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漢平 繪)

願心道心 成事在合眾心

護法總會的關懷行程,九月二十四日來到屏東辦事處,
從常應法師的關懷中,與您分享悅眾的感動與體會。

◎嚴惠菁

平日因為工作的關係,總是無法回道場共修,得知護法總會信眾服務處監院常應法師於九月二十四日要來屏東辦事處關懷,我便盡可能地排開其他的行程,當天在高雄辦完事情之後,立刻回到屏東,總算趕上了這場法師的開示與關懷活動。

許多在屏東辦事處長年推動理念、舉辦活動的悅眾,大家反應一致的困境,是缺乏法師的帶領,以及佛學班開課不易等。常應法師以自身出家的因緣為例,分享眾生遇到佛法之不易,也以在僧團中領執的體悟,勉勵悅眾「道心第一」,所有的事務與人我,若不以修行為前提,就會與佛法漸行漸遠。

法師還分享自己在僧團擔任維那時,為了將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與其他部門之間常常各執己見,後來,當時的男眾部副都監常寬法師主動與他溝通,釐清他的需求並全力配合,讓他起了慚愧心,反而退一步配合其他部門,互相圓滿工作。常應法師表示,慈悲心與柔軟的身段用在人我之間,能夠消弭自己與他人的執著。

我恍然大悟,原來道場的人和與願心,才是能夠接引大眾前來學佛的重要元素,因此一改之前以為是大眾難接引,導致人數不足,所以開不了課、活動辦不起來的誤解。在辦活動接引人的過程,最終是要不斷地回頭檢視,是否總是把自己放得太大、看得太重要、太自以為是而堅持己見?卻忘了應該帶著修行的心態,看見他人的需求。若能為了他人而提起願力,發下大願心,悅眾之間就能凝聚共識、眾心一致地成就因緣、達成目標!

會後常應法師與大家共進午齋,以餐敘方式回應個別的提問,法師貼近生活的分享,讓一旁聆聽的我明白,原來我們總是帶著慣有的習性,忽略了自心的調整,忘記來到這裡不是為名,更不是為利,而是為了修行,所有的煩惱與難題都能敦促我們時時提起正念。這場法語的洗滌,真令因塵事紛擾多時的身心頓時安定,也清楚地明白,無論在職場、道場服務,佛法都是最好的提醒。

【方丈和尚會客室】

放下過去,為自己加油

◎果東法師(方丈和尚)

「我常反省,那時為什麼要說謊?」九歲那年的家族聚會,大小孩玩在一起,「他」卻突然說堂姊打他。莫名其妙被牽扯其中的堂姊,既不拆穿,也不與他計較,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是過不去的,是他一生的懊悔。數十年後,他已年近七十,終於提起勇氣向堂姊認錯,讓過去真正地成為「過去」。

有時我們會為了曾經犯下的錯,或者應當去做,卻因懈怠、縱容等因素造成的遺憾,心裡反覆追悔。追悔固然也是反省,但本質上屬於煩惱、罣礙,那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未能真正地化解,因此無論如何追悔,都是無濟於事。

佛法則鼓勵我們從慚愧、懺悔來改進。慚愧、懺悔之意,等同反省、檢討,前提是對自己的身心行為有所正視,尤其是慎重看待自己所犯的錯。比如有些錯誤行為,並非故意為之,其結果讓他人受到有形或無形的損失,必須懺悔。有些錯,仍只是心念,尚未發動為言語、行為,即便如此,還是要反省、檢討。

進一步來講,發現自己有過失,或是可以做得更好而未盡全力,名為「慚」;覺察自己的行為對不起他人,或是可以幫助他人而有所保留,則是「愧」。所以我常分享,慚愧就像一面鏡子,懺悔則如淨水;前者能幫助我們覺察染汙,後者使我們清淨得安樂。

一般講修養,多是指修身養性的人品涵養,然而只要還是凡夫,難免會有習性尚待調整、改善。因此人生各種順逆境界,都是觀照自己起心動念的大好契機。如果抱持這樣的心態,曾有的無明煩惱也是一種體驗,使我們更能以同理心,來體諒、包容別人也有無明煩惱習性,更能展現慈悲,隨時隨地為大眾祝福。

老董小董學禪修

波士頓普賢講堂於九月二十五日、十月五日,舉辦初級禪訓密集班, 由果啟法師指導。許多親子學員相偕一起來學禪, 在這對父女幽默的對話中,看到家人之間除了親情加溫,也增長了道情。

◎董其茂、董燕

老董的心聲
▲學員們在廣闊的大草坪上練習經行,體驗專注放鬆的動中禪。(普賢講堂 提供)

原以為禪修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在參加之前,打算隨時離開。想不到法師的講解和指導,不但不枯燥,而且很有趣、很吸引人,使我不但留下來完成兩天的課程,之後還想繼續堅持下去。

我年近七十,頸椎又做過大手術,走路都走不穩,對於自己能夠完成禪修課程,壓根兒想都不敢想。而今,我體會到禪修不但修心,還能健身,現在我感覺身體比較靈活,走路也比原來穩健些了。

在普賢講堂,人人主動為大家服務,向善從善,互相感染之下,使我也打從心底,願意為大家做點兒事。

小董的感恩

這次爸爸能完成普賢講堂兩日的初級禪訓密集班,我太高興了。 之前只想帶他來種一點善根,根本不抱希望他能學習二個整天,因為他一向不親近佛法,對禪修也沒有任何興趣。

第一天來講堂的路上,爸爸還說,體驗一次就夠了,下星期不會再來了。但是經過第一天的禪修活動之後,他就被深深地吸引,非常願意繼續學下去。

我覺得他能完成禪訓班,簡直是個奇蹟。非常感恩果啟法師的循循善誘,感恩同參道友們的鼓勵,開啟我們親近三寶的因緣和學佛的路!

朝禮自心的寶山

◎柳政輝


▲在法鼓山園區的禪悅境教之中,三步一拜向大地感恩、虔誠禮敬,更顯殊勝。(臺南分院 提供)

九月十日一早,我隨著臺南與嘉義地區的信眾,一起出發前往法鼓山園區,展開為期兩天的朝山之旅。第二天清晨五點,大眾於祈願觀音殿發願後,就從三門出發,沿著曹源溪朝禮而上。

距離上一次在法鼓山朝山,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時法鼓山仍於建設初期,我們是沿著當時臨時寮旁的小徑朝山,如今的法鼓山已建設完成,並且順利運作著,想到這二十年來篳路藍縷的過程,端賴創辦人聖嚴師父的悲願,與眾善雲集的前輩們發心,才有今日的一方淨土。

以一片赤誠之心,三步一拜地朝山,沿途潺潺水聲配合著觀音菩薩聖號,令人身心舒暢,但我仍不忘運用師父所教的直觀方法:不給名字、不給形容、不給比較,身心逐漸感受境教的清淨。約莫經過二分之一的路程後,地上開始出現前面行者手肘與額頭所留下汗水痕跡,愈往山上,印痕愈加深刻。

我抬頭一看,蜿蜒的山路似乎沒有盡頭,看著義工與大眾同心協力,為實現人間淨土的精進,以身上的汗水和額頭的印記,刻畫著師父走過的足跡,這一刻是令人動容的,我的淚珠也跟著滾了下來。我發願讓朝山的每一步,向所有的人感恩祝福,並且對自己因無知傲慢,或短淺眼光而得罪的人懺悔,並感謝成就這一切的因緣。

朝山的終點,是回到祈願觀音殿迴向,「入流亡所」的匾額顯得非常耀眼,提醒我時時要回如來家,若生活中常感覺痛苦,可以想一想菩薩的心量,若有菩薩的慈悲智慧,甚至連地獄都肯去的願力,那還有什麼道業不能成就?什麼業報不能清淨的呢?

懷著感恩心、恭敬心、懺悔心來朝山,其功德如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當下帶給內心的寧靜與喜樂。但願朝山後持續不忘初衷,以同理心更謙卑地面對諸境,讓菩提心充滿正能量。

放下即是擁有

◎陳弘仁

未上福田班前,心中有很多疑問:什麼是佛?怎麼修行?為什麼要當義工?要怎麼幫助人?人生為什麼這麼苦?上福田班後我找到了答案,將方法活用在生活上後,收穫非常多。其中有一個體驗和大家分享:

去年底,手中持有一些股票,每天都盯著盤勢,閱讀報章雜誌、理財月刊,收集財經消息。期間有賺有賠,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上班有時無法專心工作,焦躁不安,很是辛苦。

有一天,家人急需一筆錢,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將手中股票賣出求現,認賠出場。當時非常忿忿不平,心頭上的無名火一直無法消融。直到晚上,我去便利商店購買日用品時,一個念頭突然閃過:「明天起不用再看股票盤勢,漲跌都與我無關了!」當下我全身都放鬆了,這一「放鬆」,讓我的心頭豁然開朗。

這個經驗讓我體認到:放手即滿手,沒有過不了的事情,只有過不了的心情。凡事正面解讀,逆向思考,進退有度,少欲知足,一旦觀念改變了,心中無盡藏自然開啟。其間的道理,就好比水的清澈,並非因為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

在法鼓山,不管參加任何活動,無論是與法師、菩薩之間的相處,甚至是一個故事、一句話的分享,都帶給我很大的啟發,一點一滴,慢慢地消除了心中疑問及不快樂,還能將滿滿的寶藏帶回家,和家人分享,同修也覺得我和以前不一樣了,竟懂得將調適心性的方法,分享給其他人呢!

願心道心
成事在合眾心
【方丈和尚會客室】
放下過去,為自己加油
老董的心聲
朝禮自心的寶山
放下即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