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等教育觀察

嶄新視野 培育國際與跨界人才

在國際化與跨界研究交流頻繁的現在,佛教高等教育的展望為何?法鼓文理學院鄧偉仁老師,從甫結束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中,帶來最新的觀察。

◎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


▲「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研習營委員會決定,未來每年的寒期班將繼續在法鼓山舉辦。 (李東陽 攝)

二○一六年十二月在法鼓文理學院舉辦的「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以及在臺中寶雲寺舉辦的「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從佛教教育出發」,對聖嚴師父「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的理念來說,別具意義。

搭起接軌平台 佛學研究走入國際

「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研修班」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系陳金華教授於二○○八年發起,希望讓歐美研究漢傳佛教或東亞文化的研究生,有實際體驗的機會,也讓東亞的研究生在國際一流教授的課堂裡學習與交流。參與的講師幾乎囊括了英國牛津、劍橋、法國高等研究實踐院、美國哈佛、普林斯頓、耶魯等漢傳佛教與東亞文化 領域重要的學者,而曾參與的學員,目前已有超過五十位在大學擔任教職。其課程規畫特色與時代意義如下:

一、研修班課程內容、講師與學員的研究課題,包括各種佛教文獻與思想、跨文化與跨宗教的東亞佛教歷史、佛教與數位人文等,完整地呈現漢傳佛教的多元人文價值,也讓參與者更認識漢傳佛教在自己研究領域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二、邀請的國際學者與國際著名大學的研究生,是提昇臺灣佛學學術國際化重要的平台,更是促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與國際學術接軌、合作的重要管道。

三、講師與學員有機會體驗法鼓山的禪修與活動,在國際上有助於弘揚法鼓山的理念。 此國際研修班的方向,與聖嚴師父培養漢傳佛教優秀研究人才,以及推廣漢傳佛教的心願,可說是一致的。由於文理學院的環境、教研資源與園區的境教,獲得研習營委員會的一致肯定,決定每年的寒期班將繼續在法鼓山舉辦。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與會的學者對當代佛教高等教育,提出觀察與反思。 (寶雲寺 提供)

培育學術人才 應重視解行並重

聖嚴教育基金會所規畫的「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教育為切入點,一方面重新審視清末民初以來,當代漢傳佛教教育與西方實證科學主義的關係,另一方面檢討目前臺灣佛教「研修學院」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會的學者分別來自北美、法國、大陸、香港及臺灣,也有代表當代大陸、臺灣佛教高等教育重量級的領航者。以下是幾點觀察與反思:

一、目前歐美先進的佛學研究,早已跳脫早期歐州歷史語言學的範疇,進入多元與跨學科的視角,但至今臺灣的佛教學院仍舊以歷史語言學為主,尚未加入人類學、社會學或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視角。

二、佛教學者與宗教師,在現今佛教教育中,需要這二者功能互補,缺一不可。

三、在解行合一的理念下,學術研究應該不忘修證,但須避免造成學術與修行都不夠專業的窘境,若能有清楚的課程配置,規畫學術與宗教實踐不同的專業側重,「佛教研修學院」將會是未來佛教教育的典範。

四、「佛教研修學院」的課程規畫,應該以聖嚴師父提出的三大教育為目標,分別培養學術或傳統佛教經論教理研究的「大學院教育」人才;佛教弘化「大普化教育」人才;生命教育淨化人心等實踐「大關懷教育」人才。

【法鼓文理學院禪講】

繼程法師 分享禪觀生死


▲四百多位聽眾齊聚法鼓德貴學苑,聆聽繼程法師分享佛教的生死觀,學習禪觀生死。 (施純泰 攝)

【林何臻/臺北報導】一月十二日晚間,來臺指導禪修的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應法鼓文理學院之邀,於德貴學苑演講「禪觀生死」。法師從自己與親友別離的經驗談起,由淺入深地與現場四百多位聽眾分享解脫生死的佛法知見與修行方法,令大眾法喜充滿。

「因緣生滅是本然性、不變性的法則,是不可能破的,要破的是我見。」繼程法師直截了當點出,佛教的生死觀即是三世輪迴,所謂解脫生死,並非沒有生死,而是指心不被生死束縛、迷惑。禪修時對於三世因果法則的運作,看得特別透徹:任何障礙的現前,都與自我執著所造下的業有關,從而看到輪迴背後的動力——無明。因此要破除無明,必須先信因果,當果報現前時,才能做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就是「明」的作用。

法師以腿痛為例,當了解腿痛是因過去沒有把身體調好,而願意面對、接受腿痛,當下用方法來處理;既覺知到痛,同時不被其干擾,正是默照。在默照統一境時,於生滅無常之中,看到緣生緣滅的事相,印證因緣生滅的理性,即是不生不滅的本質;當事理貫通,了知生死只是一個過程,並安住於每個生滅的當下,便是無住生心。如此一來,在現世生命結束之際,自然也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甚至做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無常並不苦,聖嚴師父晚年生病,卻還是那麼自在,把這個過程形容為美好,還能借用因緣生滅的虛幻相,做更多弘法利生的工作,這即是智慧。」

然而,大多數人尚未體證真理,心的迷惑依然存在,面對生死仍感到不安。繼程法師勉勵眾人:「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有佛法的地方。」佛法教人培福、守戒或念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死流轉中,不至於墮入三塗。但更重要的是要禪修,因為禪修可以對治貪瞋癡等習氣,幫助我們從根本斷除無明煩惱,用更坦然的心來面對生死大事。

參加完禪七後接著聆聽演講的邱璟惠,格外有感觸:「法師講到所謂『業障深重』,『障』其實是自心造成的,有時善業也可能成為修行的障礙,這提醒我們,除了要在生活中練習禪法,也需要建立正知見,才能有所進步。 」

從西藏到西方

圖丹卻准講建立比丘尼僧團

◎【林何臻/金山報導】女性宗教師在現代佛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邀請美國華盛頓州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院長圖丹卻准(Ven. Thubten Chodron),於去年(二○一六)十一月二十五日,與二十多位學生、僧眾分享建立西方比丘尼僧團的歷程。身為四十年前,第一批前往西藏求法的西方女性,法師回顧從出家到建僧的艱辛歷程,平靜不失幽默的口吻,讓人對其求戒、弘法的願心動容。

由於南傳、藏傳比丘尼戒失傳,圖丹卻准法師成為沙彌尼數年後,排除萬難,終於在一九八六年到臺灣元亨寺受比丘尼戒,之後,輾轉在尼泊爾、印度、西雅圖、新加坡等地弘法,同時致力於翻譯受戒儀軌、經典等相關書籍,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戒律的意涵。

「受比丘尼戒,對修行有何改變?」一位學生問道。「受戒成為僧團的一分子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修行不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關乎如何讓三寶延續。」法師說明,還是沙彌尼時,只須專注個人的修行,但是成為比丘尼後,更體會到傳承的使命。

有感於僧團共住的重要,法師發願建立比丘尼僧團,二○○三年在華盛頓州籌建了舍衛精舍,過去教導過的學生,也陸續跟隨出家,目前已有十二位常住眾,成為少數能夠讓藏傳比丘尼共住、接受培訓的西方道場。

美國佛教現今多由居士弘法,甚至有人宣稱僧團過時了,對此,圖丹卻准法師指出,僧眾在道場共住,寺院成為社會的良知,能為世界帶來反思,也為社會帶來安定的力量,讓在生命中受挫的人們,得到佛法的指引,找到人生希望。

【法鼓書齋】

與佛菩薩團圓

■《人生》雜誌401期2月號


三寶佛是哪三佛?西方三聖是哪三聖?本期專題由佛教藝術學者陳清香,帶領讀者探索佛教造像源流。一佛二菩薩、雙佛、三佛、五佛、七佛……佛菩薩點點名,這些佛菩薩組合的緣起為何?象徵了什麼修行意涵?佛畫家劉建志分享自己在一筆一墨的畫佛中修練,所繪的《地藏本願圖》感動了許多人。石雕家魏永賢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佛,他在石頭堆裡遇見佛,發願刻出心中的無相佛。讓我們觀佛觀到心坎兒裡,從而學習佛菩薩發願行願,實踐菩薩道精神。

「當代關懷」記錄2016年5月聖嚴師父數位典藏專案小組日本踏查行,重新遇見當年的留學生聖嚴師父。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柯文哲、陳宏宇、齊柏林對談守護地球造淨土,「人生座談會」與大家共同建設人間淨土。「楞嚴導讀」解析「想陰十魔」,打造修行「照妖鏡」,認清魔境亂象,安全修習正法。(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教育文化簡訊

聖嚴師父外文電子書 Amazon上架

聖嚴師父禪修著作英譯版《禪與悟》Chan and Enlightenment、《禪的世界》The World of Chan、《動靜皆自在》Liberated in Stillness and Motion電子書,以及《聖嚴法師學思歷程》A Journey of Learning and Insight英、德、法文版(如右圖)電子書,已在全球最大的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上架。透過電子書的傳播,將使聖嚴師父的禪修方法與觀念,超越時空限制,接引歐美語系人士認識漢傳佛教。 (編輯室)

《大智慧過生活》校園版贈書 歡迎申請

廣受國中師生歡迎的《大智慧過生活》校園版,新收錄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楊照、劉克襄等人的文章,自新版本贈閱以來,收到許多回響,例如蘆洲國中老師林穎淇分享,「用你的心觸動工作的心」單元,可以引導學生對班級工作和家事的負責態度,進而產生感恩心。《大智慧過生活》一套三冊,融合「心靈環保」、「心六倫」等理念,緊扣國中三年的成長發展與關心的議題,陪伴青少年找到心的方向,活出健康、光明、快樂的人生。 (編輯室)

◎歡迎各校申請免費贈書,洽詢電話: (02)2893-4646分機6533

【佛教高等教育觀察】
嶄新視野
培育國際與跨界人才
【法鼓文理學院禪講】
繼程法師
分享禪觀生死
從西藏到西方
圖丹卻准講建立比丘尼僧團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02期2月號
與佛菩薩團圓
【教育文化簡訊】
聖嚴師父外文電子書 Amazon上架
《大智慧過生活》校園版贈書 歡迎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