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會開示】

忍辱和忍耐的不同


◎ 果醒法師


        我們與人互動時,如果遇到不順心,或不合理的事時,一昧的「忍耐」,可以解決問題嗎?一般人的「忍耐」和六度中的「忍辱」有何不同?


忍辱是沒有「人相」、「我相」


      「忍耐」與六度的「忍辱」是不同的,忍耐時存著「為了和諧,我要忍耐」的心,這是有「我相」的,與禪法不相應。禪法是用化解的方式處理問題,例如:看到自己的心在波動,就以數1、2、3、4……的數息方式把心拉回來,在轉移的同時,已經在處理內心的問題。
        有的人遇到問題是用壓抑的方式處理,壓抑是「內心難過,但言語行為沒有表現出來」,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內心的問題並沒有處理,仍然有「我相」、「人相」。所以,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只要我們與人互動時,一旦去分別誰對誰錯,就已生出「人相」、「我相」、「眾生相」,已經離開禪法了。要能把「對方無理」這個念頭當作一個妄念,才是禪法的觀照方式。如果不能這樣觀照,而把妄念當真,就會自妄念又衍生一堆想法,產生煩惱。所以,禪法的觀照方式是:只有現象,沒有「人相」、「我相」。如此,才是「忍辱」的的方式,才能真正化解煩惱。


        但是,回到世間法來看,分別善惡難道不應該嗎?遇事不去分別,會不會顯得沒有原則、沒有骨氣?雖然我們明白妄加分別即生人我相。但是,如果有人對你說「我們去吸食安非他命!」你仍不去判斷對錯嗎?「佛陀是否能分辨救人與殺人呢?」佛陀當然能分辨世間法的對錯。所以,修行禪法的人應該是:明白世間法的對錯而不去執著,能平等觀照。
        能平等觀照,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是不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做主觀的好壞判斷,而是心如一面明鏡,忠實映照真相,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智慧。
        要除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達到「無我」的境界,仍然要從「有我」的階段開始。可以從三皈五戒十善做起,先淡化貪瞋心,以慈悲待人,尊重對方的感受。
        當我們與人互動時,通常都只注意語言內容的對錯,而沒有注意到對方的感受。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在聽內容的同時,也要反觀對方的感受,這樣才不會落入執著言語對錯,而忽略了對方的主體性存在。


消除傷害的記憶


        曾經有一位委員甲罵義工,委員乙聽到了,就對委員甲說:「人家肯發心來當義工就已經很難得了,你怎麼還罵他?」委員乙這樣說能不能平息委員甲的不滿?答案是不能,因為他並沒有圓融地也照護到委員甲的不滿。所以禪法不是從事相上的對錯去分別,而是也要以平等不偏執一方,充分尊重雙方的感受做考量。能夠這樣去努力,就能逐漸客觀無私,消融內心對人、事的不滿。
        不過要察覺自己的念頭是否偏執,仍然要靠平日綿密的用「止觀」的功夫。
        其實我們在恨仇人時,仇人並不真實在我們眼前,傷害我們的是自己的記憶。所以,事過境遷,要消掉心中人我是非的「檔案」,以慈悲心熄滅瞋恨心,這樣才不會再度傷害自己。如果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消掉心中人、我分別的「檔案」,做到「不見他人過」,就可以時時自在,處處自在。(鐘果峨整理)

法鼓雜誌 136期/ 2001/4/1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