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位各地青年學員,藉由八天的禪修營體驗,學習活出卓越的心靈。(王育發 攝)

活出卓越心靈

法鼓山「第十一屆青年卓越禪修營」,八月十七至二十四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

來自兩岸三地、東南亞各地二百多位社會青年與學子,在這趟慢活體驗中,

學習踏實地活出卓越的心靈。

 

從最基本的事開始學習

◎翁定文(清華大學中文系)

這是人生中很美好的幾天,每天學習在世界上活著最基本的事,像是走路、體驗身體的覺受。第一天晨走時,走得很快,到了第四、五天,才知道走路這件事,值得慢慢地、好好地體會。

這幾天,學著跟自己在一起。楊蓓老師說:「在建立夢想之前,至少必須先擁有自己,這八天就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老師引導我們用說故事的方式,挖掘平時不被想起的記憶,學著生而為人必要的能力:面對自己。

聖嚴師父影片開示「青年卓越十二講」,教導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的方法;「禪門六課」學打坐、拉筋、按摩,整個人變得非常放鬆、清淨而安定,睡眠品質也提昇了。這些課程讓自己少了負面情緒,莫名焦慮、擔心害怕不再常常出現。

托水缽時,腦袋完全不會去想其他事情,只有盡全力拿穩手中的缽;行茶時,放鬆專注地做好每個步驟。每一杯茶都有不同的溫度和濃度,滋味或苦、或澀、或甘,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一期一會;每一口茶都值得好好品味,就像每段緣分都要好好珍惜。

上了果毅法師的課,才了解師父的生命過程,對師父的人格、自小養成獨立思考能力,感到敬佩。從前覺得佛法虛幻,聽完這堂課,才體會佛法教導了我們如何在無常生命中,用方法化解煩惱,成就更好的人生。

「把生命留在現在,不管妄念,回到方法;放鬆身心,放下身心。」我會將師父這段話記在心上,回到生活中好好運用。

 

體驗佛法 凝聚願力

◎楊泓軒(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下山已經三天了,這三天的工作狀態,明顯變得放鬆、自在。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往後面對境界時,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提醒,延續這份輕鬆、自在。

營隊的核心是禪修,更是禪門的生活態度。活動大部分時間是體驗和交流,氛圍和生活接近;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是,營隊中有佛法做為基礎價值觀,能夠盡情地付出、剖白,不怕受傷害;在遵守道場規則前提下,不須分別、只管當下,任何狀況都是覺察身心的練習機會。

這幾天裡,我的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當人們聚在一起,不是只會對身心帶來約束限制,更有創造正面事物的可能。我在營隊中獲得這種信心,回到生活中,面對不合己意的情況,開始有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我在營隊中寫下心中的願:「願離三界苦,願得悲智力,願捨此身命,願續佛慧命。」面對世界的考驗,我的力量來自一份覺察,覺察身體、生命終將捨去,那還有什麼是不能捨的?我希望保持這點認知,時時提醒自己。

願再次上山之前,持續以禪修方法安定身心、培養意志;也祝福身邊的人,都能在修行路上有所進展;願正面的力量凝聚,願所有煩惱得到消融。阿彌陀佛。

 

修行和快樂並行

◎葉家齊(高醫大運動醫學系)

第一次來到法鼓山,住在禪悅書苑,八天七夜的體驗,讓生命提昇不少。禪,看似無聊簡單,實質上是認識自己的一種絕佳方法,喧囂紅塵中,檢視自己是否被執著和妄想,蒙蔽了原本清明的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慢慢相信緣分的存在,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獨自一人,在這個時空中冒險,誰也不知道在下個路口,會與誰不期而遇,或許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次營隊中,每每遇到一群又一群純真的人,與我相聚同一組,讓我身邊始終充滿歡笑。修行,原來可以和快樂並行。

營隊課程不少,收穫很多,第三次遇見徐凡甘老師,每次聽到老師的生命故事,總覺得慚愧。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老師給予大家的鼓勵,總是令人充滿希望。

楊蓓老師的工作坊最令我印象深刻,將佛學與心理學結合,一步步探索生命中,自己最不敢面對的迷惘。感謝三位小組同伴坦誠相待,讓彼此生命產生珍貴的共鳴。

活動結束時,有種想哭的感覺,或許要回到喧囂城市中,心中產生不捨吧!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還會回到這裡。

▲行茶時放鬆專注做好每個步驟,每一杯茶都不同,就像人與人之間一期一會。(王育發 攝)

▲在無盡燈之夜,學員齊心於佛前供燈發願,期許自己成為點亮黑暗的一盞心燈。(王育發 攝)

【年譜讀書會】

難忘早齋的慈悲訓誨

◎釋果鏡(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讀《聖嚴法師年譜》,有身歷其境的親切感,也看到許多我所不知道的過去。尤以聖嚴師父對教育之器重,不僅是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等大學院教育,對僧眾培育更是用心,其中辛苦就如師父早期,在對僧眾的早齋開示上所言:「以老邁之軀,拖著一群笨徒弟費力往前走。」

一九八三年,我於師父座下出家,翌年至農禪寺,與當時少數幾名出家眾,過著尚談不上制度的共住生活,及至日後人數漸增,師父才正式建僧。這段歷程,《年譜》著墨甚少,主要是當時我們的歷史概念淡薄,未曾想到記錄,至於僧團制度也是直到一九九二年僧團手冊完成,才算有了基礎。

師父建僧過程極為艱辛。早期師父每三個月在臺灣,三個月在美國,即使在臺期間也常外出弘化,但只要在農禪寺,一定緊盯著我們,時時提點我們的道心、威儀。每次早齋,師父用餐速度很快,之後便開始開示,且往往是點名講、指名說,一講就是一個多小時。

坦白說,當時挨了罵,心裡很不服氣,覺得師父所言並非事實,根本不懂我們的心。後來才明白,師父有時是借指名的對象,使僧眾共同受教。況且,師父也只有早齋時間看得到我們。每位師兄弟各有執事,師父即使在農禪寺,不一定能見到我們,因此唯有透過這種方式,激勵我們每個人都能成長、獨當一面,那是師父的慈心、悲心,很懷念那段被罵的時光。

僧團是寺院的核心,師父以建僧為根本,師兄弟從外圍護持師父的願心,並在社會大眾共同促成中,成就現今法鼓山體系的成長。在這整體機制背後,僧團始終是最堅實的後盾。透過《年譜》回首從前,使我慚愧,卻也捕拾我所未知的過往,至為感動。

【僧大悟語】

狗啃的衣服

◎釋常啟


▲(王子麵 繪)
出家人衣服破了怎麼辦?聖嚴師父小時候在狼山出家,如果衣服壞了、稍微弄破個洞,老和尚見了一定會罵:「這衣服怎麼弄個洞了,趕快去補!」所以師父當小沙彌時就要學會拿針、穿線、縫補,老和尚說:「要做和尚,先學三年婆娘。」

師父解釋「婆娘」就是婆婆媽媽的意思。婆婆和媽媽會為兒孫縫縫補補、洗洗煮煮,做這些事的就叫「婆娘」。先要學三年婆婆媽媽做的事,縫補、洗煮、三刀六捶,然後才能當個和尚。師父開示的用意,是在告誡我們,一個出家人應該要學會自立。

僧大一年級的課程有許多學習自立的課程,諸如縫縫補補、煎煮炒炸,還有簡單的維修課程,像是修補紗窗、換燈管、擦油漆等等,我們都可以自己來,除了培養耐心,還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心量。

去年暑假住在香港,一次見到了演清法師,中掛袖子兩邊不等長,肩關節處還隆起幾處窟窿和布料屑,不規則的縫線繞著袖子幾圈,明顯是縫補過的,卻粗糙有如被狗啃過。向法師問起這件「狗啃的」中掛,法師開心地說:「這衣服是遠從馬來西亞來探訪的母親,親手縫補的,有媽媽的愛心!」

我無語大笑!完美雖有完美的靈妙,瑕疵也有瑕疵的美感。百分百的完美難以冀求,包容瑕疵、接受不完美,則可以練習。

現實生活中,人都會有缺點,事情也都會有缺憾,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更要善待他人的不足,只因缺中有圓,圓中有缺,圓與缺相即相融,就無所謂缺失,也無所謂圓滿了。

初出家學縫補洗煮、學自立,而能接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修行。

初秋禪修月 親子同悅


陽光和煦,涼風輕拂,初秋的法鼓山,與自然融合的禪悅境教,特別適合體驗禪修。活潑好動的孩子們,也和家長一同學習慢步經行,從放慢腳步中,體驗「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以及與環境融合一體的感受。今年

的禪修月,特別規畫「親子禪」活動,在七棵雀榕下,邀請家長和小朋友,闔家以不同顏色的豆子填滿山徽石,再一起將成果托起,端至階梯。托起鋪成山徽石的豆子時,滾動的豆子彷彿是自己的心念,全家一起托著移動,正是覺察彼此互動關係、培養默契的好機會。

鈔經、吃飯、觀水、聽溪、做八式動禪和托水缽等平凡的動作,蘊含放鬆、專注的禪修練習,回到生活,更容易體會聖嚴師父於〈一○八自在語〉所言,「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的叮嚀。

(文/楊仁惠.圖/李東陽)

 

 

【學習成長看板】

法鼓講堂10、11月

【主題】佛教徒的生死觀

【講師】果慨法師

【課程日期】10月12、19、26日、11月2、9、16日(週三)

【課程時間】晚上7:00~9:00

【現場預約】(02)2893-9966分機6663

【附註】12月份暫停;2017年1月份講題,另行公告,敬請期待。

活出卓越心靈
從最基本的事開始學習
體驗佛法 凝聚願力
修行和快樂並行
【年譜讀書會】
難忘早齋的慈悲訓誨
【僧大悟語】平啃的衣服
初秋禪修月 親子同悅
【學習成長看板】法鼓講堂10、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