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期 2002.01.01


建築導覽──【國際會議廳、圖書資訊館、教育行政大樓】

現代、多元的學習環境

 

融合國際會議廳、圖書資訊館,及教育行政大樓三位一體的小三合一建築,見證著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的具體開展。整體建築特色呈現多元開放的空間氛圍,無論是色彩或造型均彼此襯襯托呼應,予人活潑親切的感覺,明顯與左右兩側男寮、教職員宿舍著重修行、休憩的功能不同。

如何在同一棟建物中,區分教育、文化、學術三種機能,考驗著建築師的智慧。運用不同方位,及結合周圍景觀,設計出風格互有差異的出入口,是建築師擘畫的根據。

沿著入山車道直行,入口廣場正以一百五十度的弧形姿態迎接每一位到訪的貴客,猶如菩薩展開雙手廣納眾生,內部以圓形為主體的大廳,更代表著佛法圓滿、積極入世的精神。

提倡學術自由開放的國際會議廳,則特別安排於入口前方,標的顯目,易於接近大眾。

經過長廊轉往教育行政大樓,包括校史室、中華佛研所、僧大學生男女眾佛堂、僧大教室、漢藏文化交流班,及教職員辦公室等,學習氣氛連貫一致。

在看似密集的行政與教學區域,卻因為中庭的留設,絲毫未見擁擠,反而增益融通學術與修行的氣氛。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是每一個學子企盼的目標。擁有二十五萬冊佛學典籍館藏的圖書資訊館,樓高五層,其中含括了以領先開發技術帶動中文佛典數位化的資訊圖書館,此處正是師生深入智慧殿堂的寶庫。

而如果讀書人累了,不妨轉換一下心境,看看窗外獨特的景致──七棵雀榕與法鼓山的四季。(廖翌汝)

 

【男眾寮房】(建築設計:陳俊宏

培育法門龍象的沃土  

以三合院為建構主體的男寮,開口處對應著佛堂,居中是一處寬廣的中庭,此處,建築師喻為場所核心,具有空間開放與向心凝聚的功能。

男寮是法鼓山整體工程第一座完工啟用的建築體,含括地下一層及地上四層。許多轉角處皆作了空間的留設,建築師陳俊宏期望藉此提供使用者在情緒及心情上轉換的憑介,並展開一個開闊的視野。

因此,當從佛堂走回寮房途中,將歷經不同的空間層次:首先是從佛堂步向中庭,繚繞的虔敬氛圍促生迴盪;而後緩步踏上周邊的迴廊,迎接的是一步一景的視野,回應著修行人的沉思;待進入寮房之後,向窗外望去,空間仍是無盡的延伸。
常住三寶,佛法久住。

依空間的長期使用性考量,「讓這個空間合適於沉思、凝神、也可以凝視、眺望」,陳俊宏以修行、氛圍與住宿的綜合訴求,營造了男寮最佳的用功修行的空間。(胡麗桂)

 

【教職員宿舍】  (建築設計:陳俊宏)

安家安身好用功


在星月圍繞下入眠,在晨光、鳥鳴中甦醒。教職員宿舍的第一批住宿者,正以無限歡喜的心,迎接充實精進的每一天。 

教職員宿舍是園區中基地面積最小,但空間需求量最大的建築體,擔負著大學院師生的民生住宿問題,而在女寮完工前,僧伽大學佛學院的女眾法師和學僧們也住宿於此。

為了圓滿偌大的空間需求,建築物經「向上」發展,以八層樓高榮登為全區最高建築。但行經宿舍的正前方,卻只見五層樓高,這是由於階梯的設計及留置廣場所奏之效,除了消減了視覺上的壓力,也巧妙避免因樓高造成的建築突兀感。

教職員宿舍內部空間,規劃有學生、教職員及有眷宅等住宿類別,因考量使用者的便利性,有眷宅的出入口自行獨立,有別於其他住宿者的路徑,既保留住宿者的空間獨立感,又兼具融合的整體氣氛。

以頂層為佛堂,地面層為餐廳,安置於中間樓層的,即是住宿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有眷宅宿舍的窗景,皆向望法鼓大學的預定地,在延伸的視線上,令人生起幾分期許。(胡麗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