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人社學群畢結業生與師長合影,期許邁入人生下個階段,實踐菩薩大願。(許朝益 攝)

文理學院/僧伽大學

畢結業生 菩薩行啟航

人社學群首屆學生圓滿學業 發願利他

【邱惠敏/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首屆學生畢結業了!六月十七日上午,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學士、碩士班及人社學群,共五十一位學生,在第三大樓國際會議廳參加畢結業典禮,創歷屆畢結業人數最多紀錄。下午,僧大於同一地點歡送八位畢結業學僧。

十七日上午,文理學院畢結業典禮,在近四百位師生與親友觀禮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校長惠敏法師、副校長蔡伯郎、佛教學系主任果暉法師,為佛教學系畢結業生依序搭菩薩衣、傳燈發願。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陳伯璋,則為兩位人社學群畢業生撥穗、頒發畢業證書。

惠敏法師以畢業服「海青」寓意祝福:「海青也稱海東青,﹃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希望畢結業生日後能翩翩揮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並由一則剩食新聞說起,「飲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遭受飢餓之苦,我們應從自身的「食育」開始,落實「心靈環保」與「身土不二」的觀念,感恩每一口飯的得來不易,藉由改變飲食進而改變世界。

甫自北美關懷返國的方丈和尚,分別在兩校畢結業典禮中表示,大學院的畢結業生,有別於他校畢業生,有佛法為立基,終生有無窮的寶藏,若能以聖嚴師父的「行事六要領」與「人生十理」,當成為人處世原則,必能廣結善緣,以菩薩行自利利他。

代表畢業生致詞的覺光法師表示,雖無法像他校畢業生,以金錢物質回饋母校的培育之恩,但自許向社會大眾推廣法鼓山理念,以及奉行健康五戒、終身學習五戒,進行社會淨心教育,更符合創辦人聖嚴師父的辦學理念。今年從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畢業的黃亮鈞、林慧碧,皆因認同師父的理念而報考,短短兩年內拿到學位,精神令人感佩。

下午,僧大佛學系六位、禪學系二位學僧畢結業,加入僧團領執,發願為如來家業奉獻。現場共有二百多位師生、親友、義工觀禮,演虔法師的家人更遠從馬來西亞來參加。

在校學僧準備三段精彩表演,其中重現師父早齋開示的一段,猶如送給畢結業生的祝福與勉勵。代表致謝詞的演定法師,以「不管身在哪裡,法鼓山就在哪裡」與大家共勉,別忘了師父說「佛法那麼好」,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


▲方丈和尚與僧大師長為畢業學僧點亮缽燈,期許傳承佛法,荷擔如來家業。(許朝益 攝)

僧大畢業製作精彩呈現

【本刊訊】法鼓山僧伽大學六月四日於海會廳舉辦「一○五學年度畢業製作呈現」發表會,佛學系五位畢業學僧,依據專長及志趣,展現學習成果。

演寶法師發表「法鼓山傳戒會儀軌特色之初探」,演潔法師借助法鼓文理學院的空間研究,邀請香港、臺灣的義工參與,開發出結合即時導覽、禪修與生活的「導覽法鼓山APP」,演欣法師提出「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八正道」,演虔法師呈現「翻譯原則初探──以Setting in Motion the Dharma Wheel(四聖諦講記)為文本」,演懷法師分享「美好的晚年——『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僧大副院長常順法師表示,學僧的畢業製作是慧學課程的展現,引導學僧以「聞慧」按部就班、達到目標;以「思慧」接受指導、引發思考;以「修慧」循環三學、身心修行。校方將把修改後的作品製作成論文集,供以後的學僧參考學習。

法鼓文理學院參與跨國合作計畫

空間與虛擬空間工作坊

踏查北海岸宗教聖跡


▲參加「空間與虛擬空間」工作坊的學者與博士生,在文理學院發表踏查金山、石門一帶的宗教活動成果。(李東陽 攝)

【許翠谷/金山報導】今天到山裡找土地公,明天去看墓碑,最終眾神全在虛擬空間匯聚,這是什麼樣的考察與研究呢?這場「空間與虛擬空間工作坊」(Space and Cyberspace Workshop Program),由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馬德偉(Marcus Bingenheimer)主持,法鼓文理學院協辦,六月五至十六日在文理學院展開,共有近二十位來自美國、比利時、新加坡、大陸、臺灣等地學者及博士生參與。

工作坊由馬德偉、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洪振洲、國立高雄大學西語系副教授奧利華(Oliver Streiter),以及史丹佛大學博士候選人魏希明(Simon Wiles)輪流授課,學員一邊學習地理資訊軟體,如QGIS、PostGIS等,並分組前往金山、石門一帶做田野調查,彙整並分析北海岸的宗教活動。

「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嗎?」「為什麼有些道場,樓上供釋迦牟尼佛,樓下拜媽祖?」「寺廟是聖地,還是主題樂園?」「所謂的聖地,在遊客眼中又是什麼?」十六日的成果發表會上,各組學員透過地圖、照片、影像紀錄,分享二週來的觀察,不僅呈現臺灣宗教的多樣性與涵容性,也讓人感受到跨學科合作與互動帶來的新思惟。

「大家來自不同國家,專業背景也不同,有人學電影、有人研究道教或華人歷史,可以聽見很多不一樣而有趣的觀點。」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博士生呂凱文(Kevin Buckelew)說,他的博論研究宋代禪宗,地理資訊系統看似無關,卻可協助他更了解佛教與道教人物互動的情形與影響,是值得善用的研究工具。

洪振洲館長表示,工作坊緣起於去年文理學院受邀加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發起的跨國研究計畫「造端倡始:多媒質資料與交叉學科視野下的東亞宗教」(From the Ground Up),該計畫主要是透過東亞宗教現場的田野調查,培植青年學者,也受到教育部數位人文計畫贊助,「文理學院所在的北海岸,擁有豐富的宗教人文生態,是學者認識臺灣乃至於東亞佛教的最佳起點。未來校方會配合計畫,協助推展各項相關研究。」

文理學院首屆「創意經濟與社區再造」評比

青年發揮創意 再造社區活力


▲入選「創意經濟與社區再造」的青年團隊,上台發表富有創意和夢想張力的創業提案。(張曜鐘 攝)

【張曜鐘/金山報導】鼓勵青年以永續經濟模式,投入社區生活的提昇和創新,法鼓文理學院首屆「青年創意經濟與社區再造」活動,六月二日由社區再造碩士學程、立凱電能科技邀集各領域專業人士,為活動擔任總決賽評選。最後由「心齡感生活」、「柏青」和兒童福利聯盟等三隊脫穎而出,優勝隊伍不僅有獎金補助,並將安排至海外實地考察。

社區再造碩士學程主任章美英教授表示,「創意經濟與社區再造」活動,結合校內「創新產業與社區再造」、「社區再造實習」兩門課程,由碩士班學生擔任青年團隊的輔導教練,透過創新教學激發團隊的創意。入選決賽的青年團隊,來自臺大、師大、中央、成大、輔大等大專校院,以及兒童福利聯盟,所提出的「Tuesday老齡語言交換陪伴」、「成為社區和街友的橋樑」、「Green Life 綠道」、「新型態親子共學空間」等六項創業提案,富有創意和夢想張力,令在場評審相當欣賞。

入選團隊除了上台發表,還須接受扮演「創投者」的全場來賓隨機提問,台上台下來往陳述,互動熱烈。青年們感恩文理學院碩士生的協助,各項專題均獲得評審的肯定和指導。

擔任評審的臺大社工系教授馮燕表示,評比過程中,看到青年對運用網路實現夢想的共通性,以及現代學生少見的自信,肯定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課程,讓年輕人能夠帶著想法,得到輔導和實現的機會。另一位評審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彥名,則大方傳授工作和演說的經驗,鼓勵年輕人享受學習,了解現實和理論的差距,但為了利益眾生,心中的熱情永遠不要消逝。

義大利學者黃曉星講「瑜伽菩薩戒」

【釋法品/金山報導】義大利佩魯賈大學(University of Perugia)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副教授黃曉星(Ester Bianchi),五月十七日應邀至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以「瑜伽菩薩戒與近現代的中國佛教」為題進行演講。

研究領域為中國佛教的黃曉星表示,戒律在當代有復興的趨勢,不僅是聲聞戒和羯磨法,也包括了菩薩戒。她指出,「梵網經菩薩戒」於中國取得優勢,源於唐代道宣律師的支持,在三壇大戒儀範中使用《梵網經菩薩戒本》。一般學者認為,梵網經菩薩戒在東亞的成功,乃因為較接近傳統中國倫理觀念,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最普遍的菩薩戒本。

二十世紀上半葉,「瑜伽菩薩戒」隨著瑜伽行派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廣泛重視,包括歐陽竟無、呂澂、太虛大師、能海法師等,都支持恢復,其中尤以自述「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的太虛大師最具影響力。太虛大師重視瑜伽菩薩戒,除了彌勒菩薩信仰、人間淨土理念,以及有心復興瑜伽行派,也認為梵網經菩薩戒雖受推崇,但難以受持和落實,特別是有些戒條只為出家人而設,如「受別請戒」、「故別請僧戒」,相較之下,瑜伽菩薩戒較具善巧與彈性,不論出家、在家都適合受持。

黃曉星表示,《梵網菩薩戒本》歷史悠久,難以被取代,然而瑜伽菩薩戒至今仍在佛學院中被教導和研究,足以證明「從理論的觀點來看,瑜伽菩薩戒還保留了太虛、能海等人所給予的新地位。」

【僧大悟語】

有進有出,法水長流


▲(王子麵 繪)

◎釋常啟

僧大一年一度的講經交流,是在聖嚴師父二○○九年圓寂後,由當時的學務長常惺法師發起舉辦的,九年來,啟迪了僧大的講學風氣。講經交流並非一場競爭式的比賽,我們不排名,只作交流,期待同學除了於浩瀚的佛學課堂中閱讀與記錄,還能融會貫通地發表所學,透過應機契理的講述,讓人能懂、能信受好樂,進而付諸實踐,也讓學僧的學習面向更為完整。如同首座和尚惠敏校長的「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與實行,不僅可以增長「聞、思、修」三種智慧,也有助於菩薩道的學習。

在中東地區,發源於黎巴嫩、敘利亞的約旦河,流經以色列與約旦,中間經過一個湖泊,叫做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圍群山環抱,生氣盎然,但是繼續往下流,流到終點的湖泊──死海,卻是一片死寂荒涼,由於鹹度過高,沒有魚可以在裡面生存,人類喝到此海的水,甚至可能會中毒死亡。

同樣一條河,流經的兩個湖泊卻有這麼大的差異,原因在於加利利海有進有出,而死海卻只有進沒有出。所以每年固定的講經交流,期勉學做菩薩的僧大同學們「有進有出,法水長流;只進無出,死水一灘!」唯有將所學、所思運用出去、展現出來,才不會死氣沉沉,而能夠活活潑潑地自利利他。

【法鼓書齋】

當佛陀遇到神鬼

■《人生》雜誌407期7月號


世界上真的有鬼嗎?家裡不安,是祖先在作怪嗎?愛看鬼片,小心引來鬼道眾生……面對各種怪力亂神、似是而非的現象,佛教徒應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假如真的撞鬼了,佛法如何解套?本期專題羅列生活禁忌、鬼月迷思、生死迷惑到修行迷信二十五問,在翻找答案之前,請先試著作答,看自己是「智」信還是執「迷」多一點?並透過常真法師、劉俊北、林淑華現身說法,分享建立正知見、破除迷思的歷程。

「佛門師長小記」林其賢分享學佛過程中,受佛門師長、善知識的感召與啟發,首篇是曾為弘一大師、聖嚴師父等作傳的陳慧劍居士,從點滴的見聞事蹟中,見其為佛教文化耕耘的見地與器度。「電影與人生」介紹猶如「人類愚行百科」的《愚行錄》,照見自以為的善意與自大的惡行,其實都是愚癡的造作,願觀者借愚修智,遠離顛倒夢想。「世界佛教村」跟隨果毅法師參訪美國的日本禪重鎮——鈴木俊隆禪師創辦的舊金山禪中心。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文理學院/僧伽大學
畢結業生 菩薩行啟航
僧大畢業製作精彩呈現
【法鼓文理學院參與跨國合作計畫】
空間與虛擬空間工作坊
踏查北海岸宗教聖跡
【文理學院首屆「創意經濟與社區再造」評比】
青年發揮創意 再造社區活力
義大利學者黃曉星
講「瑜伽菩薩戒」
【僧大悟語】
有進有出,法水長流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07期7月號
當佛陀遇到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