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等教育觀察
嶄新視野 培育國際與跨界人才
在國際化與跨界研究交流頻繁的現在,佛教高等教育的展望為何?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老師,從甫結束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中,帶來最新的觀察。
◎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

▲「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研習營委員會決定,未來每年的寒期班將繼續在法鼓山舉辦。 (李東陽 攝)
二○一六年十二月在法鼓文理學院舉辦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以及在臺中寶雲寺舉辦的「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從佛教教育出發」,對聖嚴師父「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的理念來說,別具意義。
搭起接軌平台 佛學研究走入國際
「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系陳金華教授於二○○八年發起,希望讓歐美研究漢傳佛教或東亞文化的研究生,有實際體驗的機會,也讓東亞的研究生在國際一流教授的課堂裡學習與交流。參與的講師幾乎囊括了英國牛津、劍橋、法國高等研究實踐院、美國哈佛、普林斯頓、耶魯等漢傳佛教與東亞文化 領域重要的學者,而曾參與的學員,目前已有超過五十位在大學擔任教職。其課程規畫特色與時代意義如下:
一、研修班課程內容、講師與學員的研究課題,包括各種佛教文獻與思想、跨文化與跨宗教的東亞佛教歷史、佛教與數位人文等,完整地呈現漢傳佛教的多元人文價值,也讓參與者更認識漢傳佛教在自己研究領域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二、邀請的國際學者與國際著名大學的研究生,是提昇臺灣佛學學術國際化重要的平台,更是促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與國際學術接軌、合作的重要管道。
三、講師與學員有機會體驗法鼓山的禪修與活動,在國際上有助於弘揚法鼓山的理念。
此國際研修班的方向,與聖嚴師父培養漢傳佛教優秀研究人才,以及推廣漢傳佛教的心願,可說是一致的。由於文理學院的環境、教研資源與園區的境教,獲得研習營委員會的一致肯定,決定每年的寒期班將繼續在法鼓山舉辦。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與會的學者對當代佛教高等教育,提出觀察與反思。 (寶雲寺 提供)
培育學術人才 應重視解行並重
聖嚴教育基金會所規畫的「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教育為切入點,一方面重新審視清末民初以來,當代漢傳佛教教育與西方實證科學主義的關係,另一方面檢討目前臺灣佛教「研修學院」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會的學者分別來自北美、法國、大陸、香港及臺灣,也有代表當代大陸、臺灣佛教高等教育重量級的領航者。以下是幾點觀察與反思:
一、目前歐美先進的佛學研究,早已跳脫早期歐州歷史語言學的範疇,進入多元與跨學科的視角,但至今臺灣的佛教學院仍舊以歷史語言學為主,尚未加入人類學、社會學或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視角。
二、佛教學者與宗教師,在現今佛教教育中,需要這二者功能互補,缺一不可。
三、在解行合一的理念下,學術研究應該不忘修證,但須避免造成學術與修行都不夠專業的窘境,若能有清楚的課程配置,規畫學術與宗教實踐不同的專業側重,「佛教研修學院」將會是未來佛教教育的典範。
四、「佛教研修學院」的課程規畫,應該以聖嚴師父提出的三大教育為目標,分別培養學術或傳統佛教經論教理研究的「大學院教育」人才;佛教弘化「大普化教育」人才;生命教育淨化人心等實踐「大關懷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