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15期 2016.03.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走入聖嚴師父 實踐佛法的生命

在《聖嚴法師年譜》新書發表會中,

透過年譜的出版、「聖嚴數位典藏」網站發表,

將師父一生的行誼與思想,以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方式,立體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和您一起分享這份留給後世的佛法寶藏,再次與師父實踐佛法的歷程,共願同行。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編著者)

再聽師父說一座法

▲(李東陽 攝)

關於編著的過程與心得,我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分享:首先是編纂緣起。

二○○四年三月,聖嚴師父來電要我續寫年譜,當時心想:「前賢刊行年譜好像沒有每隔十年一修的,再修該是百年後的事,師父不會不知道吧?」等到《法鼓》雜誌刊出「預立遺囑」,才驚覺事情嚴重!

師父指定我續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七十年譜》已由我編著,認為其中資料蒐集詳盡、考據清晰,因此希望由我繼續完成年譜。

編纂過程中,感恩僧團提供「隨師日誌」,讓我得以據此展開資料蒐集與彙整,最遺憾的是一些重要人物來不及訪談,例如曾任法鼓山基金會祕書長的戚肩時將軍、專案祕書廖今榕女士等人。

師父的一生,主要歸納出四奇:一、既是童貞入道,亦復半路出家;二、學歷有限,留學日本獲博士學位;三、現代學者以禪師名;四、六十歲創建法鼓山。另外,漢傳僧侶從事世界和平、多病體弱事繁而享高壽,則可視為第五、六奇。

有人問我該如何讀年譜?建議從「你與師父相遇」的那個時間點開始,往前或往後閱讀,看見並學習師父的洞明世事、練達人情、通情達理、超越俗情,即太虛大師所謂的「人成即佛成」。

最後,很希望能夠推動《聖嚴法師年譜》讀書會,除了分享閱讀心得以外,更歡迎回饋任何錯誤疏漏之處,做為年譜再版時的重要參考。

 

杜正民(聖嚴法師數位典藏專案主持人)

開不完的無盡藏

▲(李東陽 攝)

閱讀《聖嚴法師年譜》,讓我很感動的是林其賢老師寫的「跋」,裡面提到一句話:「法師用盡力氣在與生命賽跑」,師父是如何與生命賽跑?

年譜將師父的一生分成六個時期,最後十年的記述遠遠超過前面七十年總和,林老師寫道:「法師生命之不斷超越躍昇,隨年歲增長愈見豐富厚重。當畫下句點時,也是一生最圓滿成熟的時候」。讀到年譜的最後一則「二○○九年二月三日年初九,下午四時,於返回法鼓山園區途中捨報示寂」,我的眼淚掉了下來。

我和師父的相遇,是從教育開始的,記錄在年譜第一冊的三百七十四頁。師父於一九七八年返臺,從大專佛學講座、帶領禪七、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接著成立三學研修院、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等,是一個完整教育體系的建構。

這部年譜很特別的是譜後的紀錄,其中「二○一五年九月九日,法鼓文理學院舉辦新生營,正式開學。聖嚴法師一生繫念之『法鼓大學』階段性任務完成,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展開新里程碑。」師父的一個悲願,成就了現在的法鼓山。

對我來說,數位典藏就是「開啟心中的無盡藏」,如同師父在開山紀念館所寫:「這個山是無盡藏,是一個開不完的寶山」,所以數位典藏不是只有專案小組要做,而是大家一同參與,因為我們都是師父大願的參與者,希望能將這個大願繼續推動下去。

 

果鏡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用生命拉拔僧團成長

▲(鄧博仁 攝)

看到法鼓文化出版的《聖嚴法師》年譜,以及林其賢、杜正民老師的分享,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看了年譜之後,感到很慚愧,很多事情雖然都有參與,但卻是因為年譜的紀錄,才終於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在年譜所呈現聖嚴師父生命的長河中,我參與了僧團的建立。從一九八四年開始進入僧團,將僧團的人事、制度等建立起來,從無到有的過程,相當艱辛。可惜初期僧團對史料的觀念比較薄弱,因此在年譜中,不容易看到師父建僧的早期紀錄。

師父弘法的行程是三個月在美國、三個月在臺灣,在臺灣期間,師父相當忙碌,師徒之間能夠見面的時間,可說只有早齋的時候,因此,師父經常兩、三下就用完了飯,接著一開示就是一個多小時,除了關於僧眾威儀的細節、師兄弟相處之道、平日用功的方法等,當然也不乏當眾對弟子的嚴厲教誨。

我出家的時候很年輕,僧團師兄弟也一樣,不容易體會師父的用心,因此常常挨師父的訓斥。有一次我很不服氣,還跑去找師父申訴,師父看著我說:「我只罵能被罵的人。」從此我就了解師父的苦心,即使又被斥責,也不再起心動念了。儘管平時相處時間不長,師父對僧眾仍然相當用心調教,可說是用生命拉拔著僧團成長。我是被聖嚴師父感動而來出家,一直到現在,仍然覺得自己選擇出家是對的。這一路跟隨師父弘法建僧,不足的地方,是我的智慧、因緣不夠。未來,仍會以師父的願為願,繼續努力。

.............................................................................................................................................................................................

聖嚴數位典藏 網站成果發表

◎楊仁惠

▲計畫主持人之一的洪振洲老師,介紹師父文物史料數位典藏現況及網站建置成果。(李東陽攝)

每一篇聖嚴師父所留下的手稿、筆記與書信,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該用什麼樣的結構、透過新一代的數位科技,來保存與呈現聖嚴師父思想、教澤的全貌,是「聖嚴法師文物史料數位典藏與理念推廣研究計畫」努力的方向。在二月二十日《聖嚴法師年譜》分享會中,專案主持人之一的洪振洲,發表了「聖嚴數位典藏」網站的最新成果。

由於《聖嚴法師年譜》以時間軸的方式,提供了數位典藏最佳的呈現結構,因此,專案以年譜為骨幹,整合《法鼓全集》電子全文、影音、照片、文物影像、手稿數位檔等資料為內容,加上GIS地理資訊系統等數位科技,跨時空連結著作中相關的人、事、時、地、物,完整呈現聖嚴師父一生的學思歷程。

數位典藏網站內容,包括「生命故事」、「跨時空著作閱讀」、「文物典藏」、「影音說法」、「禪師身影」、「相關連結」等項目,洪振洲表示,年譜與數位典藏網站相輔相成,例如從年譜中閱讀到引用《法鼓全集》的段落,便可連結網站見到全文,還能以GIS地圖呈現地理位置、地名規範資料庫載入當時的周邊環境,甚至是影音開示,能夠更生動、立體地提供讀者更豐富、不同面向的資訊,更貼近與了解聖嚴師父思考的脈絡,以及整體時空背景。

聖嚴師父的一生,還有許多豐富的資源和寶藏,等待著後人挖掘、整理、呈現,洪振洲表示,數位典藏專案的未來發展,將會陸續補齊師父一生中的各項文物與史料,也可以結合其他歷史資料庫,讓聖嚴師父的思想理念,在數位的世界裡延續新生命,繼續啟發各界人士、社會大眾,流傳久遠。

◎聖嚴數位典藏網站:http://www.shengyen.org

.............................................................................................................................................................................................

展讀聖嚴師父的一生

◎林何臻

《聖嚴法師年譜》延續、增訂十五年前出版的聖嚴師父《七十年譜》內容,收錄了其人生最後十年的豐富事蹟,共分為四大冊,內容多達百萬字。第一冊以一九三○年師父誕生為起點,逐一回顧師父早年出家、軍旅十年、再次披剃、赴日留學、到美國教禪、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至一九八八年法鼓山創建的前一年。

在第二冊中,以一九八九年創建法鼓山為開端,至一九九九年揭櫫「心五四」運動。其中記錄了聖嚴師父「心靈環保」核心理念建立、推廣的過程,包括成立法鼓山基金會、出版《法鼓全集》、傳授菩薩戒等,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與各項議題,具體展現佛教入世與關懷社會的作為。第三冊的內容,刻畫了師父二○○○年至二○○四年的國際弘法足跡,例如參加世界和平高峰會、創辦僧伽大學,以及前往中東與俄羅斯等地,讓佛法得以跨越文化藩籬,在世界各地生根。

第四冊記錄了師父人生最後五年的事蹟,包括十八位法子傳承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落成、提倡心六倫等。而在「譜後」中,增補了自師父圓寂後至二○一五年間,四眾弟子感念師恩,並發心傳承其弘法與教育大願,透過出版、學術研討、座談、法會、教育等方式,持續發揚漢傳佛教和師父思想。文末則收錄師父生平大事記、弘化一覽表、重要中外文著述和創辦住持機構列表,便於讀者查閱檢索。

閱讀這套年譜,透過聖嚴師父平易近人的自述,以及與弟子、信眾和其他社會人士的交流記錄,彷彿再次跟著師父的步伐,一同經歷實踐佛法時,所面對的困頓、考驗與突破。這份共願同行的感動,期能鼓勵更多的人,共同延續師父大願,耕耘人間淨土。

.............................................................................................................................................................................................

走入聖嚴師父 實踐佛法的生命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編著者)】
再聽師父說一座法

【杜正民(聖嚴法師數位典藏專案主持人)】
開不完的無盡藏

【果鏡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用生命拉拔僧團成長

聖嚴數位典藏 網站成果發表

展讀聖嚴師父的一生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