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

自製焚化爐、空酒瓶做燈、廚餘變為有機土,十九位環保人士帶動DIY生活新文化

◎編輯部

         環保是二十一世紀世界重要議題,人們過去對地球資源是享用不盡的觀念已逐漸轉為珍惜有限資源,各種環保覺醒活動也從上一世紀末蔓延至今,方興未艾。
        法鼓山提倡「心靈、禮儀、生活、自然」四種環保,除了外在的環保外,更指出環境污染之源在於人心的污染,所以也要加上「心」的淨化。因而它教導眾人不管是心靈和物質,要能分清「需要」、「想要」、「該要」、「能要」的分際,同時要能「知福、惜福、種福、培福」,如此一來解決環保難題才有希望。同樣地,國內也有這麼一群惜福惜物的志同道合者,開展出「廢物利用」再生的環保風潮。而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工作,需創意巧思,又可享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實為一種生活藝術的開創,使得心靈生活更加充實。
     從五年前開始,《人生雜誌》就開始發掘與採訪這類的人物。其中有家庭主婦許麗芬從廚房走出來,教導大眾運用廢木來版刻書法。退休的神通電腦副總經理劉力學自製焚化爐,帶動社區開展環保生活。還有利用假日幫忙資源回收的魏德松,偶然試用空酒瓶做燈,結果照出了環保藝術燈人生新路線。
     但是這些環活生活藝術家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一顆惜福的心,再加上生活巧思,於是成就了一個個的環保生活家。例如楊文如原本連裁縫機都沒踩過,卻因不忍布料被丟棄,而苦學成為廢布的拼布專家。原是企業家的李宗龍從沒下過田,因為痛心腳下的土地被污染,而捲起袖子改做推廣廚餘的都市農夫。
     甚至,因為發了願要做環保義工,有許多作者正在各地不遺餘力的免費教學開課推廣,帶動環保DIY生活新文化。


     今年七月,法鼓文化集合十九位受訪者的環保智慧,出版結集為《原來它不是廢物──我的環保生活》一書,與讀者分享他們創作的動機、方法,以及如何突破層層困境。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人不只改變了廢物的命運,同時也找到自己生命的新價值。從此書讀者不僅是學習到最具體的實踐方法,並且可以看到一則則動人的成長故事。
     此書有近三百張的作品精彩彩照,與圖文對照的DIY方法。書後並幫讀者規畫創作的方式,讓讀者透過深度的人物專訪與真實圖片,不僅看得到,而且也學得到。
     從自製有機土、親子玩具、藝術燈……不僅可以自家用,當親朋好友生日時你也可以給他們一個手工精製禮品的驚奇。
      對有智慧的環保DIY藝術家來說,這世界上沒有用不上的廢物。而當以後在丟棄垃圾時,我們是不是能先想一想手上的東西是否還有其他的用途?如果大家都能這麼想,垃圾自然就會減量。讓我們效法這些環保DIY藝術家,讓生活散發環保惜物的美意,創造新的物命,同時增添生活中動腦動手的樂趣。

法鼓雜誌 138期/ 2001/7/1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