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水陸法會網路分處共修

處處壇場 人間有淨土


▲二百多位信眾每天至寶雲寺參與法華壇共修。(寶雲寺 提供)

▲當總本山信眾繞法華鐘經行時,農禪寺的共修信眾也到戶外繞行寺院。(農禪寺 提供)

▲新州分會將贊普的食物,送至當地多處慈善機構,同霑法喜。(新州分會 提供)

▲天南寺連線地藏壇,小菩薩隨著大眾專注持誦《地藏經》。(天南寺 提供)

▲溫哥華道場的義工,恭敬虔誠地準備供佛、供眾的供菜與飲食。(溫哥華道場 提供)

【本刊訊】二○一七年大悲心水陸法會,十一月二十五日於總本山進行灑淨儀式後啟建,海內外各分寺院、道場、精舍、分會、辦事處,自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二日,同步與總本山視訊連線,各地信眾跨越時空,一起參與法鼓山年度共修勝會。清淨、精進的誦經和梵唄,迴盪於全球各處壇場,彷彿置身佛國淨土。

在北投農禪寺大殿,每天三百多人參與共修,六天當中,共持誦兩部《法華經》,並聆聽法師說法,掌握修行法要。同步連線法華壇的臺中寶雲寺,每天有二百多位信眾參與,當總本山信眾繞法華鐘經行時,兩地信眾也在法師帶領下,持誦「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南無妙法蓮華經」繞行寺院,念念佛號,猶如身在靈山上,與佛菩薩相會。

臺南分院、雲集寺、高雄紫雲寺與大壇連線,禮拜《梁皇寶懺》,三處共有三千多人次參加共修。信眾除了禮敬諸佛、發露懺悔,並邀請累劫怨親眷屬聽聞佛法,願眾生出離煩惱、解脫生死、共成佛道。於高雄三民精舍參加祈願壇網路共修的蔡佳娟表示,第一次感受到無遠弗屆的共修力量,在恭誦〈普門品〉時,體會到觀音菩薩的大悲心,也覺察到自己的貪瞋癡,往後要持續修行。

第四年舉行分處共修的馬來西亞道場,六天共有六百七十多人次參與大壇連線共修,多位全程參與的信眾分享,這次聆聽總壇概說,讓他們更加了解大悲心水陸法會的殊勝莊嚴,即使每年參加一個壇,也要十一年才能全部圓滿。

美國紐約東初禪寺除了連線大壇共修,也參與三大士及五大士瑜伽焰口法會,並準備甘露法食,普施十方眾生。新澤西州分會於法會圓滿後,將信眾供養贊普的食物,分批送至東布朗士維克(East Brunswick)、邦德溪市(Bound Brook)等地的慈善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落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在溫哥華道場共修的蘇麗卿表示,原本對《梁皇寶懺》的概念,只停留在拜懺消業障,經由聽聞說法、誦經、拜懺,才知道為自己和家人祈福消災之外,更要為六道眾生禮佛求懺悔。「心在哪裡,淨土就在那裡」,她期許自己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落實聖嚴師父「建設人間淨土」的期許。

香港道場舉行「禪.藝.生活工作坊」

由藝入禪  活出自在生活
▲在常展法師(左二)主持下,繼程法師(右二)、王梓靜(右一)、曾文通(左一)分享如何運用禪修,安定自在地生活。(Winnie 攝)

【香港訊】去年(二○一七)十月十四日、十一月二十六日,香港道場分別於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饒宗頤文化館舉辦二場「禪.藝.生活工作坊」。活動分為日間工作坊、晚間對談兩部分,除了邀請多位藝術家以繪畫、音樂、肢體律動等形式,引領上百位學員藉由體驗活動,返照自我身心,並由法師與藝術家們對談如何專注安定、清楚覺照,活出禪藝融合的自在生活。

十月十四日的對談以「療癒大丈夫」為題,邀請繼程法師、舞台設計師曾文通、演奏家王梓靜與談。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五根接觸五塵,生起意識,很容易以慣性來反應,如何不讓身心產生矛盾?法師分享,無論在任何環境,只要保持心不受外境干擾,並能以佛法的智慧,在當下做適當回應,自然能活得自在。

成長於北京的王梓靜表示,學習禪修前,自己總會在意聽眾反應;禪修後,她將表演轉化為發自內心、不隨境轉的分享。以往會抗拒不喜愛的聲音,在學會包容之後,聲音自然「消失」乃至融合,不再對她造成困擾。從素描開始接觸藝術的曾文通,認為繪畫和禪的共通點是打開五官,感受周圍事物,他從禪修中得到安定,學習放下執著,也直接影響他的創作。

十一月二十六日對談主題「起舞吧!佛陀」,由香港道場監院常展法師,與曾文通、林灒桐、張藝生、梁菲倚四位藝術家輪流分享。梁菲倚首先分享學表演的過程,讓她照見自己的起心動念、身體與觀念的習性和限制,並學會接受。張藝生和梁菲倚都感恩佛法,讓追求獨特表現的他們,了解更需要學習做個平常人。

林灒桐表示藝術就是生活,禪修幫助她處理生活中種種問題,增加對身體的覺察力。曾文通坦言表演時,自己也會緊張,運用禪修方法,便能覺察並安定當下的心念及狀態。常展法師分享轉化心念的方法,並指出藝術創作與禪修,兩者結合自古即有,也是現代接引大眾親近佛法的一個新方向。

齋明寺維護古蹟獲肯定


▲文化部肯定齋明寺為活化宗教建築、管理維護的優良範例。(鄧博仁 攝)

【本刊訊】在觀音像前聆聽鐘鼓梵唄,推門進入百年古剎,在展示廳裡看書畫文物,飽覽齋明寺堂宇裝飾、書畫文物之後,在輕食區坐下來啜飲一杯熱咖啡,接著繞道後方,掩映樹影之間的是清水模禪堂,在草地上禪坐、經行,最後散步到萃靈塔緬懷先人,這是許多民眾到大溪齋明寺的共同記憶。

正因為這份新舊融合、恰到好處的空間運用,讓齋明寺於去年(二○一七)十一月十日,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一○六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獎」的殊榮。這是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依據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評鑑獎勵計畫,主動推薦齋明寺參加評鑑,經書面資料初審和實地勘查複審後,獲得優良獎的肯定。

建於一八四○年間,齋明寺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一九九九年一月,由法鼓山接續法務至今,除了針對古蹟展開全面修復工程,為妥善維護古建築及文物,另增建禪堂及齋堂,讓宗教活動移出古蹟本體,減少古蹟的耗損與使用負荷。評審委員一致認為,齋明寺歷史相關文物保存完整,且有良好的保存環境與展示解說,並建立良好的古蹟管理維護制度,在環境清潔、導覽解說、日常管理維護與修繕等各方面,皆有充足的人力資源與經費投入,在宗教建築的活化再利用和管理維護上,堪稱優良範例,值得推廣。

馬來西亞大專佛教教育發展工作營

常藻法師受邀 分享弘法生命力
▲常藻法師引導各地佛學會理事思考及討論,了解推廣佛法的核心精神。(葉文珊 攝)

【馬來西亞訊】二○一七年十一月三至五日,馬來西亞佛教青年大專協調委員會教育小組於吉隆坡鶴鳴禪寺,舉辦「全國大專佛教教育發展工作營」,共有十五所大專校院、近七十位佛學會理事從全馬各地前往參與。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受邀前往授課,與眾人分享學佛不只是辦活動,而辦活動的過程也在修學佛法。

如何以生命影響生命,讓佛法源遠流長地弘傳下去?在「辦活動與生命力」課程中,常藻法師透過活動引導理事們思考:佛學會要將年輕人接引到哪裡?要傳承的是什麼?經由討論,眾人更清楚了解核心精神在於讓佛法融入生命,運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讓人活得更自在喜悅。

藉由幾項自我覺察的活動,法師帶領眾人去覺察自己的慣性,從中不難發現一般常有的慣性,就是將自我的想法、感受、情緒、期待等,擺在第一位,因而無法隨順當下因緣,聆聽到對方所要表達的內容,如此將成為與人溝通、接引眾生的阻礙,因此要練習放下自我,時時覺照當下整體環境的需要,才能做出適當的回應。

擔任佛學會理事須具備哪些心態?法師說明,要成就事情不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把握因緣來藉境鍊心。只要能將每件事當成是修行的機會,擔任佛學會理事就不會有壓力,反而能歡喜學習。所謂「修行的機會」,就是練習不把自我放進事情當中,單純接受和融入當下因緣。法師鼓勵眾人發願,時時不忘整體的佛教,要照顧的是全體眾生。

多年來,大專佛青組織協助推動大馬佛教教育的發展,但近年常面臨青黃不接、缺乏長遠性規畫等困境,透過這次工作營,希望協助大專佛學會理事深入當前困境的根源,學習建立運作、接引與傳承系統。透過三天的學習和交流,眾人更清楚自己的角色與著力點,激發了護法衛教的願心。

寶雲少年生活營

學做觀音菩薩
▲少年營學員個個聚精會神捏著手中的陶土,一尊尊小佛像逐步有了雛形,彷彿在少年心中種下成佛種子。(黃仁達 攝)

【陳逸慧/臺中報導】暫時放下3C產品,體驗和樂互助的團體生活,「二○一七年寶雲少年生活營」十二月二、三日於寶雲別苑舉行,三十四位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學員,分成知福、惜福、種福、培福四小隊,學習彼此照顧、尊重、包容和感恩。監院果理法師期勉學員學習放鬆,互相增長,學觀音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並帶回家裡和學校,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

這次營隊長由張瑞祥老師擔任,透過團隊合作課程,引導學員認識環境、建設營地、準備藥石,建立信任和默契。

「南無觀世音菩薩……」第二天清晨,學員上大殿做早課,繞念時,果理法師教導學員走路身心合一,身到哪裡,心就到那裡,心念清楚,就能與觀音菩薩相應,就是在學觀音、做觀音。

營隊還安排禪藝課程,「身書太極」由書法家陳建安指導,學員在安定身心後,合力用不同字體寫出古詩;「捏出心中的佛」由銅雕藝術家法成憲指導,只見學員個個聚精會神,用心捏著手中的陶土,一尊尊小佛像逐步有了雛形,彷彿少年們已在心中種下成佛的種子。

知福小隊長黃暐哲分享,團隊合作是他最大的體驗;學員陳昱銘表示:「打坐的體驗很好,讓我能靜下心來。」他和哥哥相約下次再來。學員林煥理的母親,感恩寶雲寺規畫這項活動,「在生活中熏習善法,很適合青少年學習。」許多家長也致上感恩,讓孩子種下親近三寶的善緣。

【2017 水陸法會網路分處共修】
處處壇場
人間有淨土
香港道場舉行「禪.藝.生活工作坊」
由藝入禪 活出自在生活
齋明寺維護古蹟獲肯定
【馬來西亞大專佛教教育發展工作營】
常藻法師受邀
分享弘法生命力
【寶雲少年生活營】
學做觀音菩薩

page1_e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