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期 2003.3.1

受戒後,學習才開始

【菩薩戒受戒心得】

◎林果暄

生性疏散的我,其實不喜歡參與「受戒」儀式,總覺得「戒」的本身是一種約束,讓生命無法恣意地揮灑。當初報名受戒,其實是一種冒險-想了解自己的極限究竟在哪裡;一方面內心也飽受焦慮、不安與掙扎的煎熬,擔心無力承受細微的戒行,心中還不時突發奇想想,希望能臨陣脫逃。然而報到當天,磨蹭半天後,竟然是早到的人之一。

在未成佛之前,人人都有犯錯的可能,而「受戒」對於初發心的凡夫菩薩而言,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在受戒之前,對於繁複的演禮與法師不時的提醒,不耐的念頭時而升起,心頭不覺一驚,慚愧了起來。千萬知識的積累,其實也在於一時的大用;「耐得了煩」的精神,在此時此刻,要比單單只了解「忍辱波羅蜜」意義更為重要,能夠真正生活每個當下的人,才是真正的生命勇者!

受戒過程中首次擔任班首,當提步往前跨出的時候,方才知曉,跟隨前人步伐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當引眾穿過空盪盪的行列時,擔心稍有差池,時而浮起些微的戒慎恐懼與思慮:這個步子是否快了些?後頭的菩薩們能跟得上嗎?是否太慢?慢得菩薩們難以忍受?雖僅是小小的一步,但尺度的掌握拿捏,則是在經驗累積與調整後,慢慢地熟練,這不就如同「戒」的持守一般。

受完戒後,心中充滿法喜。這種法喜,不僅是「捱了那麼多天,活動終於結束了」的感覺。而是因為不再執取非得保持何種心情,身心反而輕鬆了,在工作與待人的態度上,也都輕鬆自在許多。心中不禁暗自慶幸當時以豁達的心情「從容受戒」。這樣的心情轉折,事後回想,著實有點慚愧。

「法」的大用,莫非也是「戒」的精神?因為有「戒」,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戒」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相互激盪轉化我們的內在,無形中提昇心力的強度,若以「利他」為初衷,這種善的循環將更不可思議!「戒為無上菩提本」,就是這個道理。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這是聖嚴師父勉勵所有新戒菩薩的一句話。乍聽之際,內心升起狐疑:「何以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事實上,若人格已臻全善者,此時已不需要有外在「戒」的尺度去規範,而能遊刃有餘。然而我們都還是初發心的凡夫,尚有許多需要學習調整之處;心念與行為,尚須以智慧為前導、慈悲為方便,作為衡量的尺度準則。若無智慧調伏自身的煩惱,又無能以自他相換的心情體恤他人,那麼則非菩薩,而是外道了。

師父說:「讓自己活得快樂是智慧,讓別人活得快樂是慈悲。」能讓自己過得智慧與慈悲的喜悅自在,使人我皆能平安,這就是戒的精神,這種輕鬆自在,不是放肆自我的快樂,而是經過淨化之後,發自內心的喜悅。

受戒活動雖已結束,但我深深的了解-智慧及慈悲的學習才正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