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 141期/90/09/01第5版

 


【漫步微塵】
發願


◎ 果祥法師



         在佛教中,我們強調發願的重要,早晚課中的唱誦三皈依、四弘誓願、<回向偈>,都是在發願。其實,佛教徒的發願就像一般人的立志,下定決心要做什麼事,走什麼路或達成什麼目標。決心愈強就愈能夠排除萬難,不斷地往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如果志願不夠堅定,就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響而改變方向,放棄目標。


       我曾經看過一部影片,敘述美國海軍第一位黑人一級潛水長卡爾森立志的故事。卡爾森為了進入潛水隊工作,克服了幾乎不識字的困難,飽受被白人長官和同事排斥與打擊乃至被謀殺的危險,但仍達成目標。當他擔任一級潛水長時,因公務傷腿而截肢之後,仍然沒有阻止他的毅力與決心。


       他所面對的困難,使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他的太太離他而去。經過了一連串日復一日的艱苦鍛鍊,通過了比一般人更嚴苛數倍的考試之後,他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名截肢的一級潛水長。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立志典範。因為卡爾森非常清楚他所選擇的工作的意義,他也知道自己的潛力,更清楚如果不做這件事,他所能走的路是什麼,所以他不會因為難以忍受的打擊和難以克服的困難而放棄目標。


      大乘佛教徒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面對來自身心、家庭、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痛苦與打擊是難估算的。但是當我們看清目標,決心朝既定目標邁進時,過程中的種種打擊,雖然難以忍受,但是不會動搖我們的決心。即使是這條路暫時走不通,繞個圈子,我們還是會回到路上來。


      立志之後能不能達成目標,固然決定於決心和努力的程度,但是也關係著個人的福報和因緣。如果福報好,順緣就多;福報差,順緣就少;沒有福報,就達成不了目標。如果已知道達成不了目標,還需要盡力去做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名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只要是有意義的事,就算一己之力無法達成,仍會有有心的人或後世的人接續完成。相同地,以我們無盡的生命來看,這一生未達成的目標,可以發願下一生繼續努力,生生世世永遠地努力,就一定會成功。我們之所以修學佛法,廣度眾生,斷除煩惱,成就佛道,學習從凡夫而成賢成聖,而成大菩薩、成佛,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