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和尚北美關懷行 眾緣和合展現生命力


▲方丈和尚於舊金山道場分享「心安最平安,無事最快樂」,感恩並勉勵眾人與道場一同成長,培福修慧。(Jean Li 攝)

舊金山道場 在感恩中成長

【舊金山訊】甫結束洛杉磯之行,六月二至三日,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來到舊金山道場關懷信眾、為法鼓山榮譽董事頒聘。監院常惺法師感恩方丈和尚十年來,每年都到灣區弘法關懷,從聯絡處、分會至道場,帶領信眾與道場一起成長,至今大寮和齋堂已圓滿完工。

二日當天,方丈和尚和二百多位信眾展開一場午茶約會。開示「心安最平安,無事最快樂」時,方丈和尚幽默地將生活中的「想睡覺」,轉成「想睡,覺」;晚上睡不著改成「睡,不著」,提醒眾人不要執著,隨時放鬆,繼續努力,凝聚向心力,展現慈悲智慧的生命力。

三日,方丈和尚、榮董會會長黃楚琪在榮董感恩聯誼會中,與近六十位榮董與親眷以法相會。從聖嚴師父開示影片《人生的意義》中,領會人生能帶走的只有智慧和慈悲心,以及自利利人的功德;在《生根﹞茁壯》紀錄短片中,回顧從二○一四年購置道場,到今日穩定發展,想到師父的話:「就算距離遙遠,只要開始就會成功。」許多人紅了眼眶並提醒自己:「初發心永不忘懷!」

在召委鄺江濤報告道場建設,以及榮董會北美地區副召集人高慶華、資深義工許瑤玲、榮董馬鴻榮上台分享後,接著為十位新榮董頒聘。方丈和尚以〈菩提心十隨〉期勉眾人「隨時發心,隨念清淨。隨處觀音,隨聲應身。隨緣迎接,隨力奉獻」,就能「隨遇心安,隨喜自在。隨佛修行,隨願所成」。

溫哥華道場 學觀眾生是觀音


▲方丈和尚鼓勵新皈依弟子,多回道場參加活動和共修,幫助自己將煩惱轉為慈悲智慧。(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北美關懷行,最後一站來到加拿大溫哥華道場,六月九日上午主持祈福皈依典禮,為六十二位民眾正授三皈五戒,近二百三十位信眾到場觀禮祝福。

當天有父母帶著小孩、有夫妻同修,更有兒子帶著八十歲的母親,全家人一同來皈依三寶。方丈和尚說明皈依三寶的意義,勉勵新皈依弟子,學佛要以三寶為中心,多參加道場的活動和共修,幫助自己攝心、安心,轉化無明煩惱,成為慈悲智慧。

由於方丈和尚即將卸任,典禮後特別播放一段回顧影片,記錄十二年來方丈和尚在溫哥華弘法關懷的足跡,接著方丈和尚以「點亮光明心燈,普照平安人生」為題開示,許多信眾懷著感恩心到場聆聽。方丈和尚勉勵大眾以正確的因果因緣觀,面對人生順逆境,並要學觀音、做觀音,學觀眾生是我們的觀音。

方丈和尚說明,法鼓山今年對社會的祝福語是「平安無事」,而真正平安的保障是內心不被現象或情緒帶著跑;無事不是什麼事都沒有,而是做事時心無罣礙,從「無事於心」,到「無心於事」,就是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方丈和尚並期勉大眾,用禪的觀念與方法把身體放鬆、心量放寬、煩惱放下,將承擔責任的範圍放大、目標與方向放遠,來實踐真正的平安無事。

全球迎佛誕

遇見佛 浴心佛

感恩的5月,民眾闔家參與法鼓山海內外道場的浴佛活動,一勺香湯、一念清淨,浴小太子像,也浴出心中的佛。
▲(香港道場 ‧ 又一山人 攝)

紫雲寺 鈔經祝福傳幸福

紫雲寺於5月20日舉辦浴佛法會,近七百位信眾扶老攜幼、闔家參與。法會前,大眾先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浴佛的意義」,了解浴佛是感念佛陀的教法,用佛法的智慧淨化自己。

當天在大殿、祈願觀音殿前的浴佛區,許多民眾帶著小菩薩共沐法喜,還有「鈔經祝福,傳遞幸福」活動,民眾隨義工引導,運用禪修心法鈔寫《延命十句觀音經》、《心經》,鈔經完成後,摺起放入御守中,至觀音像前祈福、發願和迴向,將平安的祝福帶回與家人分享。

(文/林淑瑛.圖/曾意卿)

東初禪寺 西方眾相偕浴佛

紐約東初禪寺於5月13日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法會,有父親抱著嬰兒、母親牽著學步的女兒,還有西方眾母子相偕前來,虔敬舀起香湯浴佛,感恩佛陀誕生,為人間帶來光明。

法會後的「平安無事」講座,由象岡道場住持果元法師主講。法師提到馬祖道一講「平常心是道」,就是沒有牽掛、擔心,也是平安無事的方法。古代禪師說睏了睡覺、餓了吃飯,讓我們反省是否好好活在當下,並請眾人靜下心來,體驗妄念紛飛的感受,進而指導吃飯禪,鼓勵大眾在生活中多下工夫練習。

(圖.文/東初禪寺 提供)

馬來西亞道場 浴佛獻心燈

馬來西亞道場於5月29日舉行浴佛法會,約五百位民眾帶著家人同來慶佛誕、沐佛恩。法會上,監香常尊法師期勉大眾把佛法用在自己身上,也影響周遭的人,藉著浴佛來洗滌心中污垢,清淨身口意,讓自己也像佛一樣,散發慈悲的光、智慧的光,這才是慶祝佛誕真正的目的。

浴佛儀式之後,道場首次採用可充電的環保LED燈,供信眾獻燈,為自己、家人與世界祝福。祈願透過誦經、浴佛、獻燈,人人皆以感恩的心迎接衛塞節,同霑法喜。

(文/葉俐伻.圖/劉秀梅)

農禪包粽 闔家寺院過端午


▲民眾闔家到農禪寺參加包粽活動,在粽子達人指導下,歡喜體驗寺院過節的氣氛。(王育發 攝)

【林雅櫻/北投報導】農禪寺於五月二十七日舉辦第三屆「農禪包粽」,共有四百六十五位民眾、五十六組隊伍參加,不少親子檔、祖孫檔一同來體驗過節氣氛。監院果毅法師表示,每年春節、元宵、浴佛、端午、中秋、跨年等節日,農禪寺都會舉辦闔家體驗的活動,希望帶動信眾回寺院過節的風氣,祈願平安與吉祥。當天所包的粽子將提供各分寺院,將祝福傳遞給更多人。

活動現場分為南部粽、北部粽兩區,每組都有義工達人指導。民眾捲起袖子、現學現包,許多初次體驗包粽的親子組合,大呼有趣又好玩。民眾互相評選時,完成的粽子顆顆飽滿、形狀漂亮,眾人驚歎每個細節都需要真工夫。

曾來體驗寺院跨年的孫宏達,今年第一次參加包粽活動,他表示不僅從粽子達人身上學到各種技巧,所包的粽子也有助人、分享的心意,對孩子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八歲的外甥周凱勛說自己包了十一顆,雖然需靠大人幫忙綁粽,但覺得很有收穫和成就感。

農禪寺的厝邊王菘鶴一家五口與兩戶鄰居,共十一人組隊來參加,也是小朋友最多的隊伍。王菘鶴分享過節時在農禪寺體驗包湯圓、包福袋、包粽,除了凝聚家庭的向心力,更廣結善緣。同修徐小媚表示,現代人多買現成粽子過節,傳統習俗的精神正逐漸消失,這個活動很值得大家來推廣。

白麓‧紐約 邀俞果谷分享禪法


▲俞果谷從科學角度解釋佛法,幫助紐約華人青年更了解佛教。(郭過懌 攝)

【程思/紐約報導】五月五、六日兩天,塔城分會負責人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教授俞果谷,應紐約知名華人團體「白麓.紐約」邀請,前往帶領二日禪修營。俞教授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佛法,幫助青年學員更容易了解佛教,打開一扇通往佛法的門。

禪修營第一天於曼哈頓中城雅博藝廊舉行,俞教授用生動活潑的例子,向六十位學員講解「什麼是空?什麼是我們的本性?什麼是智慧、慈悲?」以往聽來玄妙的詞彙,在俞教授講解下變得通俗易懂。而佛教歷史、禪宗的基本概念,現代腦神經學與佛教唯識論的比較,更帶領學員走進不一樣的佛教世界。

第二天活動於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林肯中心校區進行,俞教授從科學角度講解「壓力如何產生?對身心有何負面影響?」並說明禪修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以及示範基本的打坐姿勢,引導學員從頭到腳,一步步放鬆身體。許多人都驚訝自己能輕鬆坐上四十分鐘。

針對紐約年輕華人繁忙的生活節奏,俞教授介紹「一分鐘禪」,即一天五次、每次一分鐘的禪修,教導學員慢慢建立禪修習慣。

禪修營圓滿後,有些學員開始反思自己的利己主義、自我中心的價值觀,也有學員察覺到自己的許多壓力,其實源於內心的「虛構故事」,還有人突然明白父母對他人的寬容和退讓,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慈悲和智慧的展現。

法鼓文理學院/寶雲寺專題講座

莊國彬講佛陀本生故事

【陳玫娟/臺中報導】五月二十七日上午,寶雲寺舉辦「生命誠可貴,佛法價更高」佛學講座,邀請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莊國彬,與二百位聽眾分享佛陀的本生故事,一同修習度己度人的波羅蜜。

巴利文經典中,收錄了五百多則佛陀成佛前、過去生的本生故事。莊老師藉由《六度集經》,以六度波羅蜜來分類的本生故事,介紹「布施波羅蜜」裡的十則故事。

佛陀過去世曾為苦行僧、婆羅門、國王、王子、兔子賢者……在行菩薩道時,面對種種考驗,仍堅持布施、恆求一切智的無上道心。像苦行僧布施僅有的菜葉、婆羅門布施鞋子和遮陽物予另一位修行者。「當布施利人損己時,我們還願意布施嗎?」莊老師表示,這些所布施的物品,往往是我們無法捨去的,「藉由布施,讓人練習放下,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莊老師引導聽眾思考布施的層次:從主動布施、養成習慣布施,乃至建立布施的SOP;布施的對象除了人,還有動物、飛禽;布施的內容從物品、錢財、國家,乃至生命。佛陀曾有一世為兔子,布施身體躍入火中為供養,看似捨去生命,卻是成就了眾生,以及自己的修行。

「愈了解無我,愈能夠布施。」莊老師表示,無須探討本生故事是真實還是譬喻,當讀了這些故事,願意打從心裡改變,就能與生命產生連結,成為啟發我們走上成佛之道的波羅蜜。

【各地短波】

齋明寺、大溪圖書館合辦講座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溪分館為推廣閱讀,與齋明寺合辦兩場人文美學講座,邀請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主講,每場都有近二百位民眾到齋明寺聆聽。四月十五日第一場講題「掘知與覺己」,法師由外在知識的閱讀,談到閱讀人與事,進而閱讀自己的心,運用觀因緣的角度,拓展生命的廣度與深度。

詩詞、武藝、書畫,乃至時下的茶禪、插花禪、攝影禪,生活中,禪幾乎無處不在,然而什麼是禪?六月二日第二場「禪的美學之門」,法師提到禪源於梵語「禪那」的音譯,具有靜慮、定的意涵。有禪悟經驗的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和諧、穩定、清淨的,從而鼓勵眾人學習禪修,解決生活上的困擾與身心的苦惱,當生命變得簡單、自由自在,自然體現了禪的美學精神。(編輯室)

香港道場講座 到西方淨土賞鳥

香港道場「如來寶藏——佛教藝術」系列講座,六月二日邀請雀鳥畫家余秀玲主講「到西方淨土賞鳥去」,帶領聽眾從敦煌的「淨土經變圖」認識《佛說阿彌陀經》中的鳥,闡釋牠們在淨土信仰中助宣道品的功能,增益人們往生淨土的信、願、行。

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余秀玲逐一介紹經中的禽鳥,說明這些鳥在印度和中國文化中的特別意義、與佛教的關係。當中最特別的是,敦煌藝術家所創作的迦陵頻伽形象,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在唐代經歷了多次改變,形成了「半人半鳥」的獨特造型,展現藝術家的想像力。她鼓勵大眾一起發菩提心,共建人間淨土,齊修淨土資糧。(編輯室)

方丈和尚北美關懷行 眾緣和合展現生命力

舊金山道場
在感恩中成長

溫哥華道場
學觀眾生是觀音
全球迎佛誕
遇見佛 浴心佛

紫雲寺
鈔經祝福傳幸福

東初禪寺
西方眾相偕浴佛

馬來西亞道場
浴佛獻心燈
農禪包粽 闔家寺院過端午
白麓‧紐約
邀俞果谷分享禪法
【法鼓文理學院/寶雲寺專題講座】
莊國彬講佛陀本生故事
【各地短波】
齋明寺、大溪圖書館合辦講座

香港道場講座 到西方淨土賞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