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程法師(右)、楊蓓老師(左)對談「禪與生命反思」。(李東陽 攝)
繼程法師 楊蓓老師 禪觀生命哲思
法鼓文理學院舉辦「生命教育對話」 從佛法觀照世間萬象

▲安和分院大殿裡,滿場民眾專注聆聽對談,學習從佛法觀照世間萬象。 (李東陽 攝)
【釋演化/臺北報導】「在這個亂世,要怎麼活得開朗、開闊、開明?」「當人力被機器人取代之後,人類會變成什麼情況?」「面對不斷變動的社會,法鼓山該如何變與不變?」六月二十二日晚間,馬來西亞普照寺住持繼程法師與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楊蓓,應文理學院之邀,於臺北安和分院進行「禪與生命反思」對談。楊蓓老師代眾叩問,繼程法師智慧應答,幽默逗趣的互動,睿智深刻的對話,為現場近千位聽眾,帶來一場充滿法喜的心靈饗宴。
「為什麼禪宗會有公案的方法?就是因為生命有疑情。在不斷受外界影響、追逐外境之餘,我們會停下來往內探問生命的本質——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繼程法師點出,禪不是向外追逐,更不是表相禪味所能模仿,而是一種內省的智慧,回歸佛法,發現自性本是清淨,而清淨就是空。
楊蓓談到熱門的機器人話題,以及人類如何面對被機器人取代的危機,法師先是笑答:「假如家務有機器人做,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喝茶,多好。」接著指出:「社會本來就處於不斷平衡的過程,這就是緣起。」例如起重機的發明曾經讓搬運工人失業,卻也讓更多人力投入重工業;一個社會制度產生偏差,便會有另一個制度取而代之,因此,無須過度擔心。
緣起法則是不變的,「因為這個『不變』,所有的變化就有了一個安定的內在力量。」繼程法師進而勉勵,在變化與尋求平衡的過程中,佛法與禪修是安心安世界的重要力量。法鼓山適應社會變化,運用種種方便接引,就是為了將佛法與禪修帶給社會。
繼程法師並引聖嚴師父所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表示:「師父要我們感恩所有的因緣,我們之所以會反省,就是因為看到不平等、不平衡的現象,而這些是要由某些人來承擔、示現。如果我們能夠用這樣的態度來看,並回到自心來用功,身心就會很穩定,因為這眾多因緣,都在成就我們的修行。」
最後,繼程法師分享最新創作的〈七福歌〉,作為送給大眾法的禮物:「一福得人身;二福能學佛;三福出了家,閱讀藏經五千卷:四福行佛道,心中煩惱事,盡向滅處散;五福修定慧;六福淨心靈;七福法不執也,唯覺念念不忘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