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談人楊蓓(左起)、李應平、方丈和尚、吳念真,在主持人葉樹姍(右一)提問下,一同分享人生中所見的寶藏。 )

【臺東信行寺心靈環保座談會】

智慧的眼光 看見人間寶藏

九月十一日,信行寺於臺東縣藝文中心
舉辦心靈環保座談會,暢談以智慧所見的人間寶藏,
本期摘錄當天對談的精彩內容,與您一起分享。

◎文/編輯室.圖/吳嘉峯 攝

【與談人】

.果東法師(法鼓山方丈和尚).吳念真(知名導演)

.李應平(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楊蓓(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主持人】

.葉樹姍(資深媒體人)


【果東法師】和樂互敬 寶藏自現

恩師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提出「人間淨土」的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心淨則國土淨」的觀念上,只要將人人心中本具的慈悲與智慧開發出來,就能看見人間的寶藏。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智慧寶藏顯現,例如出家前我在禪七中,聽到聖嚴師父開示:「菩提心就是利益眾生。」讓我起了想要跟隨的心,而決定出家;在當侍者期間,看著師父吊完點滴,便趕赴下一個弘法行程,「盡形壽,獻生命」的身教,影響了我一生。

曾經有人說我有無限智慧,我回應:「我當然有無限智慧,只是還沒開發出來。」遇到順、逆境時,我也常常說得頭頭是道,但境界來時,也不一定都做得到,只是最短時間回到安心之道。

最後我以〈心靈環保六要領〉與大眾分享安心之道:「順境逆境心平靜,禪修念佛心安定;慚愧懺悔心清淨,法喜禪悅心明鏡;感恩報恩獻生命,慈悲智慧樂和敬。」

【吳念真】無私互助的自性寶藏

兒時所住的九份礦區山坳,雖然已是廢墟,但在那融合各種風俗習慣、人和人之間像家人般相處的故鄉,有著無私互助的情感,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在人生的過程裡,就是不斷地在學習:兒時為大人讀報紙、寫信的經驗,讓我知道如何理解他人的需求,用對方所理解的語言來溝通,並體會到將知識分享給別人,是培養智慧眼光的方式。透過不斷地與人接觸,能夠在這些所遇到的人身上,看見良善的情感與行善回報的本能。我經常是在最平凡的人身上,得到最多的感動和啟發,相信人間的寶藏,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我從聖嚴師父身上看到,他能夠清楚知道很多狀況,甚至是你內心細小的縫隙,而他可以深入那個縫隙裡,去打動你、讓你感動。因此,我相信對人的理解愈多,對世界的理解也會愈多;與愈多的人接觸,就愈能看見人的優點,希望自己未來也能深刻地理解別人的需求,盡己所能提供所需的幫助。

【李應平】在得失之間 看見寶藏

小時候我住過臺東,這裡的大山大海,讓人一輩子難忘,三十年後的因緣聚會,讓我重新拾起和臺東的緣分,二○○九年臺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認養了臺東舊火車站的一個廢棄倉庫,把它修復成現在的鐵花村,希望讓在地的原住民朋友,能在這心靈的故鄉安定發展。

過去,儘管很多人覺得臺東沒有開發,造成人口外移,但也正因如此,這樣的好山好水才能保留下來,讓愈來愈多的藝術家、文創工作者來此居住,也讓更多人看到臺東「簡單」的美。所以當時看來覺得是「失去」的,現在看來反而是「獲得」。 一直以來,我在國際上與人分享臺灣的美好,讓他們愛上臺灣。近兩年,不時發生食安風暴、詐騙等社會事件,讓我們更要思考在增長智慧的過程裡,要如何擺脫人性裡許多的自我掙扎?當面對生活的挑戰時,要如何決定,選擇一個不傷害人的生存方式? 我想從與人的相處、與土地的關係中,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學習。

【楊蓓】開發自他寶藏 通透看人間

所謂的「寶藏」,有時候是看得見的,有時候其實是看不見的。所有的經驗都會在身上留下痕跡,只是我們通常不以為意,但有時往往因為自己一個主觀的「看見」,讓自己認同了,然後才知道這是我心裡所擁有的,很重要的安定力量。所以對我來說,就是要練習從那些看不見的地方,慢慢地去發掘,讓心所到之處,即是寶藏所在之處。

我曾問聖嚴師父:「您的事情那麼多,是怎麼忙過來的?」師父回答:「外境動,心不動。」這工夫真是太好了,於是我就此開始學習禪修。

二十年後,才發現其實心並非真的不動,而是要動得透徹、靈巧,以至於可以不必為外境所干擾,而能通透地洞察這個人間,於是,本來可能是很不起眼的東西,因為我們有了智慧,就能變成是有用的寶藏。

希望能夠藉著對自己的了解,把自己的寶藏開發出來,也把周圍人們的寶藏開發出來,我想,這樣才會活得更有意思。

【大悲心水陸法會十週年座談會】

回歸關懷教育 現代法會與時俱進

◎林何臻


▲善用現代科技,以數位牌位取代傳統水陸法會的燒化,大眾隨著送聖影片一起觀想共修,符合環保的思惟與未來趨勢。(李東陽 攝)
致力於以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來弘揚漢傳佛教的聖嚴師父,在法鼓山落成開山的法鼓元年(二○○五年),即提出籌辦符合現代社會的水陸法會構想,於二○○七年啟建第一屆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後,至今即將邁向第十屆。

法鼓文化於九月六日舉辦「大悲心水陸法會十週年──漢傳懺法的文化推廣與數位發展」座談會,邀請擔任水陸法會儀軌修訂小組總監的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水陸法會總策畫人果慨法師、顧問段鍾沂與施炳煌,一起回顧法會自舉辦以來,對於教界與社會的影響,並期許法會能夠持續回應當代需求,發揮平等教化、普度眾生的功能。

具前瞻性 永續學習

「從一開始師父的指示就很明確,法鼓山的水陸法會是二十一世紀具前瞻性、開創性的水陸法會。」果慨法師憶起當初在師父指示下成立專案小組,請益各方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水陸法會歷史沿革,發現到法會具有與時俱進的特質,正如同佛教講求契機契理的教化。於是十年來,法鼓山逐漸發展出萬行壇、雲端牌位、網路共修等符合現代環保、平等價值觀的修行形式。

在儀軌改革方面,惠敏法師表示,儀軌是古代大德因應時代的創作,當初法鼓山踏出創新的第一步,秉持相當大的勇氣,並在了解、學習現有儀軌的前提下,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參與修定,再順應因緣逐漸改進。為了讓法會因應快速的時代變化,惠敏法師也建議,專案小組應成立內部檢討的機制,促使自我不斷創新與學習成長。

施炳煌則從法會本質談起:「佛法施食的本意是『度』,而水陸法會就是冥陽兩利的超度。」例如法鼓山的雲端牌位,以及藉由3D動畫呈現送聖畫面,不僅是運用科技、響應環保,也是為了回歸佛法普度眾生的悲智精神,更加著重於引導共修者生起虔誠的心念,與佛菩薩慈悲願力感應道交,真正達到冥陽兩利的修行目的。

文化美學 接引新一代學佛

如今法鼓山改革儀軌的行動,逐漸影響教界對於佛事現代化的重視,也讓法會成為接引新一代信眾學佛的方便。在佛法本質不變的前提下,段鍾沂從法會的宗教美學與文化傳承意義,看到未來開展多元形式的可能性。「儀軌有功能性,也會影響文化的形成。」為了破除一般認為法會過度神祕的印象,藉由強化美學元素,使法會成為與大眾通俗文化溝通的橋樑,就能讓更多人願意親近佛法。

▲大悲心水陸法會特別設置萬行壇,讓護持法會的義工,也能時時提起修行方法。(許朝益 攝)

▲透過網路直播,可將水陸法會現場,無遠弗屆地傳送出去,包括個人的數位載具,只要有網路,就是共修的道場。(李東陽 攝)

水陸季特展

.日期:10月15日~11月25日

.內容:透過各種不同的體驗活動,將水陸法會十一個壇場,做完整的巡禮與介紹。讓大眾深入水陸法會的意義及精神,與各壇的殊勝功德及修行方法。

.活動報名:弘化院參學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1350~1355

.E-mail:vedus@ddmf.org.tw

【臺東信行寺心靈環保座談會】
智慧的眼光 看見人間寶藏
【果東法師】和樂互敬 寶藏自現
【吳念真】無私互助的自性寶藏
【李應平】在得失之間 看見寶藏
【楊蓓】開發自他寶藏 通透看人間
【大悲心水陸法會十週年座談會】
回歸關懷教育 現代法會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