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講錄】2

十善與十不善


◎聖嚴師父


        

        修大乘的四念處,不論遇到什麼都說它是空的,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真正遇到考驗,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曾經有一人在上佛學課程時談到「空」,並教大家觀空,才能有智慧。課後有人拿了一份鐘點費給他,一旁的人突然一把搶走,上課的老師急著說:「嘿!豈有此理,錢是人家給我的,你怎麼拿走了?」那人說:「既然我是空的,錢自然也是空的,什麼都是空的,那你還要它做什麼?」老師說:「什麼都是空的,不過錢是我的,沒有空,所以我還是要。」那人一邊將錢還給他,一邊說:「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看起來,什麼都是空,只有錢是不空的!」
     事實上,什麼都可以空,但是對金錢與愛情,要做到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當擁有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貪心,要知道那是空的,這才是智慧。
     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學者發表論文談「空」,會後我們一起吃飯時,大家說:「你講空講得真好,你既然是研究空的,那你今天中午不准吃飯,反正都是空的。」這位年輕學者回答得很妙,他說:「一切都是空,現在我的胃是空的,食物也是空的,把空放到空之中,還是等於空啊!」


四正勤的異名


     四正勤一共有四個名字:四正勤、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一般的經典都稱為「四正勤」,其餘三種用的較少。


一、四正勤:就是四種正確的勤勞和精進。在修四念處觀的時候,必須要去除懈怠心,離開五種煩惱心。五種煩惱又稱為「五蓋」,那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要如何去除呢?就是要用四正勤;因為修行禪觀法、禪定法時,必須以精進心來離懈怠、五蓋,否則懈怠一產生,五蓋馬上出現,禪觀就不會成功。


二、四意斷:《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共有十經,都在敘述四意斷,例如第二經云:「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謂意斷,就是所有的煩惱心都是從意識產生活動,要把意識跟種種煩惱相應的活動全部斷除,必須要用四種方法,這叫做四意斷。
還有在修四念處的時候,自己的心不能休息,也不能忘掉自己是在修行,必須不斷、不斷地知道自己是在修行,用這種方法來斷除煩惱,也叫作意斷。


三、四正斷:《俱舍論》二十五云:「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主要是以四種正確的方法,來斷除懈怠心和放逸心。


四、四正勝:或名正勝,《俱舍論》卷二十五云:「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用修善斷惡的四種正確方法,來策進、勉勵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四正勤的這四種名稱,是從不同的角度,也可以說,它有四種不同的功能。《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云:「一心精進」,修此四法,故名四正勤。修此四法,另有三名: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於正策勵,身語意業,此為最勝,故名四正勝;於意中決定,此四斷行,故名四意斷。


善法與惡法


      四正勤只有四句話:「已生惡法為除斷,未生一惡法不令生,未生善法為生,已生善法為增長。」
     修行佛法,就是斷惡而生善。斷惡分成兩項,生善也分成兩項,加起來就是四正勤。那麼,善法是什麼?惡法又是什麼?有必要先加以說明。
     所謂善法,就是十善法、十種善法、十善業道;惡法,就是十不善法、十種不善法、十不善業道。修十善業道是普通人的道德標準,也是解脫道及菩薩道的基礎;解脫道是小乘的阿羅漢,大乘則是成佛的菩薩道。
     十善分成身、口、意三類,就是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心理的行為。身體的行為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三種;語言的行為有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四種;心理的行為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三種。十善法的相反,就是十不善法。
    一般人認為只要沒有犯法、坐牢,這就是善;坐過牢、犯過法的就是不善。其實,如果吏治不清明,做了好事的人也有可能坐牢,做了壞事喪盡天良的人,卻未必坐牢。因此,好與壞是不能以坐牢與否來作為標準。
      又,一個小偷或是強盜,只搶了一百元或一千元,就算犯法要坐牢;可是,有人搶了半個或是整個國家,反而可以稱王、作總統。也有殺了一、二個人,可能會被判死刑;然而,有人殺了許多人甚至數萬人以上,反而當了國王、大總統,甚至民族英雄。因此,一般人所講的善與不善,是有問題的。
      如果以十善與十不善的標準,便可以看出什麼是真的善與不善。因為佛法除了語言、身體的行為之外,特別重視心理的行為。一般人只知道身體行為、語言行為的好與壞,但是,意念行為的好與壞卻不容易判斷。

法鼓雜誌 138期/ 2001/6/1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