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聖嚴師父 實踐佛法的生命
在《聖嚴法師年譜》新書發表會中,
透過年譜的出版、「聖嚴數位典藏」網站發表,
將師父一生的行誼與思想,以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方式,立體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和您一起分享這份留給後世的佛法寶藏,再次與師父實踐佛法的歷程,共願同行。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編著者)
再聽師父說一座法
▲(李東陽 攝)
|
關於編著的過程與心得,我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分享:首先是編纂緣起。
二○○四年三月,聖嚴師父來電要我續寫年譜,當時心想:「前賢刊行年譜好像沒有每隔十年一修的,再修該是百年後的事,師父不會不知道吧?」等到《法鼓》雜誌刊出「預立遺囑」,才驚覺事情嚴重!
師父指定我續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七十年譜》已由我編著,認為其中資料蒐集詳盡、考據清晰,因此希望由我繼續完成年譜。
編纂過程中,感恩僧團提供「隨師日誌」,讓我得以據此展開資料蒐集與彙整,最遺憾的是一些重要人物來不及訪談,例如曾任法鼓山基金會祕書長的戚肩時將軍、專案祕書廖今榕女士等人。
師父的一生,主要歸納出四奇:一、既是童貞入道,亦復半路出家;二、學歷有限,留學日本獲博士學位;三、現代學者以禪師名;四、六十歲創建法鼓山。另外,漢傳僧侶從事世界和平、多病體弱事繁而享高壽,則可視為第五、六奇。
有人問我該如何讀年譜?建議從「你與師父相遇」的那個時間點開始,往前或往後閱讀,看見並學習師父的洞明世事、練達人情、通情達理、超越俗情,即太虛大師所謂的「人成即佛成」。
最後,很希望能夠推動《聖嚴法師年譜》讀書會,除了分享閱讀心得以外,更歡迎回饋任何錯誤疏漏之處,做為年譜再版時的重要參考。
杜正民(聖嚴法師數位典藏專案主持人)
開不完的無盡藏
▲(李東陽 攝)
|
閱讀《聖嚴法師年譜》,讓我很感動的是林其賢老師寫的「跋」,裡面提到一句話:「法師用盡力氣在與生命賽跑」,師父是如何與生命賽跑?
年譜將師父的一生分成六個時期,最後十年的記述遠遠超過前面七十年總和,林老師寫道:「法師生命之不斷超越躍昇,隨年歲增長愈見豐富厚重。當畫下句點時,也是一生最圓滿成熟的時候」。讀到年譜的最後一則「二○○九年二月三日年初九,下午四時,於返回法鼓山園區途中捨報示寂」,我的眼淚掉了下來。
我和師父的相遇,是從教育開始的,記錄在年譜第一冊的三百七十四頁。師父於一九七八年返臺,從大專佛學講座、帶領禪七、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接著成立三學研修院、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等,是一個完整教育體系的建構。
這部年譜很特別的是譜後的紀錄,其中「二○一五年九月九日,法鼓文理學院舉辦新生營,正式開學。聖嚴法師一生繫念之『法鼓大學』階段性任務完成,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展開新里程碑。」師父的一個悲願,成就了現在的法鼓山。
對我來說,數位典藏就是「開啟心中的無盡藏」,如同師父在開山紀念館所寫:「這個山是無盡藏,是一個開不完的寶山」,所以數位典藏不是只有專案小組要做,而是大家一同參與,因為我們都是師父大願的參與者,希望能將這個大願繼續推動下去。
果鏡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用生命拉拔僧團成長
▲(鄧博仁 攝)
|
看到法鼓文化出版的《聖嚴法師》年譜,以及林其賢、杜正民老師的分享,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看了年譜之後,感到很慚愧,很多事情雖然都有參與,但卻是因為年譜的紀錄,才終於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在年譜所呈現聖嚴師父生命的長河中,我參與了僧團的建立。從一九八四年開始進入僧團,將僧團的人事、制度等建立起來,從無到有的過程,相當艱辛。可惜初期僧團對史料的觀念比較薄弱,因此在年譜中,不容易看到師父建僧的早期紀錄。
師父弘法的行程是三個月在美國、三個月在臺灣,在臺灣期間,師父相當忙碌,師徒之間能夠見面的時間,可說只有早齋的時候,因此,師父經常兩、三下就用完了飯,接著一開示就是一個多小時,除了關於僧眾威儀的細節、師兄弟相處之道、平日用功的方法等,當然也不乏當眾對弟子的嚴厲教誨。
我出家的時候很年輕,僧團師兄弟也一樣,不容易體會師父的用心,因此常常挨師父的訓斥。有一次我很不服氣,還跑去找師父申訴,師父看著我說:「我只罵能被罵的人。」從此我就了解師父的苦心,即使又被斥責,也不再起心動念了。儘管平時相處時間不長,師父對僧眾仍然相當用心調教,可說是用生命拉拔著僧團成長。我是被聖嚴師父感動而來出家,一直到現在,仍然覺得自己選擇出家是對的。這一路跟隨師父弘法建僧,不足的地方,是我的智慧、因緣不夠。未來,仍會以師父的願為願,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