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3)

出離與菩提 談持戒波羅蜜

聲聞戒是以出離心為主,斷除欲望而出三界,
菩薩戒則是以出離心為基礎,以菩提心為根本。

◎聖嚴師父

「戒」在佛教來說,基本的有五項,稱為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受持三條、四條也是可以的,願意受多少就算多少,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受戒時有個「戒體」,戒體是特殊的名詞,為什麼菩薩戒可以一受永受,而聲聞戒只能一生受,這是因為戒體觀念的不同。

《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在《瓔珞》、《華嚴》、《文殊》、《梵網》諸經及《智論》、《唯識》、《瑜伽》諸論中,均提到聲聞四品戒及菩薩二品戒。

聲聞戒 防非止惡

聲聞戒屬於色法,小乘有部宗認為,色法即是在受戒時,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以及依四大而生,以身、口為緣,有防非止惡功能的,名為無作色、無表色。色法是物質的,當物質的身體死亡或消失,即使不捨戒,戒自然不存在,戒體也就沒有了。

聲聞戒有在家戒及出家戒,共有四種戒品。在家的五戒與八戒,出家的十戒與具足戒。在家戒又叫世間戒,重於身、口二業的現行,《增壹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之一云,五戒得分分受,

薩婆多部則不許分受五戒,《成實論》及《大智度論》許可隨分多少受,八戒則須全部受。 出家戒又叫出世間戒,身、口、意三業並重,必須要全部受。

有一次,我在東初禪寺看到目前旅居法國的越南籍禪師一行禪師的徒弟們,彼此見了面會互相擁抱,我問他:「出家人可以互相擁抱嗎?」一行禪師回答說:「我們出家人之間,只有同性可以擁抱,異性是不能擁抱的。」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擁抱呢?他說:「這是表示親切、安慰的意思。」而且在歐美的社交禮儀中,也是一件極普通的事,所以當一行禪師要離開時,我也擁抱了他一下,他很開心地笑了起來。

事實上,照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戒來說,不論同性或異性之間,都是不可以擁抱的,可是在西方社會中,大家都習慣以擁抱來表示親切,所以一行禪師還是有道理的。至於我在我們的僧團,因為都是中國人,倒沒有這個必要,否則會讓持戒者批評我們。

菩薩戒 發菩提心

菩薩戒是屬於心法,《大乘唯識論》便指出,受戒時,有發動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有防非止惡的功能,為依於受戒時之表色作用而起之功能,故附於色之名,實為心法。心法直至成佛為止,都是存在的,它可以此生受了下一生再來受,或是這一生受了,覺得心已經不再堅固精進,可以增上受戒,使得心能夠再次熏習。

菩薩戒有十善戒及三聚淨戒的二種戒品。《大智度論》以十善戒為總相戒,其餘一切戒為別相戒。而三聚淨戒又分在家及出家兩種,是隨持聲聞戒而發大菩提心,那就是: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律儀;攝善法戒──大小乘一切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攝眾生戒──以佛法饒益一切有情。三聚淨戒能對治惡業,清淨身心。

聲聞戒是以出離心為主,斷除欲望而出三界,菩薩戒則是以出離心為基礎,以菩提心為根本。在家與出家的出離心是不一樣的,在家的出離心,指的是雖然有眷屬、有財產、有事業,但是在擁有的當下要觀空;觀空就是知道一切均為因緣所生,並非是究竟的、永恆的、不變的,用這些暫時所擁有的資源來利益眾生,不占為己有。因此,在家居士的出離心跟菩提心是相應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發不起來。

菩薩戒是以利益他人來做為利益自己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很自私的,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你能從照顧自己的家屬開始,擴及環境裡所有的人,用一切的資源來利益他們,就一定能受到他們的歡迎、擁護、回饋,如此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而且是一本萬利。 (待續)

(摘自《佛法綱要》,原篇名〈六波羅蜜講記〉)

辭歲禮祖 福慧傳家


每逢歲末時節,寺院裡必定舉辦辭歲禮祖,僧眾共同感恩、緬懷佛陀與歷代祖師將佛法流傳至今,一起聆聽佛法開示,並由方丈和尚引領大眾,一同省思過往,展望未來。

元月十七日,法鼓山僧眾遠從各地分院道場返回,齊聚總本山開山紀念館辭歲禮祖,高齡九十二歲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鑑心長老尼,每年此時特地上山,未曾缺席,總是與僧眾們一起禮佛、聆聽創辦人聖嚴師父影音開示。

「大眾當檢討一年來自己的道心是否成長?是否協助團體更加往前?是否對社會做出貢獻?」聖嚴師父勉勵我們時時自省,期許人人都能懷有一分使命感,這在出家人尤為重要,為大眾奉獻,即是出家人的使命,也是修行菩提心最好的方法。

(文/編輯室‧圖/李東陽)

默照禪七

身心安定 懺悔深刻

◎陳麗馨

很開心這次禪七我進步了一些:妄念昏沉比較心都少一點,數息工夫好一點,能開始練習用默照的方法,不受腿痛和鼻子過敏困擾,身心安定又舒暢。

創辦人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是最重要且最珍貴的。這次播放的是師父在瑞士帶領默照禪七時的說法。師父闡述佛法的重點:緣起、無常、無我、空,並從時間空間談緣起,強調明瞭緣起生滅的重要等,開示直接、精闢、簡要,每一段說法都搭配生活實例或禪宗公案,很生動也很有說服力,讓人感覺受用無窮、法喜充滿。

總護法師的帶領,既嚴謹,又能恰到好處地提醒禪眾如何用心。每天晚上的大堂分享,法師會將師父的開示,做簡要的提示與延伸,輕鬆貼切、真誠深刻,就像圓滿日法師講戒,以河岸為喻,導引水流入於解脫大海,前所未聞,頗有深意。

每次禪七,都會在禪眾身心安定的時候,引導做慚愧懺悔、感恩迴向禮拜。聖嚴師父曾說,大家都是好人中的好人,為了讓自己更好,要慚愧懺悔來淡化自我、消融自我,才能感化自己,感動他人;而總護法師適切的提醒引導,讓大家的心更加柔軟細膩,深刻地懺悔發露。一堂懺悔禮拜下來,身心洗滌淨化,通體舒暢。

此次默照禪七,戶外經行很有彈性,能顧慮不同層次的需求;適度的慢速拜佛,是打坐調身調心的前方便,更能安定身心。禪七中,有幾位年長的老菩薩,都能隨眾作息,精進精神令人敬佩;義工護持照顧,貼心周到,令人感動。感恩成就禪七的一切因緣,若非因緣具足,是無法成就的。我也發願要回來護七,護持佛法,護持這一片人間淨土,讓更多人都能享受禪修的利益。

洛杉磯道場初階禪七

放下期待 收穫滿載

◎王演妙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禪七,因為同修有多次精進禪修的經驗,我請他分享一些禪七要注意的地方,他建議我: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擾眾。第一次打七,很多規矩可能會不習慣或者不適應,就算方法用不上也沒關係,但是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擾眾;第二,午齋和藥石不要吃太飽,以免昏沉;第三,每天中午有時間的話,就去大殿拜佛。

揣著同修交代的這三條要點,滿心歡喜地去道場報到。禪七中午過堂時,飯菜很豐富可口,可是我牢記第二條,吃完第一碗,忍住沒去打第二碗。用齋完隨眾出坡後,大家回去午休,我按照計畫留在大殿拜佛。第一天因為想要拜完一部《心經》,拜得又趕又累,但之後學會禮拜的正確方法,中午拜佛就輕鬆、專注多了。

禪七開始的時候,是滿滿的期待和擔心,到了結束的時候,心裡是滿滿的感恩和喜悅:

第一天抱著很大的期待,希望能透過禪七讓自己有很大的進步,第七天時,這樣的期待已經放下,單純地去體驗每一個當下,無論好壞;第一天打坐時總是很緊張、很用力,打完坐感到精疲力竭,第七天時,已經知道要以放鬆自然的心來用方法,不問得失,就算是昏沉散亂了也不用懊惱,繼續回到方法上;第一天以為修行就是朝開悟的方向努力,第七天時,已經了解修行就是把握每一個當下,做好每一件事;第一天既怕自己擾眾,也怕被別人干擾,第七天時,很喜悅能和大家同坐在道場中修行,希望總與大眾在菩提道上相伴。

七天很快就過去了,心裡很喜歡這樣的時光,解七時想,要是這是禪四十九、禪三百六十五,該有多幸福。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卻一點都不遺憾,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起點,邁出了第一步,只要不放棄,再高的山峰也有到達的一天,而且修行路上並不孤獨,有很多祖師大德留下的身影,身邊又有那麼多的師友,真的很幸福,好感恩。

【福慧傳家‧六度萬行】(3)
出離與菩提
談持戒波羅蜜
辭歲禮祖
福慧傳家
【默照禪七】
身心安定
懺悔深刻
【洛杉磯道場初階禪七】
放下期待
收穫滿載
【總本山義工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