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法鼓山全球中元報恩法會

慎終追遠 為世界祈福消災

各地舉辦地藏、慈悲三昧水懺、三時繫念等法會 開辦懺法講座分享法義


▲(舊金山道場提供)

【本刊訊】農曆七月是佛教的吉祥月,自八月一日至九月八日期間,法鼓山海內外分院道場陸續舉辦中元法會。臺南分院、東初禪寺、舊金山道場、香港道場、洛杉磯道場等處,更舉辦《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三時繫念》、《地藏經》等經典、懺法的前行講座,帶領信眾深入法義,更能提起感恩報恩心,精進投入共修。

除了農禪寺每年舉辦梁皇寶懺法會,道場正在建設的東初禪寺,今年在象岡道場舉辦「梁皇寶懺暨三時繫念法會」,儘管法會期間氣溫高達近攝氏三十七度,仍有一百多人參與,晚間由果元法師深入淺出為信眾解說《梁皇寶懺》的由來、內容架構等,勉勵大眾提起慚愧懺悔、改過的決心;最後一晚,常華法師講解《三時繫念》內容,信眾李台玲回饋,事先了解懺文內容,隔天拜懺修觀時,很有助益。

氣候變遷、天災人禍頻傳,值此人心不安之際,更需要學習地藏菩薩精神,不僅對父母盡孝,更將孝心轉為大愛,發願度眾生。國內的文化館、安和分院、齋明寺、寶雲寺、臺南分院、雲集寺、紫雲寺、蘭陽分院、中山精舍、齋明別苑、德華寺、基隆精舍、新竹精舍;以及海外的東初禪寺、洛杉磯道場、新州分會、溫哥華道場、香港道場,先後舉辦中元報恩地藏法會,除了超薦先亡眷屬,更共同為世界祈求消災免難,人人平安幸福。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時時繫念阿彌陀佛洪名,與彌陀相應,並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與輪迴之苦。齋明寺、臺南分院、紫雲寺、信行寺、東初禪寺等舉辦三時繫念法會,紫雲寺主法法師常隨法師開示:「三時繫念是一場冥陽兩利、自度度人的佛事。」除了邀請有緣眾生一同來聽聞佛法,更要生起「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的難得稀有心,學佛修持趁早,把握因緣精進。

臺南分院、信行寺、舊金山道場、西雅圖分會、溫哥華道場、馬來西亞道場、泰國護法會等相繼舉辦水懺法會。臺南分院更於七月二十八日、八月四日舉辦前行講座,法師指出,面對煩惱、業、果報三障,要抱持七種心——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念報佛恩、觀罪性空,並多誦、多拜水懺,才能明白果報,增長智慧。信眾陳佳琪表示,之前受到民間信仰影響,誤認為農曆七月是鬼魂到人間爭搶祭品的日子,但聽經聞法之後,漸漸掃去疑惑,對眾生生起慈悲心,更加深了對佛法的信心。


▲德華寺信眾合力布置贊普桌,願將飲食化成無量,布施眾生。(洪慶鐘 攝)

▲寶雲寺(何國亮攝) ▲臺南分院(臺南分院提供) ▲齋明寺(郭金典 攝)

舊金山道場

去惡向善 常說 I am sorry

【劉演伃/舊金山報導】七月二十九日,舊金山道場於中元法會前舉辦「三昧水懺的慈悲與清涼」講座,由僧伽大學演道法師分享。

法師提到「佛說有二種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從錯誤中學習和反省,總感覺很難避免犯錯,不過,還是可以在生活中常常練習說「I am sorry!」以及學習包容別人的過失。

「懺悔容易嗎?」法師又問:「您常說對不起嗎?」一位師姊立刻回應:「男眾很難說出『對不起』!」一位師兄接口說:「對不起!我們男眾給了妳這種印象。」這番對話引起哄堂大笑,法師接著說:「我也是男眾,所以也要說『對不起』!」又引起一陣笑聲。

法師教導兩階段方法練習,首先回到身體,口中發聲說:「I am sorry!」並請大眾當場練習說三次;然後進一步落實到心,觀照世間無常的實相,漸漸把對自我的執著放掉,便能真誠表達歉意,並且包容別人。

法師說明「慈悲三昧水懺法」的「慈」是予樂,「悲」是拔苦,用佛法幫助人就是「慈悲」;「三昧」主要是指禪定,由定而生慧,心很安定又能清楚觀照,定慧等持才是大乘佛法所指的「三昧」;「水」所洗滌的不只是表相,而是內心的垢穢;「懺」則是反省後承擔責任;「法」則是隨時隨地覺照,始能去惡向善,最後擺脫自我的執著,善的不執著,惡的也不執著,才是解脫之道。

演道法師用現代語言演繹「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的《慈悲三昧水懺》觀念與方法,讓聽眾更了解如何透過共修懺法的力量,至誠反省、懺悔、禮拜、發願,以期與佛陀教法相應,隨時導正心的方向。

溫哥華道場

以禪法活出完整自己


▲溫哥華都市禪中心啟用以來,第一次舉辦英語講座,接引許多首次接觸漢傳佛教的東西方民眾,並對禪法產生好樂心。(沈波 攝)

【黃繼緯/溫哥華報導】禪與生活的關係,一直以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溫哥華道場邀請紐澤西大學社會學教授李世娟於八月二日晚間,在溫哥華都市禪中心舉辦「禪與生活」講座,讓現場二十七位聽眾,實際感受漢傳禪法身心、環境協調融合的生活運用。

李世娟強調禪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很難用言語來傳達,於是先讓大家坐下來,帶領放鬆,並稍微體會禪坐的滋味。過程中,無論東西方聽眾,都可以感受現場輕鬆祥和的氛圍,這種身心和環境相依相融的感覺,打破語言文化的隔閡,直接傳遞到人們的心中。

禪坐之後,李世娟以分享的方式,與大家相互交流。她逗趣地問大家,是不是覺得習禪就只有打坐?是不是打坐一定要經歷腿痛、腿麻?其實生活禪當然包含打坐,但不是僅只於此,而是一整天的生活實踐,也就是說,我們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間,都能體驗禪,目的是幫助我們更沉著、清楚地體驗自己的「心」,讓「心」明白生活裡的動靜,從而更完整地活出自己。

人生活在群體社會中,而禪在生活裡更進一步的解釋是人世間的關係:人和環境的關係、人和他人的關係,以及更常常被忽略的是人和自己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有摩擦,我們可以將禪運用在每一段人際關係中,平心靜氣地面對困境,並把它當作增長智慧和同理心的機會。李世娟還舉例說明,不管你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要與人為善或為惡,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習禪,就是要提昇自己,對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所愛的人更為體貼與包容。

講座最後,開放提問交流,有人提到:「應該如何清楚面對自己生活裡的每一個角色,並扮演得盡善盡美?」老師簡要地回問:「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想怎麼樣對待他人?就要靠你用禪法去體驗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馬來西亞太平佛教會講座

用佛法 悅教悅輕鬆


▲馬來西亞全國教師佛學研修班邁入第二十週年,每年皆有許多來自大馬各地的老師前來參與,共同研討交流,學習佛法。(沈豈瑩 攝)

【沈豈瑩/馬來西亞報導】由太平佛教會主辦,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協辦,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支持的第二十屆全國教師佛學研修班,於八月二十至二十四日舉辦。來自全馬各地的六十名老師,趁著學校假期,聚集在太平佛教會,共同研修交流,學習佛法。

本屆活動以「悅教悅輕鬆之煩惱即菩提」為主題,旨在讓教師獲得身心放鬆之餘,又能建立正確的佛法觀念,掌握修行方法。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及禪修組師資群,受邀帶領主題課程及禪修,分享八式動禪、直觀體驗、托水缽及經行等動靜相宜的禪法。

常藻法師分享文殊菩薩的智慧,並帶著學員們探討煩惱的現象和性質。法師提到,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叫「煩惱」,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因為自己心的運作而出現,這是由於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卻想盡辦法要消除煩惱,反而不斷加強煩惱的根源,隨順追求、抗拒、對立的慣性。法師勉勵大家練習不逃避、不抗拒,直視煩惱深處,將會發現煩惱都是因「我」而有。

第二天的「戶外禪悅山水」活動中,學員們在湖邊體驗「直觀」的方法。常藻法師引導大家,練習讓心像照相機一樣,只是呈現、反映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去形容、比較或給名字,「看到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之後法師說明,直觀自己的心也如此,知道煩惱出現,但不批判或跟隨,漸漸地就能體會何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活動最後一天,常藻法師為二十七名學員主持皈依儀式,希望這短短幾天聽聞的佛法和體驗的禪法,能為大家帶來法喜禪悅,運用在教學中,愈教愈輕鬆。

紫雲寺

從心樂讀《金剛經》


▲常隨法師引導大眾對般若經典的「不、無、空、非」有深一層的領會,更體認到佛法在生活中的妙用。(翁毓謙 攝)

【葉美惠/高雄報導】「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九月八日清早,莊嚴的誦經聲迴盪在紫雲寺四樓講堂,三百多位信眾在慈善基金會副祕書長常隨法師帶領下,從心閱讀《金剛經》,一起深入如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

以現代、實用的主題為架構,法師用易解的語彙來詮釋經文奧義,重現佛世僧眾「不忙、無緊、空慮、非疏」的生活,對比今人的「忙碌、緊張、焦慮、疏離」,並帶入三世二重因果與十二因緣,提醒在日常中時時提起方法來調心,慢慢往佛法僧的方向靠近。

「既然三心不可得,你用什麼心來聽經?」法師從心性的如鏡顯相與不變,以及心相的流轉變化與無自性,來說明三心的不可得,並進一步闡述悟入緣起性空後,才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無心。

《金剛經》中「如來說A,即非A,是名A」這看似矛盾、不符邏輯,極具特色的語言形式,法師做了簡單易懂的詮釋:「由因緣所產生的A,即是緣起的A,A符合性空,即非A,所以只是給它一個假設的名字為A。」並分享照顧癌末老菩薩的過程,就是運用這個「即非論理」的概念,來面對「所謂肝癌第四期,即非肝癌第四期,是名肝癌第四期」,處理「所謂生死,即非生死,是名生死」的課題,讓父親在舒適的生活品質中出遊、誦經、念佛、打坐,還皈依了三寶,圓滿這一期生命。

最後,法師以聖嚴師父的末後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勉勵大眾發成佛願心,學習現觀當下,體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生命體驗佛陀教法,當身心與方法融合,與般若智慧相應,生命將得以轉化超越,淨土自然湧現。

【2018法鼓山全球中元報恩法會】
慎終追遠 為世界祈福消災
【舊金山道場】
去惡向善 常說 I am sorry
【溫哥華道場】
以禪法活出完整自己
【馬來西亞太平佛教會講座】
用佛法 悅教悅輕鬆
【紫雲寺】
從心樂讀《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