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智慧   大師真情分享 

聖嚴師父出席清大校慶座談   與楊振寧、金庸、劉兆玄高峰交會

大師遇見大師  欣賞、好奇、彼此發問   示範生動活潑的人生智慧


【胡麗桂/新竹報導】清華大學為慶祝創校九十周年校慶,四月二十二日舉辦一場「大師真情──歲月的智慧」座談會,在四位超強卡司的大師人物中,與七十八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及七十七歲的武俠小說作家盟主金庸一起,師父以七十一之年稍顯年輕,而前清大校長劉兆玄則是「遠遠落後」。


         知名節目主持人蔡康永在擔任主持時表示,能與任何一位大師分享兩小時的人生智慧,已是珍貴難得,何況四位一同。面對滿場年輕的學子,主持人代大家問到,此時回首當年,大師們是否已實現年輕時的夢想?
           從出生、求學到從事研究工作,楊振寧提起自己一帆風順的人生,他感謝這樣的好運,特別是能夠結合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在一個時代轉變的當口,走出一個新方向。對於年輕研究人員的投入,他認為熟練的研究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而在於是否能掌握整體領域的未來性及前瞻性,才是致勝之道。
            而當年因為創辦香港明報,為吸引固定讀者而開始創作武俠小說的金庸,一生崇尚自由及冒險的遊歷。他說年輕時曾為了當外交官可以出國,所以報考外交系,沒想到日後成了評論工作者及作家,而這樣的生活卻更愜意。金庸還有一個一生執著的夢想,就是當北大或清大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實現,而如今接受清大聘為名譽教授之後,也算了了一樁心願。


      大師們首度相見,充滿好奇心與惺惺之情。在整場座談中,以聖嚴師父的學佛人生,最是受到主持人及大師們追問的焦點,如楊博士即好奇地發問,為什麼佛教教團的規模發展,不比基督教或回教的組織?師父從兩方面來解讀,一個是佛教具有政教分離的傳統,不與當代政治勢力結盟;另一點是佛教雖然有不同的法門宗派,但彼此都承認互為佛陀的弟子,因此能相安於各自修行的生活方式。
      金庸則請教知識與智慧的關連。師父表示,知識有時是增長智慧的來源,但不等於智慧。佛教一般以稱智慧為般若,但它並不是經驗,也不是學問,而是一種無我的態度。
       另外,主持人向師父問到:把一生奉獻給大眾,這樣的人生累嗎?師父回答,一件事情是不是辛苦,完全是主觀的反應,如果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就不會感到累。他說,在奉獻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是個人的成長,這種成長既快速而又踏實。
          劉兆玄則以青年人如何找到興趣的一番言談,引發共鳴。他說處於多元的時代,多數人的問題不是找不到興趣,而是興趣過於廣泛,莫衷一是。他建議學子們不妨從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開始,從中感受是什麼讓自己產生成就感與最大的喜悅,如此便能深度發現自己的興趣。

法鼓雜誌 137期/ 2001/5/1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