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修俱進的出家路

豐實的學術背景,加上出家修行、弘化等三個面向,
共同交織而成的出家路,將帶來什麼樣的世界佛教視野?
果幸法師及常諗法師應「法鼓講堂」之邀,分享在美國期間的學思歷程。

◎釋演化

果幸法師 十年研修 學成報師恩眾生恩


▲果幸法師在十二年的修學旅程中,親身實踐身為漢傳佛教僧侶的向道精神,磨練堅忍毅力。(李佳純 攝)

「常常不要忘記自己是出家人,要有自己的功課,必須保持戒律」「現在讓你去讀書,是為成就僧團,不是為了成就你自己」「誦〈普門品〉與觀音聖號――消除業障,起大悲心」「常回東初禪寺」……十二年來,果幸法師始終記得,二○○六赴美進修前,聖嚴師父的種種叮嚀。

八月三十日、九月十三日,果幸法師分享「我的美國十年」二堂課:「不一樣的修學與修行」及「看見佛教多元面貌」。法師赴美三年後,於二○○九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碩士學位,二○一四年通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亞洲語言及文化系所(Dep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CLA)博士資格考,成為博士候選人,今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返臺。

期間,法師觀察到佛教各個傳承在美國的發展,如韓國佛教、越南佛教等,多數以該國移民為主要信眾;日本禪修接引許多西方人,有些道場卻因未持守戒律,發生醜聞而關閉;藏傳佛教明確的修學次第、口譯人才多、培養博士生於大學授課,並且致力翻譯學術著作及適合大眾閱讀的佛法書籍,因此成長快速,也接引了不少華人移民,值得借鏡;而聖嚴師父於哥倫比亞大學設立美國第一個漢傳佛教講座教授,極具先見之明。

看似順遂地在兩所名校完成學業,其實十二年中,法師歷經無數身心健康與學業上的考驗和難關:進哥大前,面對同時學習語言與大學部、碩士課程的壓力;因為自己的出家身分所受到的排擠;營養不良、睡眠不足,拖垮健康;博士班指導教授嚴苛的訓練;擔任助教的忙碌,以致生活作息不正常;接連發生的種種身體狀況,以致不得不休學……

走出學校 與善知識相遇

在這過程中,法師皆以師志為己志,持續以懺悔、發願,以及觀音法門,幫助自己走過。由於生病後知道運動的重要,法師才走出宿舍、學校、圖書館之外,與當地人有了互動,因而認識搬水運柴的天主教修女、對禪修有興趣的印地安人、帶公園裡的民眾打八式動禪……此外,逆境也讓法師發現貴人無所不在,例如在地鐵認識的紐約大學博士,不但提供法師短期住宿,並幫忙修改報告、論文;親近藏傳佛教的醫生,陪著念佛、迴向,給予鼓勵……

也是在這樣的逆境中,法師體會到廣結善緣即是報眾生恩,並從指導教授身上反思到自己的剛強、不柔軟,而學習觀想教授就是觀世音菩薩,激發自己的學術潛能。最後,在論文委員會教授們一致的肯定中,通過論文口試。

「盼望有志向學的中國年輕一代的優秀僧尼們,不要為一時的不如意的環境所轉,應當不折不撓地發悲願心,精勤於佛法的修學,三寶是不會辜負我們的……只要我們所發的是為求法為弘法的悲願,一切都會如願成就的。」師父的話,始終是法師種種境緣中的強心針,因此,法師將論文及學位獻給師父,做為說不出、道不盡的感恩。

常諗法師 哈佛二年 體驗宗教多元主義


▲至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研究交流兩年的常諗法師,深刻感受西方學術界的開放學風,以及強調多元文化交流,所帶來的開闊視野。(李佳純 攝)

八月二十三日,常諗法師以「我的哈佛兩年:東西方宗教的交流與對話」為題,從三個面向分享擔任訪問學者期間的觀察。

在宗教教育上,哈佛大學神學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以培養宗教師為宗旨,教育理念為:減輕世界的苦難、跨出舒適圈、打破預設,以及更多的愛。這座非宗派的神學院,反映出美國境內多元人口的社會現況及宗教需求,廣納世界各宗教之學生。由於課程需要廣泛且深入的對話交流,法師體驗到必須提起悲願心、開放的心,放下預設,尊重並接受異文化,才能有所學習。

在世界佛教的面向上,法師觀察到美國佛教的多元性,以及佛教、禪修對美國人帶來的療癒作用,且已漸有對禪修以外的佛教教理產生學習興趣的趨勢。因此,如何因應不同文化、背景之需求,而提供佛法,是我們必須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感受到漢傳佛教必須走出去,經常有人問起法師所穿僧服代表的意義,一次,與東初、象岡幾位法師出門時,一天竟有多達八位路人上前詢問,讓法師深感:「連走在路上,都是在弘揚漢傳佛教。」

關懷世界 提供佛法智慧

在世界佛教的面向上,現今美國推廣宗教多元主義(Religion Pluralism),因此,法師也把握機會參加不同宗教儀式,如天主教彌撒、伊斯蘭教禮拜等。此外,世界宗教研究中心每週皆有宗教交流時間,由每位訪問學者輪流報告。法師第一年報告之日,正好遇上美國總統大選,法師在分享時加入「不二」的概念,鼓勵以慈悲,而不從對立的角度與憤怒情緒對待外境。演講分享後,聽眾感動回饋:「這樣的觀點正是此刻大家所需要的!」

在這些交流過程中,法師更深刻印證聖嚴師父所說:「當我們面對不同宗教而與之互動的時候,我們不會強調佛教的信仰,也不會凸顯佛教的教義,而是融合、接受、包容與了解多元宗教並存的事實,並且關注今日整體人類的共同需求。」

回顧聖嚴師父回歸佛陀化世本懷,而提出中華禪法鼓宗,目的有二:一是使禪佛教與義理之學互通;二是使禪佛教與世界佛教會通,並且接納發揮世界各系佛教之所長。常諗法師呼籲大家共同思考其中的意義,以及實踐的方法。


▲現場學員專注投入,藉由講師的經驗分享,開闊視野,更提起精進開放的心,持續學習不中斷。(李佳純 攝)

課外心一章

找回生命的感覺


▲(王育發 攝)

◎熊昌仁(土城長青班)

二年多前,媽媽因急性青光眼開刀,視力模糊影響日常作息,之後更引發憂鬱症,瘦到剩40公斤,走路不穩,臉色蒼白。我去年(2017)就幫媽媽報名長青班,卻因種種問題無法成行,直到今年九月,終於如願帶她來上課。

記得剛來時,媽媽會害怕別人的眼光,擔心別人覺得她不好,擔心自己聽不懂、學不會,幸好同組師姊主動關懷和支持,讓她逐漸不再害怕和排斥。還有幽默風趣的主持人,帶動現場氣氛,每次上課都覺得好像在參加同樂會,十分歡喜有趣,終於讓媽媽開心地笑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上課就聽到郭華屏菩薩講述他如何在車禍後,努力奮鬥的生命故事。相信媽媽從中感受到他正向的生命力,開始願意相信,靠自己的努力與堅持,一定可以變得愈來愈好。

課程中,八式動禪幫她找回運動的感覺;團康遊戲和歡樂舞蹈,讓她回想起喜歡唱歌的感覺,甚至在一次歌曲帶動唱時,她開心地繞了教室一大圈,這對一個飽受憂鬱症困擾的人來說,真是一大進展;禪藝課程也讓她回憶起手作的感覺,並且帶作品回家,向爸爸炫耀一下;外語世界和新知講座,更讓她開始和家人聊起新鮮事物,不再一直困在生病、生氣和無聊的氣氛裡;經典朗讀和觀賞《大法鼓》,則讓她感受到佛菩薩和聖嚴師父的慈悲智慧。

現在媽媽臉色紅潤,胖了二公斤,走路穩多了,也比較不害怕與別人聊天,會主動關心身體不好的親戚,在家裡堅持做甩手、走路等簡單運動,還開始做菜,得到爸爸的大力稱讚。媽媽持續念著觀世音菩薩聖號,希望她能堅持下去,愈來愈好。

能來上課真是很不容易,如同經文所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大家一起共修,就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種共修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議。

【馬來西亞佛法研讀班心得】

願心

◎曾秀容

佛法研讀班結束前,法師提醒我們學佛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自以為傲。坦白說,我的的確確曾經妄自菲薄,膽怯地迴避「願心」,總認為那是修行高深的行者,才能累積資糧而具備的情操。

然而,在修學聞法的過程中,緩緩整理自己的學佛思路,體會佛法與生命的連接,以及自心深處的蛻變過程,「願心」竟油然而生——原來「為眾生學佛、念念眾生」的觀念,不曉得從何時開始,已在內心深處萌芽。

隨著課程的進行,更讓我增添信心,覺察「願心」的增長,否則,我如何能在順逆境中了然清楚,而心不波動,踏實安穩,無怨無尤,自在安然呢?這才深深體驗到佛性與悲心,原來從未曾離開過,無須外求,只是偶爾被塵埃覆蓋。

年過半百的這期生命,還能與佛法相遇,真是無上的福報,深深感恩所有眾緣的和合。

自在

◎陸皓珮

在佛法研讀班這十二堂課裡,除了認識觀自在菩薩、《心經》,也因為學習經典所講的觀念和方法,而與自己的生命產生連結,朝向「自在」的方向邁進!

對呀!有多少人享受著人生中的快樂,而不自覺這些快樂其實附帶了很多的條件,若是其中一個條件沒有了,快樂就隨之消失。以前我就是在這樣的顛倒觀念中,活了幾十年,情緒起伏不定,完全被外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命。

自由自在,心無罣礙。練習把心帶回到純淨的狀態,不多加評論、比較、分別,不染著在現象上,少欲知足,自然自在。

原來每一天都可以那麼美好;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樣東西,都是如此自然來去。

感恩曾經出現在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事物,即便是短暫的因緣,也成就了今天的我,願善用自己的生命來影響其他生命,以報眾生恩。

法鼓講堂・特別講座

.10/8(一)禪的修行與我

【講師】雷.安德生(Reb Anderson)

.10/18(四)禪在當代美國

.11/1(四)佛教中的現代女性:西方比丘尼研戒

【講師】常諗法師

【課程時間】晚上7:00~9:00

【報名專線】(02)2893-9966分機6663

(週一至週五 9:00~17:30)

學修俱進的出家路

果幸法師
十年研修 學成報師恩眾生恩

常諗法師
哈佛二年 體驗宗教多元主義
【課外心一章】
找回生命的感覺
【馬來西亞佛法研讀班心得】
願心

自在
法鼓講堂・特別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