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攝)

祈願觀音池 洗石洗心兩清淨

雨落漣漪,風起波瀾,

祈願觀音池, 是一方看不盡的修心景致,

清洗乾淨的鵝卵石, 整齊地排列在祈願觀音池中,

猶如我們在佛前懺悔後, 得到清淨的身心, 寧靜祥和。

◎王麗萍

一年兩次的祈願觀音池清洗,是法鼓山園區特有的出坡禪。知名導演蔡明亮為了法鼓文理學院校慶演出之事,第一次來到祈願觀音殿,望見水池,除了因這一方清淨而感動,更發願:「希望能有機會參與祈願觀音池清洗。」即便拍片行程緊湊,八月二十一日上午才下飛機,蔡導演與知名演員李康生,便上山加入了清洗的行列。

清洗石頭的修行方法

開始清洗前,百丈院監院常貴法師提醒大眾,隨時不忘運用三種修行方法:一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禪修方法;二是念佛:身心放鬆,每句佛號,清清楚楚;三是懺悔法門:水,譬喻洗滌罪障,為自己無始以來所造諸惡業,在諸佛、菩薩前求懺悔。

近兩百位來自不同背景、年齡大小不一的義工們齊聚,一起出坡,沒有吵雜喧嘩,各司其職、合作無間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除了共同的願心外,就如同法師的提醒:練習放下過往的慣行及習氣,對景觀組的帶領者所引導的方法不予評斷比較,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與心的鍛鍊。

除了清洗石頭要有方法,排列石頭更有學問。不但方向要一致,更因為是不同的人一起做,所以要觀察左右前後,將整體性表現出來。百丈院的法師提醒大眾,用心做、用禪修的精神和方法來排石頭,完成後能讓人感受到賞心悅目,而這也是一種供養、布施。

迴向發願中的祝福

一位來自員林的義工,神情專注安定,刷洗石頭的動作和緩、不急不徐,在炙熱的暑氣中,以穩定安適的氣息,感染周圍的人。他表示,原本想要召集一輛遊覽車的人數來參加出坡,最後卻只來了十三個人。但轉念一想,這樣也很好,可以自己先來體驗,回去後透過分享,更清楚地向大眾說明,號召更多人下次一起來參與。

聖嚴師父曾說:「凡是做的是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在出坡中體驗佛法、實踐佛法、修練身心,以清淨整潔的祈願觀音池供養大眾,就是一場共修的佛事。

【方丈和尚會客室】

關懷 不能有得失心

◎果東法師(方丈和尚)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很微妙,有些人的性格特質,很容易獲得他人信任,多數人則須經由互動,才能談及信任。我認為,關懷也須從知己知彼建立信任,進而體諒、包容,這很重要,卻不容易做到。因此我常說:「關懷容易,體諒、包容難。」

關懷的需求,因人而異。有時我們關懷的對象,只是想找個人傾訴,並不需要他人回饋意見。例如聖嚴師父即曾面對不為請法,只為抒發胸臆的訪客,此時無需言說,傾聽就能發揮關懷的功能。

也有一種情形:對方請你提供建議,你卻用錯心思,帶著煩惱做關懷。例如有些人提出建議後,很在意對方有沒有照著去做?進度是否符合自己所想?倘若對方反應不如預期,便認為白費心思,為誰辛苦為誰忙?「算了,以後再也不理他了。」從此,滿腔熱忱轉為冷漠,關懷也因冷漠而止步。

其實,眼見不一定為真。有些人領受建議,行為正在調整,只是從外表還看不出明顯改變;也有些人受到關懷,確實有了改變,也願意主動表達;但是那些沒有主動表達的人,不能說完全沒有受用。

關懷的初衷,固然是希望對方能有好的轉變,假使對方一時無法改變,只有調整我們自己。因此我提出四句話:「理解現象,包容狀況,持續溝通,成就修行。」關懷他人,不能有得失心,帶著得失心做關懷,即是與煩惱相應。唯有付出關心,不給自己壓力,也不造成他人壓力;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並對其種種反應,予以體諒、包容,這樣的關懷才有建設性。

【學佛之旅啟航】

縮小自我 改變習氣

◎陳博曉(溫哥華)

九月三日的早上,我和一百三十多位學員坐在一起,迎接法鼓山溫哥華道場第二屆佛學班開課。置身和我一樣渴求佛法的人群當中,又有來自臺灣普化中心的多位法師為我們勉勵,真是感動。

在果毅法師和常悟法師義理深遠、鼓舞人心的開示之後,常玄法師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第一堂課就讓我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理解到學佛的基礎要旨。在生活中,由於自身、家庭、環境和教育等因素,我們自然地形成一定的價值觀、思惟慣性,以及為人處事的方式。學佛,就是要我們去覺察自身的思想與行為模式,依據佛法來改變習性,讓心靈獲得成長,讓人際關係健康。

常玄法師進一步指出,學佛是走向無我的境界,當自我中心的「我」逐漸變小的時候,就能全心為眾人了。法師不僅解釋了初發心,還一再強調學佛要親近善知識,並持續用心、發心,才能福慧雙修。而學習佛法除了須聽聞、思考,還要親自修行體驗。我的理解就是,學佛要將所學、所想、所信、所做都遵循佛陀的教導,這可是多不容易的一門功課。

要用佛法改變自己,難免和過去的習性有牴觸,有時候心裡會質疑:「改變到底有什麼用?」其實這是用「利益」來衡量價值的習性,這時候,信佛學佛就是克服習性、提昇自我的力量了。

學佛的道路上,我剛剛起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慶幸的是,接下來的三年中,在溫哥華道場法師的帶領之下,我可以有層次地、長期地學習聖嚴師父的智慧,和法鼓山所推動的心靈環保了。

【音聲的修行】

梵唄中的清淨無我

◎羅慧琪(舊金山)


▲分組練習時,從人人各唱各的,到眾人唱出只有一個聲音,鍛鍊的是和合的修行。(舊金山分會 提供)

每次到舊金山分會做早課,唱誦〈大悲咒〉,努力跟上大家的節奏之餘,總還有一點困惑。法鼓文化出版的《禪修早課》CD裡,擔任維那的男眾法師聲音低沉,似乎對聲音品質的態度,與一般男低音迥然不同。法師並不著力於保持聲音的圓渾與準確,只是很放鬆地讓聲音流出,沒有其他特別技巧。另外,女眾法師和男眾法師的聲音配置並不平衡,女聲有兩部,但有一部的聲線模糊,令人難以捉摸,這樣的唱法,讓還算熟悉合唱技巧的我感到很訝異。

聽了果慨法師主講的「梵唄與修行」之後,才知道試圖以西方的音樂傳統,來了解、評斷佛教的梵唄,是多麼的不恰當。首先,梵唄並不是聲音的表演,不需要演唱技巧純熟,最適合梵唄的聲音是清淨的梵音,即正直、和雅、清澈、深滿而周遍遠聞之音,必須以清淨的心來唱,才能有這樣的聲音。相對於力求聲音與情感表現的西洋歌唱傳統或中國戲曲傳統,梵唄是以禪修為基礎的向內探索,不在於要求個人聲音的高低或準確與否,而是用放鬆安定,且融於大眾的音調來唱。「心」的練習才是精神所在,「音」的練習是枝微末節,自然不做作的聲音,專注清楚於經咒的內容與拍子的正確,除去自己的一切雜念、妄想與執著。重點不在自己聲音的特異性,而在融入大眾的梵音,是「無我」的一種練習。

果慨法師也帶領我們親身練習唱誦,以及法器的使用。法師將學員分組,每組輪流唱誦〈四弘誓願〉,從一開始人人各唱各的,聲音參差不齊,到了最後一組,竟然唱出只有一個聲音,而且攝受安定。法師提醒,梵唄注重自然,每個人呼吸長短不同,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換氣。這讓我想到聆聽聖嚴師父唱誦〈大悲咒〉時,的確有幾處是他停下來換氣,而僧眾繼續唱誦。原來如此!

感謝法鼓山與果慨法師,讓我對梵唄有了全新的看法,也深刻體會到,梵唄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門。

【共修好法喜】

珍惜念佛好福緣

◎范湘秀(高雄)

喜歡殿堂的莊嚴肅穆,喜歡梵唄音聲的攝心,喜歡大眾一起念佛共修的氛圍與力量。

聖嚴師父曾開示說:「修行中最容易得力的是念佛。」念佛是這麼地簡單,如此地容易做到。不管有沒有海青、是否能坐蒲團、是否能夠跪拜,只要願意踏進分院道場,法師們總以方便善巧接引。看到老菩薩風雨無阻,輾轉搭車來參加念佛共修,除了讚歎,也提醒自己要精進用功,修行不要再有看天氣、隨心情的諸多藉口。

監香法師經常再三提點,只要相信有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念佛一聲,就能罪滅河沙。繞佛時,專心一意高聲念佛,腳步隨著「阿彌陀佛」聖號,右腳、左腳慢慢前行,步步猶如踩在佛國淨土的蓮花上。

而坐在蒲團上念佛時,除了要心繫佛號,更要克服雙腿的痠、痛、癢、麻與昏沉,還好此時地鐘由平穩中加快速度,敲醒仍在茫茫業海,載浮載沉的我,趕緊提起心力。

很珍惜念佛共修的拜佛與拜懺,不僅讓我練習謙卑,調柔身心,更感恩自己有在佛前懺悔罪業的福報,我總是至誠懇切地在佛前發願:「未生惡不生,已生惡滅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長。」

願能將佛法深深地種入八識田裡,以信願行老實修行,走向生命的究竟歸依處。

祈願觀音池 洗石洗心兩清淨
【方丈和尚會客室】關懷 不能有得失心
【學佛之旅啟航】縮小自我 改變習氣
【音聲的修行】梵唄中的清淨無我
【共修好法喜】珍惜念佛好福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