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傳家‧六度萬行】(9)

禪 清淨的智慧觀照

禪的所謂不執著是什麼呢?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個人在他面前出現的時候,
他自己不會加諸任何意見,而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卻恰如其分地給了他反應。

◎聖嚴師父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能使我們的頭腦更冷靜、更清楚;再進一步,便能產生智慧,開發精神的領域。可是從禪的觀點來看,若無佛法的指導,由靜坐所產生的智慧仍然是帶有煩惱的。由於他的自我中心還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衝突的人、事、景物之時,他的內心就會痛苦掙扎了。

靜坐應注意的事項有三:1調身,2調息,3調心。 所謂調身,是指正確舒適的坐姿,以及靜坐中的身體反應。

至於調息,是指呼吸,可隨著各人定力的深淺分為四個層次:鼻息、腹息、胎息、龜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時,空氣雖然是由鼻孔進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覺到是用鼻孔呼吸,而僅是腹部起伏蠕動。所謂「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能成為呼吸器官。此時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兒。「龜息」則自己不需要呼吸體外的空氣,甚至心臟也停止跳動,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能獨立自成一個宇宙,用自己體內的氣或能來運行,自給自足,不必由體外提供空氣或養分。

住於統一心 尚未離執著

至於如何照顧心念?一般是以止觀的方法來攝心凝念。使用數呼吸、觀身不淨、念佛、禮拜、靜坐、冥想等方法,均可達成目的。

靜坐的主要目的,在於集中散亂的心,使它漸漸變成統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統一之時,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自我而達到了無我的階段。其實那只是靜坐的層次,或是定的層次。定的經驗也有高低,故有四禪八定之分,但都不出於統一心的範圍,而且尚未達到及於無心空慧的實證。從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國佛教禪悟的角度來看,「定」的經驗,未必等於禪宗的禪定。

那麼,什麼是禪宗的禪定呢?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接觸諸種外境而心不亂,「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可見禪宗的禪定是在清淨的智慧觀照,不在於統一心的定境,因為若住於統一心的定境,依舊未離執著。

禪的不執著 即不強調「我」

而所謂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當你面對任何人、物、事的時候,首先強調「我」看到了什麼,而加進價值的判斷,那就是執著。 那麼禪的所謂不執著是什麼呢?

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個人在他面前出現的時候,他自己不會加諸任何意見,而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卻恰如其分地給了他反應。

在涉及親子關係、男女關係及財產的問題時,最容易使我們感到自我中心的執著;其次就是名譽和觀念。對於修行者而言,最難化解的執著是感覺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經驗,他可以什麼都不要,就是無法擺下自我的觀點價值和經驗價值,所以尚有驕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便是沒有真得解脫,也沒有真正完成無漏的智慧。 (待續)

(摘自《禪與悟》,原篇名〈禪悟與靜坐〉)

放暑假 來寺院體驗心靈環保

8月7日是信行寺「2017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隊輔培訓第三天,在建立正確和健康的禪修觀念和心態後,小隊輔們至卑南文化公園戶外禪,體驗法鼓山的寶──禪修。

隊輔林芊芊去年腳受傷,體驗「自然經行」時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傷口上。這次她用上方法,把心放在動作上,由於「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反而一點也不累,感到十分法喜。

透過那幾天的禪修體驗,小隊輔們練習將禪法運用在行住坐臥間,以及和小菩薩的相處過程中。從自身做起,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珍惜在兒童營和小菩薩們相遇的緣分,帶動小菩薩安定身心,體驗心靈環保。

(文/戴秀珊.圖/江昱德 攝)

【新州分會一日禪心得】

修行不孤單

◎張雋玲

剛搬家到新州分會附近,就看到一日禪的活動訊息,我對禪修活動很感興趣,就報名參加了。活動中每一個環節都有法師、義工引導和幫助,讓我感覺到被接納和關愛,深感幸運。

禪修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接納、原諒自己、給自己新機會的過程。禪修中身體的疲乏、專注力的中斷,只要重新回到禪修方法,每一次循環都是一次重生,除了內心生起一股消除恐懼的力量,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自我肯定和堅持的勇氣。

一日禪的一炷香是三十分鐘,我其實很抗拒,對自己產生懷疑,也有些煩躁。坐到第二炷香時,我流淚了,流淚的當下,感到十分恐懼。一方面怕自己發出聲音,干擾大家禪修,甚至想到大家內心可能責備我,一方面擔心自己的情緒會無止境地蔓延下去。我的視線完全被淚水模糊,眼淚大滴地往下滑落,但是,這個過程裡,周圍都很安靜。

我感覺到法師知道我流淚,大家專注在自己的修行中,卻都陪著我,不評判、不責備、也沒有干擾。數分鐘後,我的情緒平靜了,並從大家的包容和陪伴中,感到被接納,從而產生了一股勇氣和力量。情緒會消失,我會重新出發,而大家也仍舊會陪伴我,陪伴的同時進行他們自己的修行。

所以,只要不放棄,就不會被短暫的情緒和困難擊倒,我的存在也不會成為其他人的麻煩。就如法師所說,情緒猶如貯藏在地下室的物件,它們來自於過去的事件。過去的事件已經結束,在當下這一刻,它已經不能對你產生影響。所以,每一炷香,每一個呼吸,都是新的開始。

在分享時,我才知道原來很多學員,都有豐富的禪修方法和經驗。即便如此,大家仍會提到自己的禪修過程並不順利,只是不斷地「回到方法,重新開始」。我也在每炷香中,看到學員身體搖晃或者調整姿勢,這讓我意識到,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自己亦然。

同時我也意識到,經驗比自己豐厚的人,尚且需要不斷地面對困難,我從來不孤獨,是被陪伴著的,更應抱著謙虛的心往前走。

【念佛禪七心得】

百川歸海 禪淨一味

◎葉素娟

第一次打念佛禪七,身心反應很大,每天不斷作噁,晚上更是惡夢連連,對於養尊處優的我,真是苦不堪言。此刻才知自己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夠,願心也不夠,修行更是不堅定。 這次我由義工變為禪眾,身分不同時,才發覺自己連做義工的心態都變質了,少了將心比心、初發心和護念心,只是掛著修行的口號在工作而已。

禪期中念著佛號、聽著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對於自已的愚癡深深覺得慚愧,也慶幸自己有此福德因緣可以修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帶著不適的身心,每天高聲念佛,藉阿彌陀佛的慈光加持,練習著放下身體的執著,斷無明、斷煩惱,雖沒練成念佛三昧,但願自己能種下善根。

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提到:佛法只有一味,就是解脫味,修任何法門都能得解脫。師父以「百川歸海」來比喻,河流無論是往西或往東流,最終都會流到大海,真的很具前瞻性和包容性。師父也開示修行的重點在於「心」,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要知戒定慧,以身口意行六度,時時慚愧、懺悔、感恩,在精進修行中學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

師父也說「正念不斷、淨念相繼」,我練習著一心念佛,漸漸地將方法用上,心能貼在佛號上。沒有身心顧慮,聽著法器的聲音、維那法師的聲音、禪眾的聲音、自己的聲音,共修的力量真的好大,比自己一個人禪修時,能夠更快攝心。之後的每一炷香,無論坐念、繞念或拜佛,都好法喜。

念佛禪七已圓滿,發願以「正行」:認真念佛;加上「助行」:願修一切善法,發菩提心來護念眾生。回到紅塵,認真修行。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9)
禪 清淨的智慧觀照
放暑假
來寺院體驗心靈環保
【新州分會一日禪心得】
修行不孤單
【念佛禪七心得】
百川歸海 禪淨一味
【總本山召募義工】
【修行活動看板】
初級禪訓班輔導學長培訓
念佛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