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傳家‧六度萬行】(8)

成佛路上 勤修精進

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
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

◎聖嚴師父

精進對一個修學佛法或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三十七道品中分成七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精進。例如修習四念住,就是用四正勤來修,在《大乘莊嚴論》卷八中,有六種精進:

增減精進:未斷之惡令斷,已斷之惡令不復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

增上精進:由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解脫法由此增上。

捨障精進:由信、精進、念、定、慧等五力,所有的障礙由此不能礙。

入真精進:由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等七覺支,由此建立見道。

轉依精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由此修道而為究竟轉依之因。

大利精進:六波羅蜜之自利利他。

從自利內修 到自利利他

《大智度論》卷一六云:「是精進名心數法,懃行不住相,隨心行共心生,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如阿毘曇法廣說,於一切善法中懃修不懈,是名精進相。」又提到七個項目,其中第一項至第六項是自利內修的解脫道,第七項則為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一)於五根中,名精進根。

(二)根增長名精進力。

(三)心能開悟,名精進覺支,能到佛道涅槃城。

(四)八正道中,是名正精進。

(五)四念處中能勤繫心,是精進分。

(六)四正勤是精進門;觀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勤、心、觀中禪定修行)的欲精進,即是精進。

(七)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亦是精進。

《大智度論》卷一六又云:「為佛道精進,名為波羅蜜,諸餘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又說:「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

時時刻刻 無處不精進

以下介紹經典中有關精進的記載:

(一)《解深密經》卷四提到精進有三種:被甲精進;轉生善法加行精進;饒益有情加行精進。

(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二將精進分為三種: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

(三)梁譯《攝大乘論》卷二中分為三種:勤勇精進;加行精進;不下難壞無足精進。

(四)《大乘莊嚴經論》卷八分為五種:弘誓精進──欲發起行動;發行精進──現行諸善;無下精進──得大果,下體無故;不動精進──能不為寒熱等苦動;無厭精進──不得少為足。

(五)舊譯《華嚴經》(六十華嚴)卷二四的十種精進:不轉精進;不捨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救一切眾生精進。

(六)《瑜伽師地論》卷四二〈精進品〉的九種精進:自性精進;一切精進;難行精進;一切門精進;善士精進;一切種精進;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清淨精進。

(摘自《佛法綱要》,原篇名〈六波羅蜜講記〉)

2017僧團夏安居

六月是法鼓山僧眾從海內外道場回到總本山,
展開夏安居的精進共修時光。
特別邀請果、常、演法師,分享學習的體驗與反思,
以及凝聚弘法願心的感動。


▲(李宛蓁 攝)

用功就在日常中

◎釋果雲

自從一九九七年法鼓山僧團舉辦第一次結夏安居,承蒙聖嚴師父的慈允及僧團法師的接納,我就在這一年進入僧團當行者,有幸參加當年八月在法鼓山臨時寮所舉辦的結夏安居,感受深刻,因此很期待能參加每年僧團所舉辦的結夏安居,與僧眾一起精進用功。

結夏安居的第一個階段——僧眾禪七,以聖嚴師父在一九九八年親自主持的悅眾禪七開示為主。再次聆聽師父深入淺出、有次第地介紹禪修基本觀念和方法,內心非常的歡喜感動,但也警覺到,出家以來因工作需要,常埋首打電腦,忽略了坐姿。坐姿不對了,禪坐的耐心定力不夠了,上坐就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進入「釣魚台」。覺察後,慚愧心、懺悔心油然生起,告訴自己,用功不只是在精進的禪期,更在每天的日常生活當中。

緊接著是繼程法師主持的禪十四。法師善用譬喻,生動地以騎驢進城說明:為了促使驢子一步一步往前走,主人在驢子前掛上胡蘿蔔,讓驢子以為不斷向前就能吃到,如此就能輕輕鬆鬆地騎驢進城。在禪修的過程中,驢子如同方法,而胡蘿蔔就如同促使我們繼續用功的目標,修行就是要用方法在省力處,不斷地用功就可得力。

禪期結束緊接著是臺東的戶外禪,山路難行,感恩陪同的義工用心照顧,而我也把禪修的放鬆專注、細膩用心等工夫用上了,才順利安全地走到終點,感受到不必急也不必慌,沿途雖落後於人,只要用心地小小跨出每一步,路雖難走,也終會走過去。

在臺東最後一天的清晨,從信行寺步行到卑南文化公園,看到聖嚴師父留下的足跡及簽名,感觸很深。感恩師父讓我能在法鼓山這個寶山中生活,忝為僧團的一分子,內心默默地繼續發願,要盡形壽獻生命,踏著師父的足跡,承先啟後,學法護法弘法,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覺照思惟的慣性

◎釋常慧

結夏的第一個禪七,我選擇以自然的方式進入用功狀態,在念頭起滅中,練習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地看著這些念頭。

有一天突然發現,怎麼在六根接觸到相同的境緣時,總是生起相同的念頭,而且不斷重複。我甚至發現:對某些人,眼根才一接觸,內心就連續生起好幾個念頭,並且竟然一成不變。我反問自己:「對這些境緣,怎麼會有這樣根深柢固的身心反應呢?」這些瞬間拉出猶如成串粽子般的念頭,根本來不及阻止,就在腦中跑完一遍。我被自己嚇了一跳!

在進入第二、三個禪七後,心開始有力量而能專注繫在只管打坐的方法上,漸漸地,因為心愈來愈明靜,我發現:六根在接觸同樣的境緣,之所以會生起同樣的心理反應,其實是在平日的生活中,已悄然養成的習慣,而且不斷地熏染成了「慣性」!當它一觸境,就自動地生起了。我內心終於瞭然:什麼是慣性,以及慣性的影響力。

當我面對相識的師兄弟,不同的臉孔就拉出不同串的「記憶粽子」,有南方粽、北方粽、客家粽、鹼粽等。這種習慣成性的反應模式,我發現內心完全沒有覺照的作用,而是在一種無知的狀態下不斷生起、不斷滅去……

我們觸的境,是依著六根而有千變萬化習然成性的反應。如此每時每刻層層相疊,就成了一片無所知的狀態,我突然發現:這就是無明的狀態。它讓自己的心完全沒有「明」的空間,完全被這些慣性的雜染所覆,怎麼可能照見無明狀態以外的真正實相呢?怎麼可能正確解讀外境呢?

我感覺到自己被自己的妄念騙了,其實它們都是事情發生後,殘留影像慣性地飄出來而已。禪期中,我一直練習著保持默與照、覺照與專注的平衡,在最後幾天,當我再緣同樣的境時,成串的粽子不見了,變成「相」——只是它本來的樣子,不再生起其他的念頭了。原來,念頭真的只是輕飄飄的,來了又去。

看見僧命新活力

◎釋演禪

身為演字輩第三屆的畢業僧,僧團結夏是令人期待的,能有近一個月的精進共修,還有與師兄弟培養道情的機會,真是因緣殊勝。

在禪十四期間,一度因為大雨滂沱,心受到了影響。因為這一年來所領的執事與照顧法鼓山園區相關,所以還順著慣性,擔心園區的安危。覺察到這樣的心念後,也就放下了這念頭,並安住在禪修的方法上。

在繼程法師的帶領下,大眾漸漸攝心。有一次拜佛時,我感受到聖嚴師父的願力依舊持續在禪堂的每一個角落,師兄弟的精進,繼程法師接續著師父,將禪法代代相續地傳承下來。遙想智者大師在慧思禪師座下修行時,慧思告知:「昔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追,今復來矣!」能與僧團大眾共在師父座下學習,想必也如同師父的遺囑所言:「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法緣」,才有今日與僧團共在法鼓山修行的因緣。

在三學院精心規畫下,結夏最後回到天南寺參加僧活營,透過了解果、常、演三代僧眾的成長史,我們這些戒小的僧眾,對僧團源頭與歷史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及認識。接續著「法鼓山的現在與未來」單元,有關少子化議題的討論,恰恰是促使大眾共同思考、探討僧團「承先與啟後」最佳的安排。

幾位師兄弟與我臨危受命,接下了開場的短劇演出,即使準備時間不多,但演出效果卻出乎意料的好。小組討論時,因為大家在不同的執事崗位上,所看到的問題與提出的看法、觀點都不同,例如:有人認為少子化並不表示少僧化,或是少子化對團體影響不大等,但是即使彼此見解不同,所有的想法都很珍貴。大堂分享中,更可以看到各組多元的看法與回應,在在顯示僧團開放且充滿活力。

整個結夏,平時難得會面的師兄弟,分享在不同單位領執的體驗和心得,彼此相互打氣,這種共同向前、往上的「心」力量,相信都是延續聖嚴師父願力的最佳展現。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8)
成佛路上
勤修精進
2017僧團夏安居
用功就在日常中
覺照思惟的慣性
看見僧命新活力
【總本山義工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