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地球  共建和平家園

宗教與世界和平及心靈環保座談會


(一):挽救心靈貧窮,捍衛世界和平,維護綠色大地

     二十一世紀科技、物質文明發展達顛峰,但貧窮問題卻仍存在許多角落,就在關注物質貧窮問題時,被喻為「心靈的領航員」的聖嚴師父卻認為心靈的貧窮,遠比物質貧窮更嚴重,因為因心靈貧窮衍生出的禍害,遠超出物質貧窮,且需要更多的心力與時間才得以解決。
     法鼓山即以推動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為目標,在十多年前所提出的「心靈環保」理念,普獲肯定,強調唯有從內心淨化起,提昇人的品質,才能真正做到建設人間淨土。後來更推出「心」五四運動,來完成前面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環運動」。
     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全人類共同的努力,所以,在座談會中也獲得了包括政界、工商界或宗教界相當的回應與支持。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林坤鐘即認為,在競爭激烈的企業中,必須透過心靈改革,形成企業與社會、人類生活命運與共的意識。華梵大學校長馬遜校長則表示,我們應當不分宗教種族,以道德倫理作為心靈的導航,共同創造一個和平非暴力,無污染,富而好禮的家園。(陳常貞)

(二):宗教歧視與種族衝突

    「尊重他人的信仰是避免戰爭的最好方式。而如果發現自己所信奉的教義,有不能寬容其他族群的觀點時,或有與促進世界和平牴觸的地方,都應該對這些教義重新思考。」聖嚴師父的這一席話,為宗教歧視與種族衝突問題提出新思維和方法。
     中華佛研所副所長惠敏法師則以阿富汗毀佛像為例,提出各宗教間彼此尊重的方法,他強調,可以理解伊斯蘭教不崇拜偶拜的教義,但不想看到也不一定要破壞,例如掩埋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他以菩提伽耶為例指出,十三世紀時,佛教徒為了避免伊斯蘭教徒摧殘,而將該地的佛教大塔掩埋,形成一個土丘,湮沒數百年,直到晚近考古學家挖出,使此一佛教聖蹟得以重見天日。
     相對於世界各地仍有因宗教理念不一,而引發的宗教戰爭,台灣各宗教的和平相處,是值得肯定的,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心長老也指出,台灣各宗教間有著因關懷社會而相互合作的特色,其中「生命線」協會就是佛教與天主教、基督教於一九六九年在高雄所共同創辦的。而由台灣十一大宗教所組成的「宗教和平協進會」,也是另一宗教共和的例證。

(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關切地球的生態系統及一切型態的生命,支持推動將環保與復育,納入一切開發計劃與活動中,乃是刻不容緩之事」,這是與會者共同簽署的和平宣言中的內容,顯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宗教所關切的一個重要課題。
           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提出,生活在全球上不同地區、種族、宗教的人們,其實是彼此唇齒相依的「世界公民」。未來在國與國,或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阻隔都將逐漸泯除,全球化或超國際化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順此趨勢發展的結果,人類有更多元文化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地球村」的形成,也是指日可待的。
         但令人憂心的是,日益被破壞的自然生態惡果,將由全體人類來承擔,因此如何喚起人類對世界共同體的體認,並持續對人及自然付出關心是很重要的。
         華梵大學校長馬遜,呼籲每個人從惜福愛物、過簡樸生活開始,從一己的力量出發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而努力。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惠敏法師則提以佛教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出以寺院做為家庭與社區間的中介結構,發展寺院老人福利園區擴大對老人問題的關懷。(陳中琳)

(四):為兩岸宗教對話探路

        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兩岸佛教界就不斷有交流,從學術、教育、文化到救濟。除佛教外,台灣各界對兩岸宗教對話的看法是什麼?這即是次巴瓦金先生訪台重要目的之一,先行收集台灣各界的想法觀點,若可行未來可擇機舉行兩岸宗教領袖高峰會談,期透過宗教和平對談促進兩岸更和諧,繼而擴及亞太地區的和平。
        時時關心兩岸和平的副總統呂秀蓮女士,表達「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的和平心聲。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以台大與北大的學術合作經驗指出,從原本的阻礙重重,到最後的受到兩岸主管機關的支持,究其原因,為學術在探究知識與追求真理有共通的語言與理念,因此可以跨越政治成為交流管道。同樣的,陳校長認為宗教與學術一樣,在宗教間也存有共同的理念,例如博愛、誠實、行善等,而這些正可以跨越政治而成為交流基礎,其影響有可能更廣泛有力。
           聯合國貴賓巴瓦.金則建議海峽兩岸在各自成立區域性的宗教和平組織後,可以嘗試從雙方共同關切的民生或社會課題切入,他認為環保議題不失為一個友善的開啟點。(黃玲)

法鼓雜誌 137期/ 2001/5/1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