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同窗的佛學班結業了!願學佛路上仍舊彼此陪伴,互相鼓勵。(施純泰 攝)

【聖嚴書院佛學班圓滿結業】

道情相伴 生命更精彩

聖嚴書院七月八日於農禪寺舉辦「佛學班北區聯合結業典禮」,
包含安和、中山、農禪、海山、金山、文山等八個班級、七○六人圓滿結業,
溫馨感恩的分享,傳達了學佛的收穫和感動。

◎許翠谷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聖嚴書院佛學班北區聯合結業典禮上,透過影片、班呼、戲劇表演與分享,回顧三年共學的點滴之外,師生、同儕之間因著佛法而相識、相知、成長,也讓人看見生命啟沃生命的喜悅和感動。

今年七○六位結業學員中,超過三分之一獲得全勤及作業精進獎,而每個結業生的背後都有動人的篇章,例如每週從花蓮瑞穗至農禪寺上課的曾鳳美,三年來嘗試過各種交通工具,經常在不同的親友家過夜停留,「細想自己每一趟的學習歷程,都是綿綿密密的一期一會,總是有著太多太多來自四面八方齊聚的善緣。」回想從最初的不確定到圓滿課程,她心中滿是感恩,也特別珍惜上課的因緣。

另一位全勤學員守般若(Israel Paulo Souza)來自巴西,身為天主教徒,卻對東方文化充滿興趣,三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到中山精舍上課,「學佛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會去改變自己。」任教於政治大學的守般若笑說,以前經常動不動就當掉學生,現在則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師生關係改善不少。

這天,除了學員的精彩演出與交流,授課多年的朱秀容老師也來到現場,分享自己中風、復健的經過,朱老師坦承過程中曾對佛法退失信心,後來在家人和學生的支持鼓勵下,重新面對、接受生病的事實,如今復健告一段落,她也發願繼續授課,並擔任長青班關懷員,服務長者。

朱秀容的現身說法,令人動容,也呼應副都監果毅法師開場時所說,心性的成長與生命的轉化,有賴於人與人的密切互動,在數位課程日益蓬勃之際,實體的學習更為重要,尤其學佛最重要的是生活實踐,除了知識的累積增進,還要運用佛法來突破與轉化生命。最後,法師也勉勵大眾持續回來道場共修、當義工,真正做到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結業生分享:程梨俤】

用佛法走過生死關

同學這麼說

程梨俤菩薩是本班的標竿與楷模,年近八十還堅持學佛,作業從不缺交,也從未缺課。二下時她生了一場大病,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十幾天,即使出院,後續有長達半年的化療、電療,仍堅持圓滿課程,並在心裡發願:「我一定要完成佛學班課程。」三上時,撐著無法久坐的身體,堅持從桃園到臺北上課。

這份努力、珍惜學佛因緣的行動力,在在讓我們感動。每每看到滿頭白髮、身形消瘦的梨俤菩薩出現在班上,更策勵大家要努力不懈怠,好好珍惜身體精進學法,梨俤菩薩是本班之寶,更是我們的驕傲。

感恩法師、老師的精心教導,讓我們進入佛學世界,真是受益良多。很多同學都說,學佛後,在做人處事方面都有很大改變,平時人與人相處,不再常起爭執,家人相處也很和祥安樂。

我七十九歲開始上佛學課,自知機會難得,也知道自己眼睛和耳朵不大靈光,必須更用心學習,故發願作業一定要交,以全勤畢業為要。但是人生無常,在二下時,因肝膽出了問題,動了八小時的手術,歷經一場生死關卡,在加護病房時口插管、雙手綁緊床邊,真是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苦不堪言。

當女兒來看我時,我示意女兒讓我走吧,實在生不如死,女兒淚流滿面地說:「媽媽,我們好愛您,中山精舍的法師、師兄、師姊每天都為您誦經祈福,您一定要堅強,不要留下遺憾!」是啊,身體的痛要忍,重要的是佛學課未完成,心中更難過。我開始念起佛號,也感覺菩薩在身邊護持我,讓我度過生死關卡。

後來身體慢慢好起來了,但是年紀大的關係吧,三下時心臟突然衰弱住院,心想終究不能畢業了。雖然很悲傷難過,但仍很誠心地祈求菩薩,庇佑我遠離病痛!感恩菩薩的慈悲,幸運再度降臨,使我順利復原。

很感恩佛菩薩慈很感恩佛菩薩慈悲,以及各位法師、師兄姊和家人的愛心,才能讓我重生,今後一定會堅定意志,好好活下去。

祝各位珍惜身體,注意飲食、運動,保持健康,共同勉勵精進學佛,增加福慧。能參加結業典禮,真的好幸福!

 

【結業生分享:安佩勇】

慚愧懺悔真感恩

同學這麼說

安佩勇菩薩自一年級起,即擔任關懷員,以及服務本班上、下課搖鈴等執事至今。如其所述,他長期在軍中,總是給人一板一眼的嚴肅印象,實際上他與同學們互動時,是個沒有身段、不計執事,全力配合、主動承擔的人。

聽他的分享時,不但有軍人的威儀風範,卻也不失幽默,更得知因為學佛,讓他退休後回到家庭,重新學習與家人和樂相處,過程讓人感動。


▲學員互相擁抱,感恩三年來學佛路上的陪伴。(施純泰 攝)

由於長年的軍旅生活,使得退伍後與家人相處,無論是生活作息或飲食習慣,都格格不入,退伍頭一年,我必須學習著如何與家人過生活。例如我每天六點起床,用餐時間過去是七點早餐、十一點半午餐、五點晚餐,現在則可能是早午餐、午晚餐或消夜;此外,我負責打掃家裡,可是一、兩個小時的努力,敵不過家人五分鐘的「摧殘」,我經常碎碎念,有一陣子孩子都對我視而不見,我在家裡就像活動障礙物,同修抱怨:「你回來之前,我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現在卻變成水深火熱。」

一個習慣養成後,時間愈久,想要改變就愈困難,主要的原因就是執著。學佛後慢慢懂得如何放下自我,漸漸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現在上街太太會主動挽住我的手,女兒會依偎在我肩頭撒嬌,兒子也會主動邀我散步,當我較頻繁地參加佛學課程或當義工時,家人甚至會主動表達關切。

我體會較深的是慚愧、懺悔、感恩。我是一個瞋心和慢心很重的人,所以要生起慚愧懺悔心很困難,以前在我的世界裡沒有「對不起」三個字,尤其是隨著服役年限與官階的增長,掌握的資源愈多,慚愧懺悔感恩的心就愈來愈渺小,只希望別人來感恩自己,而非自己去感恩別人。

學佛後心變柔軟了,漸漸懂得凡事要抱持感恩心:我們所擁有的是由許多因緣促成的,例如能上佛學班,就必須感恩三寶;感恩十方大眾布施如此莊嚴的道場;感恩有同修善知識的扶持,相互勉勵;感恩家人、同事與親友的成就;也感恩自己有善根福德,知道要修習佛法等。時時抱持感恩心,能夠消融自我,無「我」就不會有對立、衝突與煩惱。所以我把慚愧、懺悔、感恩歸納為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與消融自我。只要能時時謹記與練習,相信無明煩惱將愈來愈少,每一個明天都充滿光明與希望。

 

【結業生分享:周明輝】

布施隨緣奉獻

同學這麼說

周明輝菩薩因工作經常需要出差,體系中亦有固定執事,在如此忙碌的狀況下,仍保持三年全勤與作業精進,實屬不易。尤其他是合唱團的副團長,經常邀約同學參與佛曲練唱,藉由音樂接引同學,非常善巧。

三年級時,原關懷員因故無法繼續服務,明輝菩薩不但承擔起關懷員的責任,經常對班務提供建議與討論,並時時實踐布施的精神,樂於分享佛法。

聖嚴書院佛學班以「實用為先、利他為重」,特別注重生活中可以活用、實用而利他的佛法。我發現,布施是實踐佛法很好的入門方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於行住坐臥之間,都能隨緣奉獻、隨力完成。

每天早晨起來,先幫家人準備早餐和整理環境,就是在布施、供養一家人;每天出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可以隨緣布施,例如讓座給有需要的人,遇到視障朋友,可隨緣護送,下車時對司機說感恩;每天努力上班,也是對社會大眾的供養,尤其是以行菩薩道的心來工作,就會愈做愈快樂;工作之餘,可以安排時間,親近法鼓山各地道場,隨緣做義工、護持各類型的活動,落實「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基本責任……

其實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照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天透過不斷的布施練習,就可以廣種福田、廣結善緣,步入善的正循環。這也讓我印證了聖嚴師父所說「說好話、做好事、轉好運」,是真實不虛的。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快樂做,快樂的事情天天做」,學佛可以慢,不可以斷,如能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方法,持續地實踐佛法,一定可以體驗到學佛的幸福滋味。

【聖嚴書院佛學班圓滿結業】
道情相伴 生命更精彩
【結業生分享】程梨俤
用佛法走過生死關
【結業生分享】安佩勇
慚愧懺悔真感恩
【結業生分享】周明輝
布施隨緣奉獻
學習成長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