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教授除了發表對於佛教的研究,還分享與聖嚴師父之間的故事。(李東陽 攝)

三友健容來訪 分享佛學研究


▲三友教授(中)在惠敏法師與果暉法師的導覽下,參訪大願.校史館。 (釋演化 攝)

【釋演化/金山報導】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於三月五日,邀請日本立正大學名譽教授三友健容,至法鼓山訪問。除了發表三場演講、安排禪修體驗課程,並由副住持果暉法師陪同參訪法鼓山園區,校長惠敏法師導覽法鼓文理學院。

三友教授是聖嚴師父留日時期的學長兼助教,多次來訪的他,這回是在法鼓文理學院落成後,首次見到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全貌。三友教授表示,聖嚴師父早年曾以模型向他介紹未來的法鼓山藍圖,如今見到大願成就,深受感動,也感受到後繼者對弘揚正法的努力。他不禁想起師父留日時便曾說過:「只要弘揚正信的佛法,自然會得到支持。」

三月六日,三友教授第一場演講以「聖嚴法師與日本佛教」為題,校長惠敏法師、中華佛研所名譽所長李志夫,以及即將拍攝聖嚴師父紀錄片的製作團隊皆到場聆聽,共約八十位師生參與,由果暉法師翻譯。三友教授引《大方等大集經》中的末法思想,作為最澄、日蓮等日本佛教大師的觀點依據,主張末法時代無戒比丘仍能為黑暗時代帶來光明,因此亦應受到尊敬,進而爬梳日本僧侶演變至食肉娶妻的主流現狀,其背後的特殊時空文化因緣。

三友教授並分享聖嚴師父對日本佛教的超然觀點:「沒有戒,就不能生定;沒有定,就不能發慧。然而,智慧有種種不同。末法時代,由於修行與生活方式歧異極大,因此,自視有智慧而輕視他人是要不得的。在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眾生的慈悲。」

曾有立正大學女職員,希望聖嚴師父回臺時可以帶她來玩,當時師父親切回答:「如果這麼做,你會被視為我的女朋友,那可能讓日本佛教更招致『墮落的佛教』的批評。」分享這段軼事之外,三友教授還曾問聖嚴師父:「和女性握手也不行嗎?」師父幽默回答:「如果是溺水的女性,我會伸手。」由此可見師父在戒行上的嚴持。

八日,三友教授發表「天台四教儀的問題點」,從《天台四教儀》的作者論證切入,以《法華經》超越二元思想的智慧,提醒人類史上許多悲劇,都是由於神與魔、善與惡二元對立所導致。十日則發表「原始佛教教團的失策與大乘——以阿毗達磨燈論為線索」,指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各自傳承的經論中,對於異己充滿敵視、貶抑,已經偏離佛陀慈悲的教說,期許佛教內部超越對立,進而將此寬容的精神,擴及各宗教。

廖肇亨解析禪宗詩歌

走進禪師內心世界


▲廖肇亨教授分享禪詩美學背後的修行意涵。(林何臻 攝)

【林何臻/臺北報導】「不懂佛教,不能懂禪詩;不懂禪詩,不能真正進入禪師的內心世界!」歷代禪師的開悟偈到山居詩,既是心境抒發、指月之手,也是接引大眾學佛的方便。今年三月每週六舉辦的聖嚴教育基金會「禪宗詩歌」講座中,研究禪詩多年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廖肇亨教授,帶領五十位學員,從自然世界、歷史興廢、身體感官、物質環境等角度,賞析深具代表性的禪詩作品,並解讀字裡行間的佛教隱喻,幽默活潑的詮解,拉近了古今之間的距離,讓眾人得以一窺禪詩美學背後的修行意涵。

詩與禪宗修行的結合,可說是中國文學最大的特色,唐末五代始有詩僧出現,宋代後,更有「詩禪不二」、「以禪喻詩」等說法。廖肇亨解釋:「雖然僧人是創作禪詩的主流群體,但所謂禪詩,並不是因為作者身分的關係,而是與主題相關。」禪詩中,常見山川、海洋、日月、石頭、植物、飲食、房屋等景物的描述,其中蘊藏了大量的佛教語彙與譬喻。這些譬喻被用來闡釋僧人親身體證的禪修境界,及其內在豐盈自足的樣態,滋味恬淡,卻又餘韻綿長。

以曹洞宗祖師石頭希遷禪師知名的〈草庵歌〉為例,廖肇亨細細分析:「《阿含經》講四大如屋宇,所以禪詩傳統上用屋子(庵)來比喻身體,而屋子裡住的主人翁,代表了內在的佛性。」詩末云「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這皮袋」,則點明禪宗修行不脫色身,不假外求,而是隨時往內觀照,體證到主客合一、能所不二的真理;晚明清初詩僧雪嶠圓信的〈山居〉,則以擬人的方式,將屋外環繞的青山喻作各宗派山頭,宛若看著自己在「庵中喫苦茶」,既有閒適自得的禪悅況味,也流露出對自身修行的堅定信心。

「禪詩核心的精神在於修行,然而優秀的宗教文學作品,是自然而然地鋪陳,就能讓人感受到動人的力量。」廖肇亨說。這些精練優美的詩偈,雖不直接談佛說禪,卻總在隱而不顯之處,為世人點亮學佛道途的明燈。

僧大招生說明會 首度海外連線


▲小組分享與關懷,讓青年學員與僧大法師近距離互動。  (李承崇 攝)

【本刊訊】「出家,是一條終生學習的道路;報考僧大,是人生最好的選擇。」僧大男眾部副院長常順法師於法鼓山僧伽大學「一○六年招生說明會」分享出家的殊勝,在於能夠充分發揮生命力,為眾生服務,為社會奉獻,鼓勵大眾踴躍報考。這場於三月十二日舉辦的招生說明會,除了法鼓山園區教育行政大樓現場之外,首度以網路連線馬來西亞道場,為將近五十位青年說明僧大的辦學精神、應考方式及學僧生活,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亦親自到場關懷。

招生說明會首先以小組分享方式進行,讓青年們放鬆地近距離與僧大法師互動請益。「出家的過程,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如何維持道心?」「為什麼就讀僧大期間需要考核?」大堂問答中,與會青年紛紛提問。男眾部學務長常澹法師表示:「出家首先要適應的是團體生活,以及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藉此練習開放心胸,消融自我。」女眾部副院長果肇法師更勉勵大家:「修行,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在修行的路上,就是不斷回到初發心,尊重自己的選擇。」

今年參與的青年,約有八成參加過生命自覺營。遠從香港而來的王雅怡,特地邀請她的鋼琴老師葉淑眉一同前來,從小對生命充滿困惑的她,在老師接引下學習佛法,從而發現佛法的好,更在參加自覺營後,決定選擇出家的生活。來自高雄的王忠祥,七年前便參加過招生說明會,當時因母親不捨而暫緩出家,這兩年母親深入學佛後,不但轉念祝福,當天更陪同前來,給予支持的力量。

惠敏法師赴日演講締約


▲惠敏法師與藤井德行校長(右)分別代表法鼓文理學院、岐阜聖德學園大學簽署學術交流合約,增進彼此的合作發展。(岐阜聖德學園大學 提供)

【本刊訊】接續二○一六年的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再度應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大學之邀,元月十六日於該校舉辦的「成人禮」儀式中,以「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說法實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之後與該校校長藤井德行共同簽署學術交流合約,增進彼此的合作發展。

演講中,惠敏法師介紹與臺大醫院合作之「佛法在安寧療護、緩和醫療應用之研究」及「安寧療護、緩和醫療佛教法師養成計畫」。法師指出,症狀的解除由醫師負責,臨床法師的責任,是協助病人的心性成長,並以一位肝癌末期四十歲病人,接受惠敏法師臨床開示的錄影短片,呈現如何協助病人與親友「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以及應病人要求,為其授三皈依。

影片中,病人向父母表示不捨及無法盡孝的遺憾,法師則隨機提醒病人,「生死旅途」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若能示範如何安心走完這一段路程,是對父母所盡最大的孝道,也是留給人間最好的禮物。

迎校慶 看見DILA校園之美

延續中華佛學研究所傳承,法鼓文理學院(DILA)即將迎接40週年校慶。今年校慶前夕,校方特別舉辦「心靈拼圖:淨心淨土.發現校園之美」攝影比賽,作為4月8日校慶的暖身活動。

為鼓勵發掘動人的校園景觀,比賽主題分別為「建築之美」、「景觀之美」、「禪境之美」,優勝作品於大願.校史館及學校官網展出。圖為本次攝影比賽「建築之美」優勝作品,由僧團常鐸法師拍攝。

校慶系列活動除了規畫「綜合語言競賽」、「禪韻心悅——國畫師生聯展」,更邀請有四種日本傳統文化執照的鄭姵萱老師,進行「博雅茶會」,另將於4月7日,與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進行球類、廚藝、趣味競賽、五分鐘書評,以及樂團表演。校慶將於4月6日正式開始,歡迎大眾前來共襄盛舉。

(文/編輯室.圖/法鼓文理學院 提供)

【法鼓書齋】

轉大人八覺招
《佛說八大人覺經》

■《人生》雜誌404期4月號


「大人」該是什麼模樣?誰是你心目中的「大人」?

轉大人,除了生理上長大成人,心理的成熟更是關鍵。在佛教,「大人」指的是具足悲智與願力的覺者,他們如何轉大人?佛陀在《八大人覺經》中,提出大人所覺悟的八個項目,太虛大師更以普賢、文殊、彌勒、觀音、地藏五大菩薩的功德,來詮釋本經。除此之外,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分享長大成人過程中,各階段的生命機轉。您還可以從「大人指數」測驗中,找到相應的「覺招」,在生活中好好修練,不僅能因此安身立命,還能自覺覺他,朝大人之路邁進。你準備好接招了嗎?

「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是許多人的生命疑惑,「法的療癒」看佛陀為何答非所問!「清心自在」中,常寬法師抱著佛僧武俠的情懷,一探專向佛教徒傳教的基督教叢林香港道風山,看看葫蘆裡賣什麼藥。你害怕「報應」嗎?「佛法關鍵字」解析「報應」是由業緣而來的業果,佛弟子應學菩薩知「畏因」,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才是正道。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三友健容來訪
分享佛學研究
廖肇亨解析禪宗詩歌
走進禪師內心世界
僧大招生說明會
首度海外連線
惠敏法師赴日演講締約
迎校慶
看見DILA校園之美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04期4月號
轉大人八覺招
《佛說八大人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