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術社群經驗共享 整合研究成趨勢


▲交流座談會上,青年學者分享研究與考察的寶貴經驗。(王育發 攝)

【林何臻/金山報導】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的「二○一八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九月七至八日於法鼓文理學院舉行第二階段論文發表,十八位青年學者分為五組,交流在研究中運用新的文獻、研究方法與視野的成果,十位國內外文史哲、宗教等系所教授參與講評,令人感受漢傳佛教學術社群經驗傳承、相互提攜的溫暖活力。

論壇包括「近世東亞佛教之流播與影響」、「聖山、高僧與王權」、「吉藏三論學說的理論與實踐」等五場主題,不僅青年學者發表豐碩的研究成果,評論人回應同樣精彩。其中第二場評論人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教授河上麻由子,因關西風災無法前來,仍委託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韻柔誦讀評論與建議,並以照片、簡報記錄考察實況,與古代文獻做比對,為青年學者樹立嚴謹治學的楷模。


▲論壇中,台上台下熱烈交流,展現學術社群的活力。(王育發 攝)

交流座談上,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點出論壇的價值:「第一是培養團隊合作模式,整合型研究是未來的趨勢,第二是移地研究的特色。」並建議青年學者將未能寫入論文,但相當寶貴的團隊合作與移地探索歷程,記錄於未來出版的論文集中。第四組代表,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張雅雯深受觸動,談到不同領域的組員交織出各種視角,例如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王萌筱,從雲棲株宏作為劇評人、於後人戲曲中再現的形象等角度,勾勒出生動善巧的高僧形影。

「誰做的是真正佛教研究?」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拋出大哉問,進而表示佛教義理研究如果是冰山上的一角,跨領域研究便是下層大塊冰山。然而上下如何找出關聯性?第三組代表,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雲惠遠分享,她以訓詁文獻學觀點,與深入吉藏思想義理的兩位組員討論,透過來回思辨,體會到冰山上下正慢慢交融。

「做學問的過程,不可能不感受到孤獨,一個人再優秀,仍有思考上的盲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表示,論壇打造出讓青年學者初嘗法味的平台,共享遭遇到的困境和解決方法,進而許下願望,攜手創造更優質的研究環境,漢傳佛教的未來必然更加光明。

鄧偉仁教授溫哥華演講
審視佛教現代主義


▲鄧偉仁教授關注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禪修應用在身心療癒上的現況。(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教授,八月二十一日於溫哥華道場進行「佛教現代主義的審視:佛教禪修與身心療癒」專題演講,與包括二位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在內的八十二位聽眾,一同關注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禪修應用在身心療癒上的現況,反思是否保有佛教的完整性。

近二十年來,在西方的科學與醫學領域,「正念」(Mindfulness)和「禪修」(Meditation)對療癒身心疾病的研究和應用,不勝枚舉。鄧教授說明,佛教傳統下的「禪」,是指心專注時的狀態和品質;而「禪修」一詞是現代用語,指心的修持,包括訓練心的專注,去除貪瞋癡等煩惱,同時培養洞察實相的智慧。

鄧教授從當代緬甸禪師馬哈希尊者引用《大般涅槃經》裡,佛陀治癒自身疾病的例子,說明佛教禪修的治病,並不是醫學上去除疾病的概念,多指「心」的安定,須有戒行和禪定工夫,方能身有痛而不受干擾。佛教禪修的目的是修持定、慧以破除無明,了脫生死輪迴,將禪修和身心療癒連結應用,容易誤導為禪修等於快樂的表象,這也是「佛教現代主義」下的禪修運動。

「佛教現代主義」刻意世俗化、去宗教化,忽略歷史上佛教的各種修行法門,包括戒律、儀軌法會、布施、供養、行善、念佛,禪修當然也在其中。受到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影響,預設了「用科學證據做為判攝佛法價值的標準」,因此,西方的正念修行很少教導禪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見到世間生死輪迴的問題。

鄧教授表示,現代科學下的身心療癒,本來就不是佛教禪修的主要目的,對佛法來說,色身於己是用來修行,於他是用來利益眾生,把身心健康變成目的,這是「手段和目的的混淆」,倒因為果。西方禪修沒有傳統包袱,在推廣上可因應現代社會而求簡易和時效,但如果連擁有豐富傳統的漢傳佛教也迷失了,對何者為符合佛法的禪修愈來愈不清楚,這樣的現象值得關注和省思。

出家功德勝 僧大舉行剃度典禮

九月九日為地藏菩薩聖誕日,僧伽大學於法鼓山園區大殿舉行剃度典禮,共有一百五十多人出席觀禮,為新戒法師與十六位行同沙彌、沙彌尼獻上祝福,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期勉依循聖嚴師父與僧團的理念,效法古德「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的魄力,菩提道上誓不退轉。

「第一刀:願斷一切惡;第二刀:願修一切善;第三刀:誓度一切眾生。」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宣念〈剃度說法偈〉,副住持果品法師擔任教授阿闍黎、果祥法師擔任執剃阿闍黎,為學僧剃度授戒。方丈和尚解說「剃髮染衣」,提醒出家修行要放下世間的五欲、過去擁有的名利等,從出家第一天開始,就要用修學的觀念、修行的方法,慢慢熏習度化自己。

果品法師分享,出家前,師父贈與的三句話:「第一:對師父、僧團要有絕對的信心;第二:當有煩惱矛盾時,首先想到是自己的問題;第三:將煩惱消歸自心。」這對於新戒法師、沙彌行者同樣受用。

在開山紀念館讀到師父的話:「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深受震撼,進而發願出家的演澤法師表示,相信只有出家這條路能使法入心,讓佛陀的智慧進入生命中。從小帶著法師學佛的母親陳伊柔說:「法師不只想利益自己的家人,還希望利益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決定尊重法師的心願,祝福他在菩提道上更上一層樓。

(文/林何臻.圖/許朝益)

迎接終身學習 文理學院開辦樂齡大學

【林何臻/金山報導】當看盡人生繁華,如何重整腳步,累積福慧資糧,活出樂齡人生?九月十日,法鼓文理學院新開辦的「樂齡大學」首次上課,十五位長者學員從金山,甚至三峽、樹林、內湖遠道而來,齊聚教室聆聽校長惠敏法師授課。

惠敏法師表示,高齡化學習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世界趨勢,而長者學員因為閱歷豐富,更能珍惜再次入學的機會。負責規畫課程的推廣教育中心主任廖本聖說,課程依長者需求,規畫「禪柔正念瑜伽」、「黃金歲月的生命關懷」、「佛典中的養生觀」等,結合禪與佛法、生命教育、養生、手作、法律知識,並推動「代間課程」,鼓勵學員旁聽文理學院各項課程,更可以參加學校社團,和年輕人互動,促進世代交流。

「回來當學生太好了!」大學時代曾是同學的夫妻檔謝福原和李雅君,過去以工作和孩子為重心,如今深感人生須「升級」,因此重返校園,再次成為同學,重拾學習的樂趣。今年七十五歲,最年長的學生游阿雪,在法鼓山當義工多年,過往沒機緣上大學,當一聽到樂齡大學開課的消息,立刻報名參加,一圓年輕時的夢想。

文理學院人社學群學會迎新

發願做心靈鼓手


▲在祈願池畔體驗禪修,與清淨心相遇。(文理學院 提供)

【蕭妙羚、詹惠涵/金山報導】從心發現法鼓、走進人文、走入自心,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學會策畫了迎新兼凝聚共識的「博雅.禪趣.心時光」營隊活動,透過課程介紹、師生交流、禪修體驗、校園巡禮、新舊生分享等內容,交織出一幅活潑動人的心靈成長地圖。

生命教育學程主任辜琮瑜帶領「盍各言爾志」,引導學員拾回童年勇氣,敘寫新的夢想和學習地圖;環境與發展學程主任張長義及楊文全、尚榮康兩位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體會生活與自然和諧的智慧;社區再造學程主任張志堯及李婷潔老師,以廣闊的視野關懷土地及社區,為學員打開心的眼界;學群長陳定銘、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楊坤修,則帶領學員成為自己心靈的CEO,進一步關心生活與社會。

貫串於課程間的活動,包括:「梯間輕談」讀書會經驗分享、「咖啡.茶禪.心時光」學長交流、「解纏.解禪」禪修體驗等。此外,學員們在「海天一色」的晨光美景中,以立姿動禪及禪坐,迎接充滿朝氣的新生活;在「願願相續」的初心中感恩、感動、發願,更在「冉冉梵唄」的音聲佛事裡,與自在的清淨心相遇。

學員聆聽聖嚴師父、前學群長楊蓓的生命故事分享;播放回顧影片時,所有參與人員互相感恩,短暫的相聚時光中,每個人都發揮自利利他、悲智和敬的精神,發願未來成為社會與世界的「心靈鼓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2期10月號

翻轉思惟《維摩詰經》

毘耶離城裡,正上演著一齣好戲。維摩詰居士病了,佛陀遣人去探病,聲聞弟子和眾菩薩卻都拒絕前往,原來維摩詰長者到處踢館,說舍利弗不懂禪修、羅 羅不懂出家沒有功德、有煩惱才能成佛……偏偏他的話連文殊菩薩都掛保證!《維摩詰經》有多犀利?聖嚴師父說它包含基本佛法,卻又超越於基本佛法;入世於人間,還將人提昇到佛的層次!本期專題帶您出入經中十大經典場景,領受維摩詰居士的「逆襲」,翻轉思惟,直見菩薩境界、佛法勝義,入不二法門。

僧伽大學學務長常啟法師歸納出本經修行三觀:淨土、菩薩道、不二。《維摩詰經》是文人案頭常備書,為歷代知識分子帶來什麼玄思趣味?而「半小說半戲劇」的風格,在經變藝術上如何呈現,如何演變?

韓國三大古寺之一的海印寺,為何又稱法寶寺?「韓國佛寺之美」介紹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唯一完整的漢文《八萬大藏經》木雕版。「人生戲中戲」帶您從不斷重複的日常實境中,發現「藏在無聊中的趣味」。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2017年《法鼓山年鑑》9月出版

透過文字與圖片紀實呈現,2017年《法鼓山年鑑》記錄法鼓山在修行弘化、信眾關懷、慈善救濟、教育文化等領域,如何結合當代所需,推廣佛法的弘化軌跡,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對法鼓山乃至當年大環境變遷,有一全面綜覽,感受法鼓山積極建設「人間淨土」的願力、四眾佛子成長茁壯的每一個歷程。

【2018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術社群經驗共享 整合研究成趨勢
【鄧偉仁教授溫哥華演講】
審視佛教現代主義

出家功德勝 僧大舉行剃度典禮

迎接終身學習 文理學院開辦樂齡大學
【文理學院人社學群學會迎新】
發願做心靈鼓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2期10月號
翻轉思惟《維摩詰經》

2017年《法鼓山年鑑》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