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精舍 弘化關懷展活力

七月開辦經典與生死系列講座 果醒法師主講首場《楞嚴經》生死禪觀


▲果醒法師分享《楞嚴經》的生死禪觀。(郭金典 攝)

【新竹訊】新竹精舍自五月五日啟用以來,接連舉辦了《聖嚴法師年譜》座談會、初級禪訓班,以及各項共修活動,弘化蓬勃開展,接引眾多科技人、學生、民眾親近佛法,其中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一日的初級禪訓密集班,九十位學員中,高學歷族群學禪的比例超過六成。七月十四日起,再開辦「經典與生死」系列講座,由禪修中心副都監果醒法師主講第一場,近二百五十位聽眾與會,現場座無虛席。

首場「《楞嚴經》的生死禪觀」,果醒法師先分享自己的禪修體驗歷程,從十幾年前「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到近幾年「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法師說明「不要用記憶修理自己」是已經中了第一支箭,就不要再自射第二箭;「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是體驗好壞只是個人心中的分別,並沒有一個實相的好惡;「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則是破除經常「認物為己」的迷思,其實並沒有永遠不變的人、我。

法師提到《楞嚴經》中「真心」與「妄心」的概念,說明我們累劫為客塵所迷,找不到真心,面對生命種種現象,往往除境不除心、轉境不轉心,而生起種種煩惱。透過禪修,看見心的問題,用禪法轉心,還要進一步轉概念,學習去除能所的對立、淡化對我、我所的執著,並提昇禪修的工夫,清楚問題是自心造作,破除這層煩惱,便能自在面對生命與生死。

「經典與生死」系列講座從現代人關注的生命議題切入,藉由經典來認識佛法智慧,了解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從而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當面對生命困頓,便能幫助自己少煩少惱、離苦得樂。接下來八、九月,僧團法師接續從《心經》、《地藏經》、《阿彌陀經》、《金剛經》來談生死超越、生命學習與終極關懷,歡迎民眾前往聽講。線上報名及課程資訊請查詢:http://hc.ddm.org.tw

新州分會 導讀《華嚴心詮》

【郭俐岑/新州報導】六月九日,禪修中心副都監果醒法師至新州分會,以《華嚴心銓》導讀為主題,為滿堂聽眾進行整天的課程。

「華嚴世界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的大,非人間可以想像。」果醒法師提到華嚴世界無與倫比,可惜一般人只取極小部分為我,未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法師表示,我們從小認定為「我」的這個身體,只是工具,這個工具的目的是要度眾生。但眾生無明、顛倒,錯把妄心當真心,造成輪迴不息,卻不知是一場自己編造出來的夢。

眾生生存的操作模式是建立在「識」上,但「識」是抓取生滅相而起,現象消失,識也就消失,當肉體消逝,神識離開身體,業力會促使神識繼續輪迴,上演另一場千秋大夢。

「有能所是識;無能所是佛性。」法師以一句結語勉勵大眾,當我們的認知心不再抓取、不再取對立相,能反聞聞自性,由聞思修入三摩地,便能暢遊華嚴世界。

香港道場 講楞嚴空義

【香港訊】「空」中有沒有我?為了解開空與我的疑團,六月十六至十七日,禪修中心副都監果醒法師至香港道場,以講座及禪修工作坊,分享鑽研《楞嚴經》三十多年的心得,近三百人出席聽講。

「坐著聽講的不是我,能夠覺知我在聽講的佛性,才能解脫。」果醒法師表示,凡夫執著身體為我,為了活命及追求舒適,反而成了身體的工具,不斷造業,苦墮輪迴;其實唯有還復清淨的佛性,才能跳脫輪迴。話鋒一轉,法師問大眾:「如果我現在忽然死去,還有沒有我?」法師指出,生滅的是色身不是我,雖然佛性無形無相,卻非空無一物,能見聞覺知一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且不生不滅。

法師播放一部動畫影片,內容是一個老人跟自己下棋。「凡夫就如同獨自下棋的老人,每分每秒都在自導自演。」法師表示念頭全是自己的妄心所生,勉勵眾人日常中要多練習今心此念,一起即覺,回歸清淨真心,自能映照一切實相。每當覺知自己又在自導自演,遠離實相時,就微笑喊停,別讓劇本愈扯愈遠,假以時日,定能轉識成智。

齋明別苑/心光講堂

黃博煒 截後人生更精彩


▲黃博煒分享自己的「截」後人生,黑幼龍(右)與在場聽眾深受感動和啟發。(吳秀貞 攝)

【江欣怡/桃園報導】若四肢要截肢,你願意活下來嗎?齋明別苑「心光講堂」於七月八日邀請生命鬥士黃博煒,分享他的「截後人生」,與會二百六十多位民眾深受感動。

面對截肢的人生選擇題,一般人多難以展現求生意志,在八仙塵燃意外中,黃博煒儘管全身有九成燒燙傷,但想到家人在等他回家,決定與百分之五的存活率拚搏。他分享支撐自己接受一切向前走的力量,是受傷後打電話,父親一句:「爸爸會去救你,你一定要等到我過來!」讓他努力向外走,尋求救援,途中耗盡一切力量,終被送到醫院,「我知道若放棄自己,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

活下來要面對的難題,不只是身體缺憾及辛苦復健,更多的是回到社會後的各種歧視眼光,不過鼓勵的聲音也未曾缺少。黃博煒說,展開「截」後人生這三年來,他發現自己是個有障礙的人,但人生卻可以過得沒有阻礙,因為真正的障礙不是環境,而是來自自心。

三年來,黃博煒以不放棄人生的歷程,於全臺各地現身說法,鼓勵處於挫折中的人們,藉此反觀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感受聖嚴師父所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卡內基訓練中心創辦人黑幼龍也到場分享:「改變心態就是改變生命,覺得自己生命沒價值的人,若有機會聽到博煒的分享,就會發現發生於自己身上的挫折不算什麼。」

不少民眾紅著眼眶聆聽分享,並主動表達心中的感動。護理師王品芳說:「人還有一口呼吸,就有一個希望,謝謝你用生命和大家結善緣。」聽眾陳秀華也說:「看到你爬上合歡山,不禁想到自己曾有參加『三鐵』的夢想,所以我不僅要重拾夢想,更要和朋友分享你的故事。」

副寺常雲法師關懷表示:「黃博煒菩薩的歷程,讓我們更珍惜寶貴的人身,體會到生命的完整不在於肢體健全,而在於是否把心打開,這也是法鼓山持續推動『心靈環保』的目標。」

寶雲寺《如來寶藏》導讀

發掘師父思想新視野


▲寶雲寺舉行《如來寶藏》導讀,推廣聖嚴師父的思想。(陳雅琳 攝)

【陳玫娟/臺中報導】若研究聖嚴師父如來藏思想三十年、法鼓文理學院已故教授杜正民,第二本遺作《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於六月出版,七月三日於寶雲寺舉辦新書導讀,由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主持,編者常慧法師主講,共二百多位聽眾到場,聆聽杜老師珍貴的研究成果。

「如來藏思想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就是活在這個慈悲、包容的思想之下。」果賢法師引言表示,「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如來性」這幾句常聽聞的話,當中蘊涵的如來藏思想,是師父所有教法的基本態度,也是實踐的基礎。「法鼓山以『菩薩』來稱呼每個人,正是體現如來藏的信仰和思想。」

談起《如來寶藏》成書過程,常慧法師表示緣於二○一六年十月,病中的杜老師希望以其發表的論文為基礎,重新架構整理聖嚴師父的如來藏思想,並以學術著作的形式出版,期盼能帶動學術界投入研究,繼續推展師父的思想。

常慧法師從佛教史出發,帶領眾人如實理解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發展,以及印順長老的判攝、聖嚴師父的回應。法師提到,印順長老以為中國禪宗的衰微,與如來藏思想有關,而長老所認為的是「大我如來藏」。

杜老師梳理師父四個時期的學思歷程,呈現出師父將「大我如來藏」導向「無我如來藏」,佛性無我,回歸佛教的根本原則,這是中華禪法鼓宗的立宗精神,也是未來串連所有宗教、彼此融貫的根基。

導向「無我」的如來藏思想,開創了佛教思想的新視野,而師父也在教法上具體實踐。杜老師整理出師父的禪法與如來藏的關係,以「集中心」相應於如來藏建立成佛信心、「統一心」可體驗如來藏的大我,再進一步超越至「無心」層次,與無我如來藏、空義的佛性相應,體現漢傳禪佛教的深度內涵及珍貴價值。

馬來西亞/巡迴談唱會

和心在一起 真幸福


▲「生命中的朋友」團隊彈唱歌曲,讓聽眾領會幸福快樂就在當下。(馬來西亞道場 提供)

【馬來西亞訊】馬來西亞吉打佛學院主辦、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吉打州聯委會贊助、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與「生命中的朋友」團隊協辦的「和心在一起」巡迴談唱會,六月一至二日於吉打佛學院、吉中佛教會進行最後兩場演出,共三百六十多人與會聆聽。

活動結合講座與歌曲分享,由監院常藻法師擔任主講人。法師引導大眾感受自己活著的生命,是由許多因緣所成就。法師說明,我們若能感受在世間的變動中,何其有幸可享有目前所擁有的,自然生起感恩心;若能感受自己的生命,是由過去所有的順境、逆境所成就,就能從中感受無我的精神。「當我們體會到自己與眾緣緊密連結、不分你我、沒有對立,就能安住於每個當下,享有內在的平靜與喜悅。」

感恩也要報恩,而報恩就是奉獻自己。法師舉例表示,奉獻過程也許不是一帆風順,但可學習盡心盡力第一,在承擔中成長自我,「眾生都是我們的觀音菩薩,就看是否懂得在奉獻中了解自己,並實踐佛法。」

除了法師分享,「生命中的朋友」團隊也透過感人的故事小短片、現場彈唱創作歌曲,進一步詮釋佛法,讓大眾更深刻領會幸福快樂就在當下,只要回歸自己的內心,和心在一起。

新竹精舍 弘化關懷展活力

新州分會 導讀《華嚴心詮》

香港道場 講楞嚴空義
【齋明別苑/心光講堂】
黃博煒 截後人生更精彩
【寶雲寺《如來寶藏》導讀】
發掘師父思想新視野
【馬來西亞/巡迴談唱會】
和心在一起 真幸福
第25屆「家中寶」佛化聯合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