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席娃博士 法鼓文理學院演講

永續農業 堅守慈悲的勇氣
▲席娃博士分享自身投入農業及生態永續的歷程。(施純泰 攝)

【許翠谷/金山報導】務農與佛教有什麼關係?「有機」的真實意涵為何?五月十日下午,全球知名的印度生態學者席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受邀前來法鼓文理學院,以「永續農業的未來展望」為題,分享自身投入農業及生態永續的歷程,長年投入心靈環保自然農法的副住持果祥法師、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等人也到場聆聽。席娃博士從農業到飲食,再到人文關懷,言談間流露出慈悲柔忍的氣度,讓近二百位與會者深受感動和啟發。

「物理學是我的學術專業,農耕則是我的法、我的精神。」席娃博士深受土地及務農的母親所影響,一九七○年代從加拿大學成歸國,看到跨國企業以綠色革命之名破壞土地、剝削農民,毅然挺身而出,不僅親自下田耕種、保護印度原生種子,也深入科學實證研究,並巡迴世界各地演講交流,致力推動永續農業、食物倫理、生態正義等,至今已近四十年。

「你知道自己吃的是真食物還是假食物嗎?」席娃博士說明,我們吃下的食物按理應是營養與健康,然而,近一個世紀以來,在工業化及全球化機制下,農人花了更多成本購買種子、機具、農藥、化肥,換來的卻是收成減少、債台高築,而消費者則吃下各種基因改造、缺乏營養價值的假食物,不僅付出了身心健康,我們和土地、大自然的關係,也轉變為一種掠奪、征戰式的互動。

不過,無毒、有機農法就是萬靈丹嗎?「所謂『有機』不是一個個的產品,而是一種關係——你如何與食物、與土地、與耕作者、與社群產生連結。」針對現代人常有的迷思,席娃博士指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和有情眾生是一個整體、我們的眼前當下牽動著地球的未來,繼而學會尊重大地和每一個生命,這才是真正的有機。

演講最後,席娃博士期許二○五○年時,地球能變成一個完全無毒的世界,但這個夢想如何落實?「從你的每一餐開始!」她建議大眾從日常飲食做起,有意識地消費,了解食物的來源,並和農夫建立關係,甚至將農夫視為健身教練,因為農作物提供我們每天的健康所需,「更重要的是尊重食物,因為這意味著尊重大地、關懷眾生。」

這場座談的與會者,不僅有環境領域的學者、研究生,也有從臺灣各地前來的小農及關懷生態永續的民眾,開放問答時相當踴躍。

當被問及「一路走來必然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您的勇氣從何而來?」席娃博士給了一個堅定、溫暖的回應:「從慈悲心而來。如果真正了解我們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息息相關,你就會有勇氣走下去。」


▲近二百位與會者聆聽席娃博士演講,深受感動和啟發。(施純泰 攝)

陳金華教授 建構國際漢傳佛教場域


▲陳金華教授應法鼓文理學院之邀進行專題演講。(釋演化 攝)

【釋演化/金山報導】五月八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學系教授陳金華,應法鼓文理學院學群長楊蓓之邀,以「系統與影響力:國際漢傳佛教學術社群的建構」為題發表演說,與現場近九十位師生分享。陳金華為「佛教與東亞文化研修班」的發起人及主持人,該班自二○○八年開辦以來,已成為國際漢傳佛教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師資囊括國際重要漢傳佛教學者,每期皆吸引大批優秀青年人才參與,參與過的學員,至今已有超過五十位任教於大學,成績斐然。

陳金華從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的「媒體即訊息」理論,重新思考中國傳統的「道器論」,指出「器」不再服務於「道」,人類創造知識技術,但後者將衍生出自己的力量,反過來主宰人類,從數位科技與智慧型手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可得證明。陳金華並從中推演出人類將面臨的兩大災難,一是人工技術如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等對人類文明帶來的威脅,二是大帝國崩解與新強權崛起的碰撞,帶來政治動盪。此外,還有益發巨大的自然災害。

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人文學科的使命,以及對漢傳佛教的認同,推動陳金華發起「佛教與東亞文化研修班」,旨在營建一個具包容、互惠、開放及擴張性的場域,成為人際與資源的網絡,期能結合學界、教界、商界及文化界,成為全球性的佛教學院,除了學術人才,亦培養具國際關懷視野的各界人才。

人類危機當前,陳金華指出宗教的定位,應是如諾亞方舟般,帶領人類找出路,漢傳佛教不能自我局限於一方一隅,而必須現代化與國際化,走向世界,提供應對世界災難的智慧與方案。

演講引發熱烈回響,楊蓓老師讚歎可以用如此寬廣、深遠的角度回看漢傳佛教:「陳老師指出一個方向、一個視框,讓我們可以全力以赴!」

杭州徑山行 果鏡法師分享禪文化


果鏡法師應邀於杭州徑山鎮演講,從禪與禪生活談到心靈環保和人間淨土。(法鼓文理學院 提供)

【本刊訊】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七日,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暨法鼓文理學院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果鏡法師,應杭州徑山禪宗文化研究院之邀,以「從禪與禪生活,從心靈環保到人間淨土」、「明末清初禪門之『茶話』」為題,於杭州徑山鎮、浙江大學、杭州佛學院進行三場禪文化系列演講。

杭州徑山寺建於唐代,曾是江南禪院五山十剎之一,當地的徑山茶又稱「禪茶」。七百多年前,日本高僧將徑山禪寺的宴茶方式傳入日本,演變成日本茶道,如今徑山寺也積極復興禪茶文化。四月一日,果鏡法師於徑山鎮上的綠城桃源小鎮,進行第一場演講「從禪與禪生活,從心靈環保到人間淨土」,上百位聽眾到場聆聽,法師先向眾人介紹「禪是什麼?」再談禪的智慧、自我提昇、自我消融,以及禪在生活中的運用。有聽眾提問工作上遇到困境,法師分享運用「四它」的化解方法。

四月四、六日,果鏡法師分別於浙江大學圖書館、杭州佛學院,講說「明末清初禪門之『茶話』」。法師漸次說明唐宋元時期,叢林茶禮的考察、「茶話」的源由與發展,再談到曹洞宗門下湛然圓澄師徒三人,如何藉由茶話展現自家禪風,達到應機教化禪眾的目的。有聽眾問:「禪與茶如何一味?」法師表示,光是喝茶不會有禪,一定要具備禪修的基礎,「一味」有層次性、階段性,「透過禪修的觀念和方法,禪茶才能結合,漸漸進入一味,最後則是不一不二。」

僧大《法的療癒》座談 追憶杜正民教授

【釋演相/金山報導】四月十一日,前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的夫人張雪卿,帶著杜教授於人生最後完成的佛法實驗《法的療癒》,與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分享杜教授如何在十年病痛中,親身力行佛陀的教法。

「臨終前,杜老師微笑依然,彷彿不受病痛干擾;半昏迷時,見到有人來訪,他再不舒服,都會張開眼睛,合掌微笑問候對方。」張雪卿敘述在病榻前所見到的杜教授,一開始也無法坦然面對身體的痛,只能念誦《心經》來轉移注意力,卻更加感受到「痛的真實不虛」。

「杜老師反問自己,為什麼學佛二、三十年,卻在生死關頭用不上方法?」自省帶來契機,杜教授在《雜阿含經》的病相應經群,找到佛陀為生病的僧俗弟子所做的開示,發現不論長老比丘或在家居士,當病痛難耐,「法」總是被拋到九霄雲外,問題核心出於「我」。杜教授將經文與自身病症連結,找到用上方法的著力點,重建自己的生命觀。

十年間,在杜教授身邊細心照料的張雪卿,雖已有準備,當分別來臨,還是難免失落。然而,杜教授臨終時的安詳自在,讓她提起對佛法的信心,「謝謝杜老師成就我、度化我,看見他,我覺得自己也可以走這一條路。」經歷一場又一場座談會與大眾分享《法的療癒》,張雪卿表示這是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或許療癒不是要將痛除去,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痛,因此可以受得住。」

佛法盃友誼賽 三校觀摩交流


▲法鼓文理學院師生在佛法盃友誼賽中,與佛光大學、輔仁大學彼此學習和交流。(法鼓文理學院 提供)

【陳惠秋/宜蘭報導】第三屆佛法盃友誼賽,五月四日於佛光大學舉行,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副校長蔡伯郎、佛教學系系主任果暉法師帶領近百位師生赴宜蘭礁溪,與佛光大學展開一系列友誼賽,輔仁大學宗教系也首次前來共襄盛舉,三校互相觀摩學習和交流,拓展彼此的視野與心胸。

在掌聲熱烈的迎賓表演後,隨即展開趣味籃球、羽球、兵乓球等各項球類賽程。來到「食輪不動,法輪不轉」的中午時間,由佛光大學學生們用心準備的每道料理,搭配樂器演奏、咖啡宴與茶禪體驗,呈現別出心裁的午齋饗宴。下午進行金頭腦和說書比賽,佛學題目極具趣味,學生們答得意猶未盡;而說書比賽中,三校帶來不同的說書風格,最後以QR Code投票,選出各校最想讀的一本書。

閉幕表演由文理學院悅音社、佛光古樂社帶來優美演奏。閉幕致詞時,惠敏法師感恩「佛法盃」友誼賽的舉辦,讓各校有一個交流學習與分享的園地,「期待明年大家在法鼓,與法再相會!」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18期6月號

好說好好說


您想知道佛陀怎麼說話,又怎麼教導弟子說話嗎?快來上佛陀的說話課。佛陀在經典中的絕妙說法,可歸納為八個要點:默然、傾聽、理解、慈心、正語、善語、愛語、無諍。翻開禪宗史頁,棒喝、逼拶、公案……禪師到底在說什麼?禪門的說話藝術,蘊含了深厚的修行智慧。投入大關懷教育多年的常法法師、「幸福說話」推廣人劉秀丹、長期參與讀書會的方隆彰,分享在聽與說之間,如何讓善意藉由善解與善說,轉化出善果。

「人生座談會」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與萬聖佛城恆實長老對談,分享佛法悲智,面對自他、家庭、職場,乃至自然、宇宙,活出自在和諧的幸福人生。「一種觀看」江南古鎮一瞥,常鐸法師照見「橋流水不流」的禪味。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法鼓文理學院 碩士在職學分班招生

【招生班別】「社會企業與心靈環保」碩士在職學分班

【報名日期】5/10~8/15

【上課日期】2018/9/10~2019/1/11(共18週)

【上課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

【開設課程】組織策略管理研討(瞿有若博士)

團體動力與影響力(楊蓓博士)

社會企業社會影響力評估(陳定銘博士)

【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ZpdWnT7k0GmK1dM2

【洽詢電話】(02)2498-0707分機5202

【印度席娃博士 法鼓文理學院演講】
永續農業 堅守慈悲的勇氣
陳金華教授 建構國際漢傳佛教場域

杭州徑山行 果鏡法師分享禪文化

僧大《法的療癒》座談
追憶杜正民教授
佛法盃友誼賽 三校觀摩交流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18期6月號
好說好好說
法鼓文理學院 碩士在職學分班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