項目,希望透過這兩大課題,讓自己不論在佛典的研習上,或西方理論的理解、實踐上,有更深入的研究。此次演講,即針對「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及其衍生出的「實施科學」(Implementation Science,或譯為執行科學)進行探討,檢討現代社會科學從理論→依循證據→透過實踐方法→實際落實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作為佛法或相關理論運用在現代社會時的反思及參考。

陳維武提出檢討的面向包括:現代社會因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愈來愈偏重「定量研究」,甚至發展出以程式模擬來了解或預測未來社會風險;在循證實踐的因果推論(Causal Inference)中,對於實驗結果的詮釋常有謬誤;循證實踐是從循證醫學發展而來,直接引用的結果,忽略了許多複雜的人為、社會因素;循證實踐的教育過程中,過於強調程序及操作,缺乏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學術界的亂象……原本立意良好的「循證實踐」,若缺乏獨立的批判思考能力,仍易淪為受人操控的工具。

誠如最後楊蓓的回饋分享:「在自己身上行不通的事,就不要教。」唯有透過正確的觀念、方法、態度,藉由自身的反思與體現,並同時觀照到時代及眾生的獨特性,才能將前人所累積的知識,活用出現代化的真價值。

【僧大悟語】

因上著眼

◎文.圖/釋常啟

當我問:「出家人的價值觀為何?」學僧們回答:出離心、菩提心、慚愧懺悔、忍辱、感恩等心行,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否有最核心的價值觀,是上述所有心行的根基與源頭呢?聖嚴師父說那便是正確的因果觀。

正確的因果觀要從「因上著眼」,不從果上看。以所遇到的順逆境來比喻:師父閉關前,智光老和尚的信徒發願護持,師父前去禮謝時,老和尚開示勿「倒因為果」,這是別人種的因,也是自己的因;眾生施恩於我們,除了要感恩,更要報恩,從因上著眼,便能生起感恩回饋的心行;若是從果上看,會認為是自己所累積的福報善緣成熟了,便容易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逆境時怎麼從因上著眼?師父同樣舉自身例子:被東初老人養蜂的教育方式磨練,送藥品給長老不給車錢、買不再生產的兩三片瓷磚、不斷搬動寮房直到生氣為止……在體會到東初老人的用心良苦後,師父說:「真是感恩啊!」玉不琢不成器,無理的要求是為了磨鍊心志,不公的對待是為了成就忍辱。若從果上看,便會求公平、爭道理,怎會有慚愧、安忍與感恩呢?

如實接納順逆境,並轉化成正確的心態,便是從「因上著手」,為所能實踐的「因」負責,而不是控制結果。如同我們無法讓蘋果樹長出蘋果,唯一能做的是按時澆水、預防蟲害、修枝剪葉,未來才可能結出美味的蘋果;若想減重,便得實踐「運動」這個「因」;若想內心平靜,就要實踐「規律地放鬆身心」這個「因」……如實理解因果之間的關係,從正確的因地下工夫,踏實做到底。

出家人如何弘法利生?從因上著眼,把三寶與一切眾生當成恩人,發起真正利他的菩提心,只問耕耘不求收穫。千萬別只執著於蘋果,而忘了為蘋果樹澆水了。

法鼓校友論文發表論壇開講


▲五十餘位校友與在校生共聚一堂,延續並交流佛法學思。(李東陽 攝)

【本刊訊】為鼓勵校友繼續從事佛學相關研究,並增進與在校生的相互交流,法鼓學校校友會於九月十八日舉辦「第三屆校友論文發表論壇」,由融音法師、黃銘豐與周衷馨三位校友發表論文,邀請蔡伯郎、張志堯、楊坤修三位師長回應評論,約五十餘位校友、在校生共襄盛舉。

此次發表的論文為:佛教學系學士班畢業的融音法師,以〈瑜伽行派教義略論〉,探討《解深密經》因三轉法輪而延伸出空、有議題,及「境無識有」的思想;曾任坪林鄉鄉長,社區再造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的黃銘豐,以〈沏一壺茶鄉雲華甘──坪林社造的十年紀實〉構思坪林做為水源保護區,如何克服人口老化與外移的問題,打拚為永續經營的生態城市。

周衷馨從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畢業,論文題目為〈女性創業研究︰以社會企業瑞德感知創辦人為例〉,以一年時間親自訪談十大傑出女青年,也是中華飛雁創業互助協會會員的林筱玫,了解女性創立社會企業的艱辛、面對自我的挑戰,以及生命轉化與昇華的歷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3期11月號

帶著禪心去運動

跑步、武術和瑜伽,在這些動作快速變化的活動中,能有禪法嗎?所謂「身動念在」,活用「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心法,為運動加點禪,在呼吸、跑動、彎曲、伸展的每個當下清楚覺照,全心投入體驗生命的律動,處處都能用功辦道。

初學者的禪跑套餐,教您用禪心跑步,12週也能輕鬆完成10K路跑。從衝浪到禪跑,常興法師在運動中同時鍛鍊身與心;聲聲佛號步步蓮華,洪禎祥把馬拉松賽事當佛事。瑜伽、武術,也是增益禪修的前方便,聖嚴師父法子查可.安德列塞維克,分享從武入禪的關鍵思惟。因瑜伽翻轉人生的林麗文,身心因瑜伽而調和,禪修也更得力了。

比丘尼老師在哈佛,「國際視窗」常諗法師分享旅美二年學思見聞,與不同宗教的交流與對話。「人生講堂」聽插畫家尤俠,如何在家庭八點檔的纏中參禪,隨時讓心歸位。「清心自在」單德興分享書緣.師緣,在藏書中見道迹。「電影與人生」分享《全面霾伏》,在空汙嚴重的未來世界,以自他交換的慈悲,看見人間的希望。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透視人間關懷 共修心靈環保
踏上菩薩行者之路
【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專題演講】
佛法實踐 觀照時代獨特性

【僧大悟語】
因上著眼

法鼓校友論文發表論壇開講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3期11月號
帶著禪心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