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歲禪三禪心不老

睽違十多年,從東初禪寺草創時期護持到現在的信眾們,
把握因緣,再度向果元法師請法。
以一場千歲禪三,展現學佛護法、細水長流的願心與願行。


▲象岡道場的接待中心,保留著當初建立時的樣貌。 (釋常護 攝)

◎鄭淮芝

六月二十一日,果元法師才風塵僕僕地從墨西哥及多倫多弘法返美,就從六月二十二到二十四日,在象岡道場主持一場「千歲禪三」,慈悲圓滿了一群「七老八十」老菩薩的願。

果元法師早年在紐約跟隨聖嚴師父出家,常住於東初禪寺。東初禪寺的範圍不大,因此常來的信眾們,都可以向師父及法師們請益,彼此間自然而然相當熟悉,其中一群信眾,發願要有系統地研讀師父著作,於是成立了「五五讀書會」。一九九七年,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成立,師父、果元法師和義工們胼手胝足,一步步地把象岡道場建設起來。

去年(二○一六)年底,成立已二十年的「五五讀書會」菩薩們,得知睽違了十幾年的果元法師,將從法鼓山總本山調回象岡道場,都很盼望能夠前往拜訪,但想到去一次象岡並不容易,於是發起了這次「千歲禪三」的活動。許多菩薩們當初就是由果元法師指導禪坐共修,也經常參加師父主持的各種禪修活動,因此只要情況允許,必定踴躍參加,共有十五位前來,年齡總和超過一千一百歲!

近年來,我們這群老信眾年歲愈長,去象岡禪修的次數愈減,在打坐時難免有疏忽的地方,因此果元法師從最基本的坐姿開始,把每個禪坐前的準備動作都詳加解說示範,讓禪眾自然地從調身、調息到調心,每炷香都坐得很順利。接著,法師在運動、經行、甚至早晚課的唱誦方法,都一一給予指導,要我們隨時運用「現在觀」來做每件事。

三天兩夜轉眼即過,時間雖短,但內容卻很紮實,溫故知新,大家都學得非常認真,也很快樂!這次禪三是在接待中心旁的小禪堂進行,而且大眾就睡在接待中心的樓上,這是少數保留著原貌的舊寮房。走在舊木地板上,好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了九○年代。

時光荏苒,當年這些跟隨在聖嚴師父身邊學佛的僧俗弟子們,正值精力充沛、勇往直前的壯年時代,如今都已進入了熟年,唯一沒變的是對學佛及行菩薩道的菩提心。師父曾說過,「精進不是拚命,而是永不間斷的細水長流。」願大家永保初心,珍惜當下的因緣,做個快樂的學佛人!

五五讀書會

五根五力齊增長

◎鄭淮芝


▲回在象岡道場接待中心的小禪堂,五五讀書會的成員,與久違的果元法師合影留念。(鄭淮芝 提供)
「五五讀書會」的前身,名為「五五俱樂部」,是由一群長期護持東初禪寺的護法會及義工團菩薩們,在二十年前創立的讀書會。當時東初禪寺果乘法師有鑑於大多數的菩薩,年齡都超過了五十五歲,不僅認真讀書,更樂於分享學佛及生活中的各種心得及經驗,氣氛既熱烈又輕鬆,非常快樂,於是將之定名為「五五俱樂部」!

多年來,每逢星期二的下午,就是聚會讀書的時光。大家會先靜坐十分鐘,接著恭誦「四眾佛子共勉語」,還加誦自訂的五五俱樂部五訓:「相處和樂、互敬、互諒、互勉、互助」及聖嚴師父的「菩薩行」,感恩師父的教導,記得時時發菩提心。

讀書會的成員,幾乎每位都是身兼數職的萬行菩薩,平日熱心護持道場,有各種活動時,更是幹勁十足,全心投入各展所長,往往大活動中的主廚,就是這群「老阿嬤」呢!

幾年前,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給五五俱樂部下了個新的註解——力行「五根、五力、安樂具足的讀書會」,這番話不僅是很大的鼓勵,更給予菩薩們努力的目標。

為什麼要出家?

◎果東法師

「為什麼要出家?」即使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印度社會,當時的人也有相同疑惑,認為出家大概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若非病了、老了,自己無法照顧自己,也沒有親人給予照應,大概不至於出家。只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聯想,在釋迦牟尼佛教團成立初期已不攻自破,佛教史上影響深遠的兩位佛陀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出家歷程,便極具代表性。

根據記載,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尊者,同一天誕生於兩個世交的婆羅門家庭,他們是兒時玩伴、求學同窗,成長至青年時期,他們也像時下的年輕人一般,對大型表演活動深感興趣。有一次,他們參加連演三日的民俗慶典,前兩天還全然融入舞台上的表演,隨著舞台上的表演者經歷強烈的情感悲喜,但是到了第三天,兩人心底生起無以名狀的厭離感,縱使舞台上的聲色表演依舊精彩,觀賞席上的他們已變得沉默無語。活動結束後,兩人互問:「怎麼了,什麼事不開心?」

舍利弗先開口了。他說觀看這些表演,固然使人獲得感官歡樂,內心卻空虛不已。想到數十年或者百年之後,今日所有在場者皆已相繼謝世,人事全非,不免令人唏噓。應當找到一條超越生死的解脫之道,才能不負此生。

目犍連贊同地說:「對!正是這樣,我的想法與你完全相同。」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因觀看一場表演,進而走上不一樣的人生旅程,歷程雖具戲劇性,實則有因可循。兩位尊者的心路歷程,首先是對五欲之樂起了厭離心,而對人生意義生起深刻的探索。這也讓我回想起自己出家所走過的心路歷程。

出家至今二十多年,仍常有人問起:「你為什麼要出家?」此時此刻,我的心得十分明確,可用簡短的兩句話表達:「放下世俗權勢名利,提起弘法利生願力。」

(摘錄自《福慧好當家》)


▲(菊子 繪)

以願心擊響法鼓

◎賴寶卿

與聖嚴師父有約,心心相映,世世常隨,代代傳承。

有機會於四月底,參加第二屆榮董禪悅營,讓我再回到法鼓山,與大眾一起複習師父的悲願與理念。

認識聖嚴師父,是因偶然間閱讀了《學佛知津》,輾轉來到師父座下皈依後,便展開了一世的跟隨。師徒的緣分,相信不是偶然,而是累世的發願、還願,乘願再來。

大約二十多年前,我和同修還年輕,對於榮董的百萬護持,自認遙不可及。我們只是平凡的上班族,當年有房貸要繳、多病的父母要照顧、年幼的孩子要上學,但因為認同師父的理念,我和同修依然決定要護持。有願就有力,記得第一筆捐款是標會來的,我們平日也盡量節省,每月慢慢累積,期許早日完成護法願望。

在那段亟需護持的歲月裡,我也在公司勸募,很多同事每個月一百、二百的持續護持,進而認識師父與法鼓山的理念,也加入護法與學佛的行列。很慶幸自己當年能夠參與法鼓山的建設,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擔任義工,成為小小的螺絲釘,回首過往,滿心法喜。

在山上的二天,我回憶當年那一片山林,建設中的泥濘山路,夏日裡的黃土飛揚……記得二○○五年法鼓山園區落成啟用典禮上,看見師父揭開「大悲心起」的佛幔,我落下感動的淚水,久久無法停歇,深深地感受這一刻的美好。我們一直期待著建設的完成,終於見到了宏偉莊嚴的建築,標誌著師父的悲願,無數信眾全心的付出,未來將是弘揚漢傳佛教的基地,乘載著眾生心靈成長的菩提大樹。

人生在每一階段,都有著不同的考驗與經歷。感恩在年輕時,就能接觸佛法,認識師父,體驗付出的美好。如果有人問我,這一世到現在,什麼是最幸福與感恩的事,我一定會說,皈依三寶,成為師父的弟子,成為推動法鼓山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鼓手。我是歡喜的鼓手,更祈願我的後代,也是快樂的鼓手。


▲榮董禪悅營於法鼓文理學院舉行,學員在晨曦中做八式動禪,以舒活的身心迎接一天的課程。(榮譽董事會 提供)

再見書香蔬食好時光

為方便臺北都會的共修需求,設於法鼓德貴學苑的行願館、解禪蔬食空間,將轉作護法總會中正萬華區的共修弘化據點。這書香、蔬食並存,大眾同享的美好時光,成為令人難忘的珍貴回憶。

◎張麗君

陪伴我們整整八年的法鼓德貴學苑「解禪蔬食」,於六月三十日圓滿落幕。工作人員、義工,經常來光顧的社會大眾,都懷抱著依依不捨的心情,互道再見。

最後一天,還不到營業時間,就有許多人守候在解禪蔬食門口,時間一到,大家魚貫而入,餐廳的位子頃刻之間全部坐滿,後到的人至少要等半小時,才得以進入。一位常來用餐的民眾表示,很喜歡這裡的清淡口味,今後雖然「往事只能回味」,仍希望它有一天再度「重現江湖」。

人基會李伸一祕書長和同仁,當天也特別至解禪蔬食用餐,細細品嘗豐盛的佳餚和美味的飲料,離情依依。非常感恩主廚和義工們多年來的奉獻,你們是人間菩薩,且讓我深深合十,表達無上的敬意和謝意。

成立解禪蔬食的目的,在於推廣素食,接引人來學佛。一位服務長達八年的義工表示,當初只是想拋磚引玉,沒想到順利獲得附近居民和鄰近上班族的認同,還有人幾乎天天來用餐呢!

感恩大眾的護持,期待以後還能在法鼓山的課堂與活動中,繼續與大家以法相會。

千歲禪三
禪心不老
五根五力齊增長
——五五讀書會
【福慧好當家】
為什麼要出家?
以願心擊響法鼓
再見書香蔬食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