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著清晨清新的空氣,用心法做八式動禪,身心更加清楚、放鬆。
放慢放輕放鬆 體驗當下之美

原來「建設人間淨土」不只是我們眼前生活的這一方, 更是跨越了種族、文化,遍及所有一切眾生。

◎文/林演荐.圖/青年院 提供

雙十節的連續假期,法鼓山青年院送給社會青年一份珍貴的禮物──四天三夜的社青禪修營。來自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一○五位學員齊聚天南寺,不少人雖從初級禪訓班結業,但並未養成定時打坐與運動的習慣。總護常義法師非常了解我們的身心狀況,一再提醒「放慢、放輕、放鬆」,從基礎調身開始,帶領大家做伸展和瑜伽運動,再體驗禪坐、經行與鈔經,幫助我們從緊繃、疲累和散亂中,逐漸轉為柔軟、放鬆且專注。

然而自己因感冒,前二天幾乎是在昏沉中度過每一炷香,遑論用上觀息、數息等方法,感到十分挫折。聽常義法師說到「調身、調息才能調心」,才恍然大悟,原來練習全身放鬆,就是在用方法,放鬆後呼吸自然會出現,根本無須刻意找尋。一句「活在當下」更點出癥結所在:昏睡是由於生病,生病則是因為沒有善待身心,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當敞開心胸跟隨法師引導做全身掃描,清楚知道各部位的細微變化,已是體驗活在當下,學習做心的主人了。

「每次的禪修課程都會播放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對我來說,師父談到的「四念住」中,「觀心無常」甚是受用。念念生滅,如同入耳的缽聲,從最初的重音在迴盪中慢慢轉弱,終至無聲,不必執著。在壓腿拉筋時感受到的痠麻、刺痛,也因稍微懂得「無常」,明白這些都只是暫時的覺受,不再強烈抗拒後,以為到達極限的身體,突然能夠再彎下幾分,這才發現,人的潛能遠遠超過想像!


第三天的下午,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許仁壽,以企業管理學家克里斯汀森(Clayton M. Christensen)為哈佛MBA畢業生提出的三個問題為主軸,分享如何從佛法的角度,學習樂在工作、擁有幸福家庭生活與正直的人生觀,並為在職場上遭逢困境的青年禪眾一一解惑。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先感化自己,培養出轉念的智慧與利他的願心後,當境界現前,便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反求諸己,在自我提昇中掌握突破困境的力量,開展出更加寬廣的路。此外,為了督促自己養成禪坐習慣,他秉持「一日不打坐,一日不食」的決心,也令人讚歎。

感恩這次禪修營的機會,再次提醒自己務必打好禪修的「地基」,看到義工們貼心的照料與無私的付出,感恩與慚愧懺悔之心油然而生。為自己立下目標,盡可能把在寺院體驗到的清淨與規律帶到生活中,培養對禪坐的興趣,行住坐臥時,也要精勤練習觀照身心。畢竟唯有先提昇自己的品質,拭亮蒙塵昏昧的心,才有能力去照亮他人和世界。

【年譜讀書會】

真慈悲必有大智慧

◎王崇忠

因有法鼓山文化中心果賢法師推薦,我也從認識師父的因緣時節為起點,展讀《聖嚴法師年譜》。時間回到一九八九年,我因參加印度朝聖之旅,意外成為「隨行攝影」。其實一切只因我帶了錄影機,在「沒牛駛馬」的情況下,只好勉為其難。此後,我曾數次領執朝聖的「攝影小組」,直到專業影視人員阿斗菩薩發心承擔,總算告一段落。

到印度朝聖,沿途所見許多乞丐,使我印象深刻。師父開示說:「你們不要覺得這些乞丐很討厭,他們本來是安於貧困的,由於我們外來的汙染,才挑起他們的貪心。」一時大眾驀然有省。此外,有位菩薩不知何故,多次說著:「師父有神通!」結果在行程圓滿的晚會上,師父回應了:「你們之中有人說『師父有神通』,現在我正式告訴大家,我沒有神通,只是比你們有智慧!」這句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真正的慈悲,一定要有智慧。

今年中秋,我到了雲南大理的亞星飯店,履行多年前的承諾。飯店負責人薛一萍菩薩因一九九三年承接法鼓山朝聖團,見當地寺廟破舊不堪,朝聖的人難覓棲身之所,故發願籌建飯店。當時我說,等飯店落成,我一定到。沒想到歲月匆匆,已過了二十多年。

一萍菩薩分享她到印度朝聖的經驗:有個五歲大的小孩,一手抱著一個瘦小如貓的嬰兒,一手向她乞食。她給出食物才一轉身,那小孩已被一群大孩子包圍,又搶又打,若不處理,恐怕活命不了。於是她抓起一把零錢往外灑,借此轉移焦點,才即時將小孩拉走。一念善舉,差點害死二條命!這件事雖然已過十餘年,她仍時刻檢討。所以我們有個結論,那就是師父所說:「真慈悲一定有大智慧。」

【大寮好修行】

每口蔬食都有愛

◎頤蘭達


▲(王子麵 繪)
臨時獲知德貴學苑的「解禪蔬食」人力告急,連我這個大寮新生也需上場幫忙,這才體驗到,二個小時之內準備約三百人份的餐點,原來真是不簡單哪!

五、六坪左右的廚房,擠上十多位工作人員,兼顧洗菜、撿菜、切菜、煮、蒸、炒、烤、配、上菜,後場同步洗碗,翻桌,所有的工作,就在連錯身都不易的小房間裡練就完成!大家有序而專注地忙碌著,竟也不顯擁擠,加上外場服務人員,裡裡外外共約三十來位義工,共同發心服務附近來往的人們。

其實,大概在做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頭暈腳軟,畢竟不習慣如此「長時間」的高量體力負荷。選擇無論如何繼續努力下去的原因,主要是一份油然而生的責任感。總覺得穿上這件綠圍裙,某種「神聖感」也同時上了身,任務沒完成,怎能隨意撤退?

另外一個原因,是深深受到主廚的感動。面對裡外和合的偌大團隊,如何在高強度、短時間的忙碌中,保持效率不紊亂,依序呈現可口又美觀的菜肴?每個工作人員如何能在小立方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功能,快速準確,而且還樂在其中?

主廚老師的領導和實作功力,著實令人驚奇!她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家庭主婦,發心護持法鼓山已二十多年了。在廚房大量出餐的高度壓力下,不但頭腦清楚,指令明確細膩,分毫不差,身手矯健,又能安定大家的心,例如在外場急著沒菜出時,還能抽空說說笑話,緩解緊張,完全不輸最優秀的企業CEO!廚房裡每個人「肩連肩、肘貼肘」地忙翻天,卻也樂翻天,幾個小時下來竟沒有一個人喊累。這份感動,也是我決定堅持下去的一股重要力量!

這次的體驗,也讓我再一次深刻感知「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從農作物到料理,每一頓放在你我面前的餐點,背後都有無數的心血汗水,有多少人的發心才能成就一頓飽食?下肚最大的營養,是無私的愛,每一口,當知得來不易。

【僧大悟語】

蘇打餅乾怎麼吃?

◎釋常慶

我常習慣將蘇打餅乾折成小片,泡在咖啡或美祿(MILO)中拌著吃。常有臺灣的師兄在茶水間看到我這種吃法,便問:「你是這樣吃的哦?」我笑一笑。另一位師兄看到,回說:「馬來西亞人都是這麼吃的。」

「還記得初高中時,如果母親來不及幫我們姊妹三人準備早餐,便會煮印度紅茶、咖啡或是美祿,叫我們配著蘇打餅乾吃。我們常將蘇打餅乾折成小片,泡在飲料中拌著吃。這個從小在俗家養成的吃法,很自然地帶到出家的生活中,也才發現,臺灣人吃蘇打餅乾時,是一片片吃,或是塗上糖漿、果醬來吃。

從「吃」可以看到異國文化的差異,師兄弟們看到我的吃法,有人會疑惑地問,並以眼神表示「不了解」,或者有人點一下頭,表示「我明白了」、「我知道這是你的吃法」、「我知道這是你的習慣」,我都會笑笑帶過。久了,看慣了,便不以為奇了。

在不同國家、不同教育文化、不同家庭背景出生的異國師兄弟,要共住在同一個空間,面對各個不同的生活形態,惟有在以「和」為貴的前提下,用欣賞的心、包容的態度,接納彼此,才能成就一個和合的僧團。

【福田班有你真好】

學習提起與放下

◎陳鳳涵

從第二屆開始擔任福田班主持人或班長以來,今年是第五年,雖然是從第三年才比較熟悉,然而每一年我都練習重新歸零,因為關懷員不同、學員不同、內外護義工不同,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因緣變化。

但今年我在每堂課中,耳朵總是聽到法師提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明師難遇今已遇。」想到師父那份堅持弘揚佛法的心念,最是讓我感佩不已。

這讓我想到一則故事:在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婆羅門前往獻供,兩手拿著花瓶要獻給佛陀。佛陀看到婆羅門的到來,跟他說:「放下。」婆羅門放下右手的花瓶,但佛陀仍是說「放下」,婆羅門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還是說「放下」。滿腹疑惑的婆羅門,看著佛陀說:「我已經放下手中的東西,如今還有什麼可以放下?」佛陀回答婆羅門:「我要你放下的是你心中的塵勞。」

婆羅門的故事寓意很深,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我們有不同的欲望,從最簡單的物質欲望、自我色身的斷捨離開始,到聲譽、頭銜、權力的斷捨離,再到對法、念頭、執著的斷捨離,甚至面對親人或自己生死的斷捨離,都需要重複地練習「放下」,但是在放下與堅持之間,則要用佛法的智慧來明辨。

希望未來自己能夠學習以智慧來處理每個不同階段的「放下」,也祝福所有同學在未來的十次課程中,都可以學到佛法的智慧,讓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放慢放輕放鬆
體驗當下之美
【年譜讀書會】
真慈悲必有大智慧
【大寮好修行】平
每口蔬食都有愛
【僧大悟語】
蘇打餅乾怎麼吃?
【福田班有你真好】
學習提起與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