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法鼓文化的使命

歲末拜懺發願 迎接未來

◎胡麗桂

        
       能夠藉文字出版的過程,呈現有益於人類福祉及精神食糧的增長,是從事文化工作者的理想。
        在思索如何讓自己每一分的參與,更貼近文化工作的本質時,法鼓文化專職菩薩於新舊年交替之際,主動發起拜懺及拜願共修,以清滌一整年下來的心田積累。重視教育文化工作扎根的聖嚴師父在獲悉後,除了肯定發起共修的意義外,特地從當日緊湊的行程中撥空親臨開示。而師父的到來,無疑為專職人員帶來莫大的支持與關懷,同時也以一番期許的談話,讓大家更深刻體認佛教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連同義工在內近六十人的法鼓文化成員,在幾位法師的帶領下,一月十八日下午於農禪寺新禪堂舉行共修。無論所處的是編輯部、行銷部、發行部或行政部門,菩薩們對一年來已盡力的或尚待努力的工作成果,希望透過拜懺自省反思,藉一顆虔敬的心在佛菩薩前慎重發願:願新的一年,每一件經過手中的文稿著作均能順利圓滿,利益眾生。


        一個小時的共修結束,師父來到現場,大家圍著師父席地而坐。師父先是親切地慰問大家工作的辛勞,接著在開示中極強調從事佛教文化工作者,需要有一份悲願心及使命感。他希望大家去思索人類史上無數表達思想與情感的作品中,哪些經典可以超越時間之流走入現代,當清楚作品住世所具足的特質後,師父對於法鼓文化的期許,便寄寓在其中。


     面對這支扮演法鼓山喉舌和形象的文字弘法隊伍,師父引導每個人去認識每件好的作品,必定反應出當時文化的深度及廣度,它們除了通過當代讀者和市場的考驗之外,更可貴的是歷經不同時代讀者的眼光,未被淘汰。


       師父表示,作為現代佛教文化的弘法單位,必須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瞭解現代人迫切需要的是什麼,出版契合現代人心的著作。此外,他也期勉大家肩負起文化工作者的責任,站在時間崗位上寫歷史,做見證時代、為時代寫歷史的里程碑之作。


        並以張曼濤先生所編的一百冊《中國佛教論叢》為例,雖然銷售數字寂寥,但是作品意義深遠,凡是研究中國近代佛教的人,必定會參考。因此他勉勵身為法鼓文化的專職們,再艱難的出書計畫,只要是可以為佛教界盡力的,就值得去做。
        增加國際性訊息,則是師父對法鼓文化出版事業的另一項期許,包括對國際出版、文化及先驅文化運動的訊息,都是值得為當代社會推薦與報導的。
         一場發乎本心的共修,而聽見師父對於凸顯當代精神、見證歷史、加強國際觀,及拓展創作人力資源的工作勉勵,這樣的共修與談話,對扮演起法鼓山門面及喉舌角色的法鼓文化專職來說,昔未曾有,心中自是更增添一份使命感和莊嚴的心。

法鼓雜誌 135期 2001/3/1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