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法鼓山全球中元報恩法會

學地藏大願 孝親度眾生

各地舉辦地藏、慈悲三昧水懺、三時繫念等法會 大眾共修菩薩行


▲香港道場舉行都市地藏週,信眾每日跟隨法師精進修行。 (香港道場 提供)

【本刊訊】 感恩現世父母,迴向歷代眷屬,農曆七月教孝月期間,法鼓山全球信眾至各地分院道場,參與地藏、慈悲三昧水懺、三時繫念等中元報恩法會,以清淨心共修菩薩行,效法地藏菩薩大孝大願的精神,廣度一切有情眾生。

以孝親報恩為出發點,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六日,中華佛教文化館、臺南分院、齋明寺、紫雲寺、寶雲寺、安和分院等,及海外的溫哥華道場、普賢講堂、香港道場、洛杉磯道場、泰國護法會、東初禪寺等,先後舉辦中元報恩地藏法會。其中,香港道場除了舉行「都市地藏週」七天法會,並於法會前規畫鈔經禪修、《地藏經》講座等前行活動;齋明寺信眾則以每日稱念「地藏菩薩」聖號一千次、持誦〈滅定業真言〉一○八遍,作為共同定課。


▲不分男女老少,各地信眾於法會上虔誦《地藏經》,學習地藏菩薩孝親及利益眾生的大悲願心。 (齋明別苑 提供)

「面對高齡化社會,我們更應學習盡孝報恩,將父母慈愛的精神再昇華,奉獻個人來幫助需要的人。」紫雲寺監院常參法師說明《地藏經》意涵,是將心比心、用包容心相對待,並鼓勵大眾透過誦持《地藏經》,學習地藏菩薩孝親與利益眾生的大悲願心。於寶雲寺參加地藏法會的信眾李麗玲表示,誦念《地藏經》時內心充滿感恩及感動,「地藏菩薩如此慈悲,一再叮嚀及救度我們這些剛強眾生,在紅塵中,我們更要積極努力修行。」

懺悔是淨化身心、改變生命的起點,馬來西亞道場、信行寺、臺南分院、溫哥華道場等,從八月五日起,先後舉辦為期二至三天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信行寺、臺南分院及紫雲寺並於最後一天舉行三時繫念法會,以念佛功德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永離茫茫業海。

「懺悔不代表後悔,慚愧不代表自卑。」馬來西亞慈悲三昧水懺法會主法果悅法師分享,當我們與別人相處時,要尊重、感恩、讚歎他人;與自己相處時,能發奉獻他人的慈悲心,生起慚愧懺悔的精進心,才是菩薩行的初發心。法師期勉眾人,時時以慚愧心覺察自己,運用聖嚴師父教導的「四它」來消融自我,自己用佛法,也將佛法分享給別人,將師父的精神延續下去。

【普賢講堂、新州分會 佛法系列講座】

繼程法師談禪行生活


▲繼程法師鼓勵大眾每天用功修心,讓生命活得更加快樂自在。 (新州分會 提供)

【本刊訊】甫於八月底圓滿波蘭禪二十一的繼程法師,接續飛往美國,於麻州普賢講堂、新澤西州分會,展開一系列佛法講座,與兩地信眾分享禪修的觀念與方法。許多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年輕學子也前往聽講,為講座現場增添不少活力和熱情。

九月八至十日,繼程法師於普賢講堂分享「修行次第」、「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開啟覺性與無住生心之道」。法師先點出多數人修行上的迷思,即是將生活與禪修分開,「禪修後應該把方法帶回家,持續用功,一曝十寒將無法從禪修中受益。」法師提醒眾人,平常工夫下得深,一到禪堂便能很快進入狀況;平常不用功,禪修時便需將大部分時間用來調適緊繃的身心,禪修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回歸我們的清淨本心。」法師談到心的本性是定慧一體,能以本然的心,正面處理事情就是智慧。心具足一切功德,人會有煩惱是因清淨的本心被覆蓋。如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法師以參話頭、默照兩種方法來說明,例如話頭參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疑團,即使找不到出口和答案,卻能牽引我們持續修行,透視生命的本來面目。默照則讓我們從流轉的現象中,照見五蘊皆空,不被因緣所轉,所有的苦自然脫落,回歸本然的心。

九月十一至十三日,繼程法師轉往新州分會,分享「人生真忙,茫看人生」、「襌思和襌行」、「元來自性本清淨,旦夕發心修菩提」。法師提到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轉化、運用和發揮正面能量,「我們已經生而為人,就要好好利用人身。」法師表示能學佛的人都有善根和慧根,鼓勵眾人每天用功修心,集聚更多正面能量,面對順逆現象時,看清楚因緣流轉的過程,學習不執著、全然接受和放下,就不會因種種現象而煩惱,從而活得更快樂、更自在。

果光法師一行 北美關懷弘法


▲僧團法師至東初禪寺關懷,與當地悅眾合影。(東初禪寺 提供)

【本刊訊】八月十二日至九月六日期間,僧團都監果光法師、三學研修院副都監果高法師、三學院監院果稱法師等一行,前往北美紐約、舊金山、洛杉磯、多倫多、波士頓、新州、佛州塔城、溫哥華、西雅圖等道場和分會展開弘法關懷,內容包括專題講座、佛法講座、梵唄、禪修,以及主持教孝月地藏法會。

「禪觀人生」專題講座由果光法師主講,法師分享自己從在家到出家,一點一滴聞法修行、轉化內心的心路歷程。法師以聖嚴師父為他取的法號「果光正輝」,進一步說明禪宗祖師常以光明來比喻無住、無礙的境界,並分享與父母、仁俊長老、聖嚴師父互動的小故事,深具啟發。

身為僧團都監,如何平衡繁重的責任與修行?果光法師表示,禪法的修行可付諸於生命中的每時每刻,「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修行」、「用禪修方法,對身口意三業行為做全面的規範匡正」是法師的修行要則,平日並以「都監是誰」作為話頭,以默照來推動法鼓山僧團事務,藉此勉勵大眾以話頭禪法覺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默照禪法來待人接物,以觀音法門來實踐菩薩道。

果高法師主講佛法講座「心的力量」,說明人的心念和習慣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習慣形成性格,性格造就命運,因此要認識自己,須清楚觀照個人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思惟習慣。「一切唯心造,善惡就在一念之間。」法師鼓勵大眾平常要練習以佛法的觀念調整心態,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從每天淨化身口意三業開始,讓內心保持平靜安穩,如理如法地學習佛法,以解脫煩惱之苦,乃至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紫雲寺

果醒法師講楞嚴經 直指人心


▲果醒法師勉勵信眾練習「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淡化貪瞋癡。 (紫雲寺 提供)

【蔡宜蓉/高雄報導】學佛路上,如何找回自己的本心?九月十七日,禪修中心副都監果醒法師於紫雲寺分享「楞嚴與禪宗直指人心」,引領南臺灣信眾返妄歸真,找回本來面目。

鑽研《楞嚴經》多年的果醒法師,以波浪與海水為喻,波浪來去代表了現象的生滅,自性如同海水,不因外相而改變它的本質,所有外在世界都是被感知而產生的。法師以自身脊椎、骨盆不正為例,鼓勵大眾平等看待身體,只要不執著於健康或不健康,因色身而產生的痛與不舒服,就不會影響我們的心,當不去在意舒服和不舒服的感覺,而能將時間運用在修學佛法上,「業報也拿你無可奈何」。《楞嚴經》直指人心,返妄歸真,雖然義理深奧,在法師以淺顯易懂的譬喻闡述,導正了大眾的錯誤思惟,重新建構對「我」的認知。

果醒法師又舉多則生活中「執我為實」的小故事,生動地為大眾解說於五蘊「執我」,將心中的影像當真,就會有你我他的分別,而產生種種煩惱。「妄心一起,就隨業流轉了。」法師勉勵信眾不要落入「勤修貪瞋癡,息滅戒定慧」的顛倒,平常多練習「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的平等心,這句話可慢慢淡化我們的貪瞋癡,不讓心透過六根去執取外境。

法師以生活化的講說,引來現場笑聲連連,卻句句深入人心。有聽眾分享,法師談到健康、不健康的例子,令她感同身受,了解沒有所謂健康與不健康、好與壞的分別。法師的說明,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學佛路,不追悔過去、不追逐未來,踏實地活在當下,以本具的清淨光明心來奉獻自己、服務他人。

馬來西亞清流論壇

常藻法師分享正信佛教

【馬來西亞訊】為因應馬來西亞附佛法外道日益增加,混淆視聽,馬來西亞十三個佛教團體,特於八月二十四日在吉隆坡聯合舉辦一場「清流論壇」,包括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雪隆分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馬來西亞佛教居士總會、馬來西亞南傳佛教總會、馬來西亞金剛乘佛教總會、八打靈觀音亭、吉隆坡鶴鳴禪寺、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等。受邀出席的代表,除了來自佛教界,也有媒體、評論界、學術界和社團約三十人。

論壇包括主題演講和交流,就近年來附佛法外道在馬來西亞以佛教名義,誤導大眾的現象進行探討。監院常藻法師受邀發表演講,分享聖嚴師父在《本來面目:〈觀心銘〉講記》指出,「外道」真正的意思是「在自身之外尋求解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走上解脫之道。法師進一步說明佛教的禪修並非向外求,不追求打坐技術、技巧,也不追求禪境,更不是消滅外在的現象或問題,而是要回到自己的身心,從體驗身心的運作中,照見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空。最後法師提出,大馬佛教界必須先正確了解禪修,才能與大眾分享正確的觀念與方法。

大會在彼此交流中達成共識,咸皆認同應透過兩大途徑弘揚正信的佛教:一、通過政府單位、法令和媒體宣導大眾,附佛外道非正信佛教;二、加強本地佛教團體關於正信佛教的傳播與教育,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認識正信佛教,培養辨別正信佛教團體的能力。

2018法鼓山新春義工培訓

版畫義工培訓

【上課日期】:10/22(日)、12/9(六)

【上課地點】:北投雲來寺

【培訓對象】:一般社會大眾,2018新春期間能擔任一日以上轉印助教

【報名時間】:即日起,額滿為止

【E-mail報名】: ddmevent@ddmf.org.tw

【洽詢電話】:(02)2498-7171分機3317

初心奉茶培訓

【上課日期】:11/2~2018/1/25(每週四)

【上課地點】:法鼓德貴學苑

【培訓對象】:一般社會大眾,2018新春期間能擔任二日以上義工,不得缺課二次以上

【網路報名】:https://goo.gl/r3dU3T 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02)2498-7171分機3313

【2017 法鼓山全球中元報恩法會】
學地藏大願 孝親度眾生
【普賢講堂、新州分會 佛法系列講座】
繼程法師談禪行生活
果光法師一行 北美關懷弘法
【紫雲寺】
果醒法師講楞嚴經 直指人心
【馬來西亞清流論壇】
常藻法師分享正信佛教
【2018法鼓山新春義工培訓】
版畫義工培訓
初心奉茶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