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座談會、三場DDM Talks,
跨世代、跨領域的真誠對談,
分享學會獨立做自己、
承擔當好家的歷程,
傳遞生命的新視野。

◎整理/編輯室

福慧當家好傳家

果東法師(法鼓山方丈和尚)

師父領進門 獨立而擔當


▲(許朝益 攝)

擔任方丈十一年來,很感恩聖嚴師父慈悲,給予關照,安我的心。

記得剛接任方丈時,向師父請益,師父會教我該怎麼做,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再向師父請益,師父卻說:「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還有一次,師父提醒我:「你絕對不能當我的傀儡。」現在回頭看,這是師父避免弟子的依賴,希望我能獨立思考,學習承擔。

面對僧團,從一開始擔任方丈,我便是依師父所說的「行事六要領」來建立團隊和諧的關係——堅守原則、充分授權、尊重他人、關懷對方、主動溝通、隨時檢討;師父捨報後,我更重視團隊的和合,亦從面對各種人事物進退應對而有所體會,提出「理解現象、包容狀況、持續溝通、成就修行」,並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處處都是道場。

無論面對任何事情,我都是抱持正面解讀、逆向思考的態度,不用負面情緒來回應,將它視為增上緣,因為森羅萬象都在放光說法。

今天的主題是「福慧當家好傳家」,一般人常慨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時就需要轉念,轉為「家家有本成就般若智慧的心經」。再加上運用師父教導的心靈環保,最高原則是慈悲、智慧;基本態度是謙虛、尊重;下手工夫是誠信、和樂;這就是悲智和敬的精神。用佛法、禪法、心法來建立自信,但「自信不自傲、謙卑不自卑、寬大不自大」,學習「無私不自私」,隨時要「放鬆不放逸,輕鬆不輕浮,善巧不取巧,方便不隨便」。這樣一轉念,世界跟著改變。

楊蓓(法鼓文理學院學群長)

孤單是承擔 當家負責任


▲(施純泰 攝)

我的家裡有七個兄弟姊妹,我排行老大。記得初中時,有一年中秋節父母吵架,之後父親對我說氣話:「我要離家出走,你媽媽和弟弟妹妹,就交給你了。」我當時傻在那裡,想著父親走掉了,我該怎麼辦?當晚我瞪著月亮,腦袋編織各式各樣的劇本,整晚失眠。結果隔天醒來,發現父親並沒有出走。

父親過世的時候,我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你放心,這個家我會好好照顧的,就像你一樣。」事後我回想,要把這個家照顧好、對家盡責任這件事,其實在初中時,就已經在心裡頭生了根,在我生命當中,變成一個使命、任務,即使是家人照顧我比較多,在心裡頭還是覺得,我要照顧好這個家。

父親走了以後,我覺得好像有一點點孤單,因為要承擔的事情變多了。到我先生過世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孤單,終於感覺到,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人」。我一直問我自己,那個孤單是什麼?身邊有那麼多幫我陪我的人,應該不孤單,可是我為什麼又覺得孤單呢?

後來我發現,那個孤單其實是一種承擔、當家。負責任這件事,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為自己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而負責任,這時孤單的感覺就轉了。因此,「當家」這件事,其實是自己的事,不是別人的事,既然是自己的事,就隨緣盡分,能做多少算多少。

柯有倫(青年藝人)

佛法是家法 放下再提起


▲(許朝益 攝)

三歲的時候,爸爸就將我放到第一台摩托車上,因為爸爸是亞洲第一位特技員,他希望他的兒子能成為亞洲最年輕的特技員,父親教了我很多事情;他教我如何面對挑戰、做好準備工作、負起責任,我們之間也建立深厚的信任關係,我很仰慕父親,希望有一天也能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十五歲那年,父親準備飛越黃河,我開始會害怕,也才意識到我全部的生命都依賴著我的父親。有一天,半夜接到電話,父親出事了。我不相信一個從小教導我的硬漢就這樣走了,直到趕往上海看到父親躺在那邊,我知道他真的離開了!我學到了人生的第二堂課:無常。

以前的家法是父親,父親走了,突然間我當家了,於是佛法變成了家法。我從小跟著媽媽進出農禪寺,一路走到現在,用的都是佛法,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對,有太多的事情要放下。

例如,我發第一張唱片時非常成功,但第二張唱片就讓我跌到人生的谷底。我得到一時的成功之後,便面對無止盡的失敗和挑戰,所以常常要提起在法鼓山學到的方法:面對,接受它,處理完之後放下它,這幾個簡單的字,在這二十年的工作歷程裡,不斷地來回運用。

最近又深刻領悟到: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用慈悲心來面對,如果能夠發自內心去關懷、祝福別人,得到最多回報的是自己。

面對困境時,我常會想起聖嚴師公,他為了弘法,在紐約露宿街頭、撿路邊的食物來吃,對我這年紀的年輕人來說,是很大的鼓舞。看著師公的動畫影片,聽師公講話,會讓我重新建立起自信心,提醒自己,我並沒有那麼苦。

「事無大小,虛心學習」,邀請年輕人一起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陳忻(表演工作者)

要做對的事 而非簡單事


▲(許朝益 攝)

父親是一個醉心武術的人,我三歲時,就開始教我柔道。「勤能補拙」是爸爸的座右銘,他的要求很高,也很嚴厲,也因此我挨了許多打罵,在那過程中,我很挫折,恨自己沒有用、學不會、練不好。另一方面也恨爸爸,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和爸爸的關係非常糟,直到我念大學,離開家生活。因為學戲劇的緣故,我讀了許多不同家庭類型的劇本,慢慢地理解每個家庭角色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有一天我讀到一句台詞:「可憐可憐你的老爸爸吧!」突然間我對爸爸的憤怒,一下子消失了!我從那句話裡面看見,爸爸也是個人,受到成長背景、認知等限制,也有他的極限。當我理解這些之後,對爸爸和自己的憤怒,慢慢地鬆綁了。我也才漸漸看清楚,爸爸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也才承認,我真的跟他很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印象最深刻的家法,是爸爸教我「要做對的事,不是做簡單的事」,因為很多時候,對的事,往往不是最簡單的選項,我們應該要好好地想清楚,在這個狀況裡,哪一個選擇才是對的?儘管可能很難,或者要面對很多障礙,但不可以貪圖方便、懶惰,放棄了「對的選擇」。

爸爸過世後,我才真的理解,死亡之於還活著的人,是怎麼回事。當身邊的人一片哀痛,又要努力不讓我更悲傷時,我該怎麼做呢?後來,我不再掩飾「我要堅強」的努力,因為也許「我想要變得更堅強」的動力和意念,也可以給人一些力量。

今天的座談讓我感覺,如果可以把遇到的事,都當作是一篇篇的故事,去理解、去感覺、去聆聽、去看見,很多的事情,可能就不會那麼難了。

轉心.轉大人


▲三位年輕講者在DDM Talks中,分享成長的心路歷程,與到場關懷的方丈和尚合影。左一為主持人劉忠繼。 (施純泰 攝)

常藻法師(馬來西亞道場監院)

因緣中勇敢承擔


▲(施純泰 攝)

從小到大,我是一個非常安靜、內向害羞的人,時常沉默寡言,但是出家後,因緣卻要我一直講話;我喜歡躲起來獨處,但因緣卻讓我必須面對大眾。

擔任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後,每天要領眾、開示,還要關懷悅眾、義工,並代表出席許多大型活動。如果你問我這過程辛不辛苦,我會如實回答:「很辛苦。」因為這不是我呀!和自己的本性差異太大。但是我從沒想過要退縮,因為我想到了聖嚴師父。

何其幸運,我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在師父座下出家,生命完全改變。每每想到師父,我就找不到推辭、退縮的理由。再者,我看到好多想要離苦的眼神,以及很多求法若渴的心,就不允許自己想太多,告訴自己:「往前走就對了。」

這一路走來,我謹記著師父的教誨: 不害怕自己會不會,
不擔心自己能不能,
不要想自己喜歡與否,
只想需不需要去做。

過去我對「承擔」這兩個字的認知,是要做很多事,不管有多麼苦,咬著牙也要完成,也自以為是一個有承擔的人。後來我才發現,承擔,原來是當面對指責而百口莫辯時,還能夠安忍、接受、包容一切,並且向對方微笑;在面對衝突時,心還能夠不受環境影響,保持安定自在。

一路走來,我也曾經起煩惱,因為苦的狀況、次數太多了,我想要走出這個輪迴,一直問自己:「我想要為自己種什麼因?」如果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感受的話,我種下的因就是惡因、煩惱的因,那時,我突然發現,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為自己做選擇,也終於了解,所謂因緣因果觀,就是為自己的心意與動機負責,不去責怪抱怨別人,而是祝福對方。

從那時候開始,我的心變自由了!不抗拒、不害怕,我學會了輕鬆承擔、快樂勇敢地往前跨步。

張逸軍(仁山仁海藝想堂堂主)

生活中時時轉心


▲(施純泰 攝)

「轉心,轉大人」不是一個生命階段,而是一輩子的生命禮儀。一般我們說「轉大人」是十六歲,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轉大人,學習願意把心打開去聆聽。當我在策畫製作每一檔演出時,會不斷地挑戰自己,也就是一次次地「轉大人」。

我在太陽劇團四、五年,與團員配合表演的過程中,發現最後追求的是「和諧」,不管是用balance或是harmony形容,我發現自己要少,當別人需要時就多給一點,在這一來一往中,心是隨時可以調整的。所以轉心怎麼轉?就是當我們在面對任何狀況、與不同的人事物互動時,把自己的頻率、能力,調整到能與別人平衡,達到和諧。

很多人好奇我為何回到臺灣?當我在國外看到表演時穿的靴子、衣服拉鍊都是Made in Taiwan,促使我想把臺灣藝術帶到國際去,讓更多人看見。

回來後,我先嘗試把傳統文化帶到不同領域,例如將宜蘭歌仔戲搬到林家花園,演出《西廂記》;或是在臺南億載金城結合國樂,演出《十面埋伏》等等,目的是想將人帶到不同的環境裡,用嶄新的角度欣賞傳統文化,因為平時人們很少去聽國樂,或直覺歌仔戲只在廟口酬神演出。

之後,我也將這些傳統文化、茶禪藝術帶到國際上演出,例如加拿大、韓國、印度,這不僅是成就個人,也是成就他人的機會。

其實我們的生活無處不是契機,只要離開手機,抬起頭來,願意打開心,打開五感,將會看到這個世界是如此廣大與美好。

林藝(寶島淨鄉團創辦人)

行動中成就自己


▲(施純泰 攝)

最初因為喜歡大自然,就讀了師大生命科學系,但發覺生物研究不適合自己,轉而考取教育學程。大四實習授課時,談到守護環境的重要,有位學生反問:「老師,你為環境做過什麼呢?」才發現少了行動,這些全是空話。

有句話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我認為行動才是力量。於是先邀請系上同學,創立「寶島淨鄉團」,號召大家來淨灘,但也有共識:「即使大家不願意來,但只要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應該自己先行動。」沒想到當天竟有六十二個人前來。這次活動成功建立起社會對我們的信任。

畢業後展開實習,再次發現,穩定的教職不是我想要的未來,因此我認真思考了三個問題:我喜歡什麼?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我,適合做什麼?分析後,得出一個從沒想過的答案:主持人。

接下來,我從零開始,四處介紹自己、參加比賽,至今主持了五、六十場活動。但為了有穩定的收入,我終究找了份全職工作,卻發現陷入了另一種不想要的生活,後來更被資遣。

於是,我重新思考究竟想要做什麼,自我分析之後才發現:我並沒有好好面對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如果社會上沒有我想做的工作,就應該自己努力創造機會!

「轉心.轉大人」的意思,或許是要去面對、接受並承擔自己真實的樣子,對我來說,我所做過最了不起的事,正是在這條路上不斷發現自己,在理想和現實中努力找到平衡,勇敢成為自己。

法鼓山2017心靈環保講座
【心靈環保座談會】
福慧當家好傳家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
師父領進門 獨立而擔當
楊蓓
孤單是承擔 當家負責任
柯有倫
佛法是家法 放下再提起
陳忻
要做對的事 而非簡單事
【DDM Talks 法鼓講台】
轉心.轉大人
常藻法師
因緣中勇敢承擔
張逸軍
生活中時時轉心
林藝
行動中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