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期 2002.10.01

我今得入如來家


在地藏菩薩聖誕這一天,九月六日上午,雖然強颱來襲,但仍風雨無阻的在農禪寺,為十三位發心菩薩舉行剃度典禮。
典禮在聖嚴師父、今能長老的主持下,在「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眾生」悠揚的〈搭衣偈〉中,新戒法師緩緩披上福田衣,從此秉持農禪家風,承擔起弘傳佛法的如來家業。
什麼樣的因緣和心境,讓他們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而發起出家的菩提願?其中最大的動力為何?如何超越種種障礙,在歷經一年多的行者生活,圓滿出家的願,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常傳法師
從小對地藏菩薩、目蓮尊者就屢有感應,隨母親進出寺廟或路上遇見出家人,看到出家人寧謐安詳的莊嚴法相,總是心嚮往之。二十六歲那年,曾決心出家,因家人反對,以及不夠明瞭出家的真正意義而作罷,走過成家、立業的過程;歷經父代母職的磨練,在時空轉化下,二十年後終於得以完成心願。
  辭親那一刻,心中充滿感恩:「感恩親近正信佛法這十多年,所有菩薩對我的鼓勵;感恩家人的諒解和祝福,讓一切圓滿無掛罣。」
落髮那一刻,他心中再度湧現虔敬的感恩心──感恩師父教導、感恩佛恩、感恩眾生恩,在心中默許:「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普皆迴向十方法界。」
  常傳法師期許自己從此就是真正的出家人、修行人,除了以師父法語「學什麼,像什麼,做什麼,是什麼。」自勉,並立志成為一個宗教師,放下自我,像嬰兒般重新開始,而今而後弘法利生,不預設立場,一切隨著當時因緣、眾生需要,而行所當行、做所當做。(邱淑華)

 

常空法師
喜歡繪畫與雕塑的常空法師,若不是因母親罹患骨癌,也許繪圖本永遠也無法變換成佛經。為了替母親祈福回向,他與二姊有志一同,經常持誦《地藏經》,雖然最後母親仍舊往生,姊弟二人卻從生死無常中,深有領悟,不約而同決定出家。
由於父親大力反對,孝順的常空法師,只好先行服役;而個性較堅強的二姊,卻常住精舍,經過多年,獲得父親諒解才如願。為了不再讓年老的父親憂慮,退伍後的他,只能強壓抑不斷湧起的出家念頭。
也許因緣成熟,前年參加佛七之後,順利考上僧大,發願要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半年後直接進入僧團。剃度對他而言,乃是效法師父畢生奉獻給三寶的開始。好不容易皈依佛門,才真正瞭解師父的開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其實是自己此生最大的本願。(李鴻文)

 

常願法師
因為地緣關係,從小生長在金山鄉三界村的常願法師,首次接觸法鼓山,便是參加法鼓山地宮奠基典禮,從此結下殊勝法緣。其實早在高中住校時期,因為個性內向,遇到困難時,便自然會念佛誦經,藉以安定身心。
念的是汽車維修,從事的卻是餐飲業廚師,連當兵時也在伙房工作。一次意外跌倒,改變了他的一生。當他在昏迷之中,隱約見到一片光明,以及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當場就醒了過來。雖然並無腦震盪,但他仍是常為頭痛所苦;退伍後,便經常到農禪寺禮佛懺悔,後來乾脆申請至廚房當義工,長期跟師父學習佛法與禪修。
當落髮的那一刻,內心惟有感恩與感動,感恩的是父母親友的成全,感動的是此生能出家,跟隨師父學佛。所以期許自己把握修行的機會,朝宗教師的目標努力,學習師父的精神,荷擔起如來家業,廣度眾生出離熱惱。(李鴻文)

 

常心法師
在美國東初禪寺擔任十多年義工,常心法師選擇了修行這條路;在行者階段更體驗到:出家,是去我執、出離煩惱的最好方式,而僧團的教育,則讓他建立了正確的出家觀念和心態。
由於常心法師較為年長,各方面的適應也較為辛苦,不過,當面對挫折時,他就會想起師父的話:知慚愧、常懺悔、常感恩來勉勵自己;起煩惱時,就用拜佛和念佛的方法來調伏自己。這一路走來格外艱辛,他非常感恩組長和輔導法師,亦師亦友的教導,面對任何情況的發生,都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引導他走向正面思考,幫助他建立在解脫道上的信心。
如何謹慎學習出家人的戒律行儀,以及如何真正做到利益眾生、去掉我執和煩惱,是他今後努力的方向。(黃岫妍)

 

常悟法師
對常悟法師而言,出家是生命價值的落實,是今生最有意義的事。從台灣負笈美國念書,取得企管碩士後定居美國,從事財會工作近二十年,物質生活並不匱乏,然而,即使擁有名利、感情、家庭、物質,卻不代表快樂,也不代表真正的生命。多年來內心的不踏實,卻在他前往東初禪寺當義工,接觸佛法後,豁然開朗。
擔任義工和受過在家菩薩戒後,他開始認真研讀師父著作,內心感受到一種未曾有的心靈踏實,和佛法帶來的淨化力量。兩年的薰習,讓過去在西洋哲學中尋求但無所獲的生命疑惑,在佛法中找到答案,他明白,唯有出家才能讓他追求心靈真正的生命。
一度不捨他出家的是母親,卻專程從美國前來觀禮,讓他感到倍受祝福。對於未來,他期許自己要當一個「本本分分」老實修行的出家人。(黃文玲)

 

常玄法師
在親友眼中,一向活潑開朗的常玄法師,卻在參加東初禪寺的一次禪七中,聽到聖嚴師父一句「自自然然的呼吸」,當下直覺認為眼前這位老和尚,就是自己未來的師父,也因這句話,開啟他對佛法的興趣,進而走向出家修行的道路。
在剃度典禮前一晚的圓頂儀式中,落髮前首先要發三個願。當時的常玄法師在佛號聲中,發下第一個願,當第二刀落下時,倏然覺得今後將擔負起如來的家業,沉重的擔子,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做得到,心中感到些許地惶惑與不安,然而,看到罹患癌症的好友坐在觀禮席上,為自己祝福時,心中感到一陣心酸。
常玄法師從好友所遭受的痛苦中,感受到眾生的苦,體驗到眾生的愛別離苦與人世間的無常,由衷期勉自己,今後要藉佛法幫助眾生皆離苦難。(黃岫妍)

 

常賡法師
十幾年前,從參與農禪寺義工中體驗到修行況味,出家意念逐漸成形的常賡法師,卻因為心中一個抱持已久的心願——出國念書而有所猶疑,而週遭各種反對、質疑的聲浪更讓他陷於抉擇的兩難。
一次突如其來的念頭:「將這趟求學路當作是一回『行腳』的磨鍊吧!」此行除了考驗自身道心是否堅定,也試圖讓自己放下長期與母親相互依賴依存的情感,一路從加拿大轉進美國攻讀企管,刻意申請距離紐約東初禪寺較近的大學就讀,在歷時五年留學的漫漫歲月中,在自己堅持下,僅兩次回家探視,「許多親戚朋友都以為我失蹤了。」法師微笑坦言。
畢業回國後,即進入僧團,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如願出家的常賡法師,無時無刻皆能感受到內心的踏實、喜樂。法師說,行腳一圈固然辛苦,但也讓他更加珍惜落腳的安定與平靜。(廖翌汝)

 

常和法師
和藹、安靜,是常和法師給人的第一印象,從他和善、歡喜的臉龐,很難想像他過去所曾歷經和承擔的苦難。
回顧過去,一生歷經了父親車禍重傷到往生,或者祖母的佛事,或是在補校、家庭中面臨的種種困惡,必須承擔起一切,曾痛苦到想自殺,卻想到母親可能會更辛苦,甚至沒錢辦後事而作罷。後來因緣接觸到佛法,並且看到一位同學更悲淒的遭遇,讓他更生起要斷五濁惡世的輪迴之因,毅然朝向出家的目標前進。
個性內向、靦腆的常和法師,在圓頂儀式前一刻,當知道現場有眾多觀禮祝福的人時,卻開始緊張,然而因執剃法師的幽默與自在,不但化解他的尷尬,更讓他破涕為笑,所以,當有人事後問他,為何笑得那麼開心時,他會告訴對方:「出家本事一件令人歡喜的事啊!」(吳慧瑜)

 

常宗法師
「剃度的那一刻,我的心非常安定、平靜,彷彿已經準備了很久。」笑容裡自然發出一股溫和與親切氣質的常宗法師,圓頂儀式時,看到家中老菩薩在家屬席長跪念佛的那一幕,完全領會自己選擇的被尊重,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感恩。
常宗法師一直非常清楚自己的意念,知道自己為何要出家,〈四弘誓願〉已經幫他說得再明白不過,不過,他仍無時不刻提醒自己的初發心,用不斷奉獻的行動來實踐自己的願心。剃度之後,他總會不自覺得去摸頭,倒不是留戀以往的三千煩惱絲,而是潛意識不斷地在提醒他:自己是個出家人,而且要做持戒清淨的出家人,「剃度之後,才深刻明白,做個出家人,真的很不簡單。」
若以一句話來形容剃度後的心情,「如釋重負,還我本來面目吧!」常宗法師感受到,落髮後的自己,變得好熟悉、好親切。出家這條路,回歸自我的選擇,他定會堅定不撓地走下去。(陳玫娟)

 

常宏法師
在大三升大四那年,常宏法師開始思索未來,在一次禪七中,讓他驚覺自己深受佛法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要分享與人!禪七後,他參加營隊輔導員的培訓,後來加入法鼓山專職行列,負責接引青年學子學佛。他覺得種種善巧方便,都是為了在青年學子心田上種下菩提種子,而種子終會隨著因緣的澆灌而發芽、成長、茁壯。
常宏法師自身正是如此,當接受佛法的剎那,便種下了種子,不論未來如何,他總不斷以此檢視自己,不論是在家、是行者、或是僧大學生。一次次的檢視,讓他更堅定自己的抉擇,每一次挫折、煩惱的超越,也讓他更能領略法喜的滋味。
落髮那一刻,他並沒有外人忖度中的激越,除了平靜,還是平靜。剃度對他而言,是人生必經過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說起未來,只有「好好做好一個出家人的本分」這十二個字。(齊秀玲)

 

常輪法師
自幼個性中規中矩的常輪法師,雖深得老師喜愛,卻成為同學欺侮的對象,心中的不平在他的心上抹了層陰影。一次帶兒童學佛營的機會,讓他接觸了佛法,並從父親公司老闆的聽障兒身上,學習到因緣和因果觀念,明白世間顛倒的原因,心中的不平消融了,取而代之的是弘法利生的誓願。
從此他就像條滌清的河流,流向生命皈依的方向。雖然求法心切、出家心切,但深解因緣之道的他,並不大刀闊斧驟然改變,而是積極運用身邊的助緣,緩緩推動生命的航向。得知法鼓山體系有任專職的機會後,他向家裡爭取北上,用一年八個月的時間,讓家人放心、調適,並接受他出家的大願。
常輪法師唯一牽掛的是家人沒有學佛,當他看到家中老菩薩在剃度典禮中充滿法喜的容顏,他知道因緣已經改變了。(齊秀玲)

 

常平法師
一次和親友到皈依典禮聽師父開示的機緣,讓已接觸佛法三年多的常平法師,覺得師父平易近人的開示,更能使佛法貼切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於是開始大量的閱讀師父著作,「覺得看完後心情輕鬆、平靜,一本看完後會想接著看下一本」。閱讀、生活實踐,無形中也影響他未來修行的方向。
接觸佛法後,生命短暫、世間法非究竟出離之道的觀念愈強烈,在家時生活就過得單純的常平法師,覺得寺院簡單的生活方式與環境,都與自己相契,所以當僧伽大學招生時,他抱著「對師父辦學有信心」以及「選擇更有意義的人生」的想法,參加了僧大的入學考試。而進僧大一年多來,除了體認到這課程的學習,是培養自我修行的資糧外,也發下生生世世要修行的願,擔起弘法利生之業,他選擇出家來延伸自己的願力。(黃美蓉)

 

常盛法師
「當自己對境起煩惱心時,會以《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治問題。」剃度的十三位法師中,年紀最輕、就讀僧伽大學二年級的常盛法師,語氣輕柔平緩地說著。
大學期間,參加一次師父親自帶領的大專青年禪七後,從此只要有機會,喜歡聽師父開示的他,總是主動發心擔任護七義工,為了是「能聽到更多聖嚴師父的開示。」
雖然出家的念頭強烈,但他仍遵行師父所強調的:大專生必須要完成現階段學業的觀念,直到僧伽大學開辦招生,在許多的助緣下報考了僧大。嚴謹的課程安排,深刻體驗僧眾生活作息,讓他一年多來覺得自己面臨問題時,愈能先自尋解決方法,不僅愈加獨立、認識自己,也愈清楚出家修行的方向。為了決心斷除自己的習氣,堅定自己弘法利生的責任,自覺因緣成熟了,如願的出家。(黃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