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不簡單(下)

把握當下,珍惜擁有,體會團體共修的可貴,
以感恩心來奉獻、用報恩心來付出,就能提昇我們的生命。

◎果東法師


▲(李誌緯 攝)

僧團是個團隊,只要有團體的信任、支持、愛護及肯定,我相信每一任方丈都可以透過學習、成長,扮演好這個角色。

初領執事,總是比較陌生,即使參與過許多僧團重大會議,若沒有實際扮演方丈的角色,所體驗的心境與所關照的角度還是不同。所謂「不在其位,不知其境;不入其境,不知其味。」方丈要處理的事情確實很多、很廣,每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地學習;首要仍在建立團隊和諧。

愛護新任方丈

學佛,是修正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行為,不是用來丈量他人。面對任何情況,一定要先了解,切勿貿然評斷,也不能流於鄉愿;該建議的要建議,但心態上不要落入煩惱、執著。凡事回到因果、因緣法則,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如果我們努力了,沒有得到預期成果,這是因緣未成熟;那就暫時放下,不是放棄,如此才能保持精進、豁達的動力,不被逆境所困阻。並且保持心理平衡、人格穩定,對未來始終抱持希望及光明。因果是努力觀,因緣是精進豁達觀,即是「抱願,不抱怨」。

珍惜相遇的每個因緣,感恩生命的起承轉合。我們每個人都與聖嚴師父有著深厚的因緣,也不要辜負自己發願出家的初發心。盡心盡力,盡責負責,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把握當下,珍惜擁有,體會在團體中共修的可貴,以感恩心來奉獻、用報恩心來付出,也就能提昇我們的生命。

因應時代開展

法鼓山團體自一九八九年由聖嚴師父創建迄今,社會大眾基於對師父威德的信任及厚望,給予團體許多愛護與支持,我們要深切感恩。法鼓山的硬體建設,例如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及學校的基礎建設已經完成,而海內外各地分支道場,也於近十年間,因應各地信眾的心願,陸續啟用開展,成為一處處心靈環保道場。這都是立足於師父所建立的根基,一點一滴地匯集善緣,以及大眾共同努力的成果。

然而,法鼓山真正的建設在於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師父已經很明確地提示法鼓山的使命:「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弘揚漢傳禪佛教,透過三大教育,達到世界淨化。」關鍵在於我們的信心及願心。師父常說:「心安就有平安。」安心從哪裡來?就是信心及希望,此與個人的修持有關。願心是菩提心,也是悲願心,這是我們對整體社會的關懷。唯有發願,我們的心力才能真正啟動;唯有透過實際的行動去實踐,才能發揮法鼓山存在的價值。

展望未來,我們要把握時空因緣、掌握社會脈動,契機契理地在穩定中求發展;並在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的過程中,實踐、推廣法鼓山的理念。

世界佛教村座談回響

以佛教文化淨化人心

◎單德興

《人生》雜誌為創立七十週年暖壽,六月二十七日假臺北的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行「世界佛教村座談會」(Global Buddhist Village Symposium)。筆者忝為《人生》雜誌與法鼓文化的作者與譯者,應邀主持下午的「佛教文化的全方位發展」座談會,備感榮幸。

參與座談的五位講者,都是長年投身於弘揚佛教文化最前線的有心人,分別為聖嚴師父首位法子繼程法師,現任美國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執行長丹尼爾.艾特肯(Daniel T. Aitken)、美國佛教雜誌《三輪:佛教評論》(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讀者開發總監山姆.茂(Sam Mowe)、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以及身為東道主的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

主辦單位事先根據座談會主題準備了一些問題,提供主持人和五位與談人,由筆者以中文或英文提出,請他們分享多年的寶貴經驗,現場並備有中英文同步口譯,即時將談話內容傳達給會眾。遇有回答不夠清晰之處,主持人當場詢問,由講者進一步澄清,彼此互動熱烈,毫無冷場。幾番問答下來欲罷不能,以致稍微超過預定的一百分鐘。

筆者平素即留意網路上一些國外佛教文化界的動態,出國時也會到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翻閱宗教書籍與雜誌,其中以《三輪》與美國智慧出版社的書籍最引人注目。此次有緣與五位與談人共聚一堂,從不同角度探討當今佛教文化的特色、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趨勢與發展,聆聽他們的見解,受益匪淺。對這些來自東西方第一線的佛教文化工作者所表現出的弘法利生的願心,善巧方便的手法,堅毅持久的恆心,廣結文緣的目標,以佛法淨化人心與世界的理想,尤感敬佩。

筆者原本便在美國智慧出版社的寄閱名單上,座談會後不久便上網加入《三輪》的寄閱名單,天天接到最近的出版與活動資訊,得以了解網路時代的佛教出版現況與多元的弘化方式,更是始料未及的收穫,也對現今佛教文化的全方位發展,有了更深的體會。

大事關懷分享

修學慈悲和禪法

◎陳演道

關懷院常綽法師來舊金山道場,分享大事關懷的緣起和意涵,並帶領我們演練助念、追思祝福的儀式,以及練習法器,讓我們對於自己與親人的最後一程,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與準備。

回想第一次參加助念,是在去年(二○一七)由助念組帶領,到醫院幫一位師姊的母親助念。雖然和師姊熟識,也見過她的母親,知道這是一件很有意義也該做的事,但心裡還是很忐忑。進入病房時,師姊的母親已蓋上往生被,並不如想像中會看到遺容。病床前方,擺著西方三聖的圖像,看看周圍都是認識的師兄姊,安定莊嚴地念著佛號,緊張的心情也慢慢放鬆下來。

向佛像和往生者行禮後,便加入助念行列,誠心請往生者和我們一起念佛,並祈求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原以為四小時的助念很長,沒想到在專心念佛聲中,一下子就過去了。助念結束後,覺得平靜輕鬆,心中充滿了對往生者與家屬的祝福。有了第一次經驗,接下來幾次助念不再緊張,也很珍惜能與往生者結善緣,在最重要的一刻送他們一程。

常綽法師提到,大事關懷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法門,在過程中,我們學習慈悲,希望藉著助念,幫助往生者順利前往西方淨土;我們也學習禪修,在專心誦念佛號時,讓自己、家屬都能把心安定下來。慈悲、禪法的修行,是學佛最好的資糧,能助我們早日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將來我們離開時,或許這些曾被送過的人,也會來接引我們到淨土,這是一個多美好的善循環!邀請大家來參加助念,為自己、為所有眾生,一起努力往佛國淨土前進。

【北美菩薩戒心得】

感恩護戒因緣

◎鄒書玉(美國.象岡道場)

五年前受了菩薩戒,這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受戒儀式之一,表示發願做一位「菩薩」——持守佛教律儀,並用以立身處世。

二○一七年,在美國的生活,有了重大轉變。年初,升職換了工作崗位,離開了居住五年的老公寓,搬到另一個新興區域。一直覺得這是福報,而今回頭想想,對於佛教徒的身分,卻是一項考驗。

當生活因環境而改變,朝向「紐約客」貼近,我的批判性、具攻擊性的那一面,也常常被激發,似乎這樣才能在西方社會生存。默默地,我將佛教徒的身分,壓縮到自我認同的邊角。

這次象岡道場舉行菩薩戒,有幸受邀護戒,擔任引禮引贊義工。前兩天,身心很不安定,對於自己不相稱於佛教徒的身分,感到非常心虛。所幸全程參與所有儀式,當戒子們唱誦佛號、跪拜、求懺悔時,我也跟著懺悔自己的不足,也祈求能以專注虔敬的身心,迎接菩薩戒的正授儀式。

第四天進行正授,與戒子們再次經歷整個受戒過程,再次複誦應當持守的戒律,自己曾許下的承諾,也再次被提醒。身為在家居士,深知要完全依循戒律生活,是很難做到的事,只有在時時提起道心、時時懺悔的循環中,不斷地精進自己、修練自己。

看著戒子們莊重地搭上菩薩衣,正式成為新戒菩薩,自己一邊唱誦、一邊流淚。或許多了幾年的人生閱歷,深知受戒因緣難得,能再次參與這麼殊勝的典禮,內心的感動,多過於自己當年搭衣的時刻。

感恩這次的因緣,在現實生活中,時時溫習和實踐。有幸參與這次護戒,提醒了自己雖然環境不由我,但還擁有如何立身處世之道,這才是外境奪不走的真實。

圓滿此生心願

◎趙常好(美國.洛杉磯道場)

二○○八年皈依三寶至今,正好十年。這十年間,幾次想受菩薩戒,卻因各種因素無法如願。這兩、三年,希望受戒的想法愈來愈強烈,於是告訴自己:今年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心願。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第一天晚上來關懷,開示「菩提心十隨」,讓我深有感觸。自己因個性關係,凡事要求完美,常常忽略了彼此的差異和各種因緣,讓一起共事的菩薩起煩惱。「隨聲應身、隨緣迎接、隨力奉獻、隨遇心安」正是自己該努力的方向。戒期中,聖嚴師父在說戒影片中一再勉勵我們:受菩薩戒,要發菩提心。

正授典禮時,果醒法師開示提到:「很多人都說『受戒容易持戒難』,其實要受戒也很不容易。」內心深有同感,除了自己下定決心,還要各種因緣具足。記得報到後第一天,身體狀況不太好,可能是緊張,也可能是之前工作太累,因此擔心無法圓滿受戒。感恩總護果見法師提醒:「要發願!」讓我能一再地提起心力。

菩薩戒是一受永受,我不知道過去生是否受過,也不知未來是否有機會,所以受戒圓滿時,最大的感受是「心安」,這是此生一個必須完成的心願。受戒只是一個起點、一個開始,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學習。深深感恩法師、師兄姊們的關懷與祝福。

簡單,不簡單(下)
【世界佛教村座談回響】
以佛教文化淨化人心
【大事關懷分享】
修學慈悲和禪法
【北美菩薩戒心得】
感恩護戒因緣

圓滿此生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