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 141期/90/09/01第8版

 

搭起社會人文關懷的橋樑
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


◎ 曾濟群(法鼓大學校長)

                
      去年八月,科技人施炳煌菩薩夫婦慨捐二億元等值的凌陽股票給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消息經媒體大量報導後,一時轟動社會,尤其給科技界帶來莫大的震撼。強調科技與人文結合者,是真正行動的時候了。


       正如聖嚴師父常說的:科技帶給人類生活上的便利,但也造成許多問題及後遺症。法鼓山這個團體作為一個中介的橋樑角色如醫生使用的輸血管的功能,將願意服務社會大眾的一方與需要服務的一方結合在一起,希望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而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的成立,就是為了鼓勵一般民眾的人文關懷情操,及結合有志一同的社會人士來發揮人文關懷。


      基金會成立後,一方面呼籲社會各界人士撙節祝賀、追思及特別紀念之費用,移作文教獎助金,既可永久紀念,亦能改善社會風氣、造福社會。另外也積極規劃重點工作,以推動相關業務。例如依據基金會獎助章程,設立專案委託研究獎助。即是由本會主動委託國內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相關所系或學者研究某一專題,而此一專題研究是由本會所決定。


      我們希望每一專題不但有研究的價值,而且應有實用性,同時研究的結論能夠建立一個模型(model),依據此一模型可適用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解決類似的問題。該研究報告以英文撰寫,目標在於將臺灣的經驗讓外國知道,同時臺灣也能學習外國的經驗,兩者間互相交流、運用。


今年經聖嚴師父核定的專案委託研究共三案:
一、「宗教信仰於災難後心理復健歷程中的功能—-法鼓山的理念與實務研究」,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國樞教授為顧問,臺灣大學心理系研究所吳英璋教授所領導的小組負責。本案係因應九二一地震後,人心重建工作而提出的。該案不僅是針對九二一地震,同時希望未來面臨各種災難時均可作為參考。正如研究主持人吳英璋教授說:「『心理復健』並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才有需要,而是任何一位直接、間接經歷這次災難的人,都需要轉化這些經驗而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


二、「非營利組織發展及運作之研究」,由國立政治大學前校長鄭丁旺教授所領導的小組負責。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將由政府行政體系、工商事業體系、非營利組織體系,這三個主體來運作。臺灣這些年來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越來越蓬勃,而問題亦層出不窮。正如鄭丁旺教授所說的:「預期未來非營利組織部門的比重會逐漸增加。此部門最大之弱點在於從事此行業者很熱心,但比較不專業,因此效率受限。如何提高效率,順利運作,發揮效果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三、「人文教育之推動與落實—-人文社會化,社會人文化之研究」,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前校長陳伯璋教授所領導的小組負責。本專案研究在為法鼓山未來五年(二○○二∼二○○六)推動人文教育建立一個可行的架構,包括「人文教育推動與落實」之項目與具體內容,推動的時程與執行策略,以及績效指標與評估標準。


     施炳煌菩薩夫婦捐款時,曾依據基金會章程及辦法與本會簽約,成立其父親「施聰傳紀念獎助基金」、及母親「施莊春美、施莊秀英獎助基金」,以其孳息獎助各項研究,師父至表嘉許。


       以上三個委託專案研究,除第一案為二年外,其餘均為一年。有許多研究項目必須從事田野調查、訪問、座談等,三個專案共須費用約四百六十萬元(研究主持人均不支研究費,完全發心奉獻)。師父經徵詢施炳煌菩薩夫婦同意,即以上述孳息作為支持三個委託專案研究之經費,以及將來舉辦活動之費用。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各方大德善士,我們共同來響應師父的號召:「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