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佛研所首位受剃的學生
∼常慧法師 

◎胡麗桂

        
         翻啟中華佛學研究所八十九年度上學期開學典禮的表揚名單,一個「彭慧嫻」的名字出現在「熱心服務獎」項目上,那是出家前的常慧法師。
         法師一身散發著學子特有的清新氣息,這是他二度自馬來西亞來台求學。他的學佛因緣開啟於二十五歲那年,當時他即將自師大畢業,卻因為一股生命疑惑的巨浪衝擊而深處徬徨。經由學長的帶領,他開始親近西蓮淨苑,進而喜歡上寺院清靜的作息,甚至週末假日也前往掛單。

         如今的他仍清晰記得,學佛初期所有過的感動經驗,對於當時首度萌生的出家想法,他認為心態很重要。「我想大部份學佛人都能體會到,剛學佛時的那種勇猛、精進與投入,而那時所蘊釀的出家念頭,多半是情緒上的感動。出家的出發點不該只為自己,而是為利益他人。」


    來台七年之後,他奉命返鄉,臨去前他規劃了自己的未來:「為了接續學佛的因緣,每年至少回台灣一次;不論周遭環境為何,絕不放棄以佛法為內容的生活。」他並且很篤定地發願:「三年之內,必定再回到台灣。」


    回到馬來西亞的那三年,因緣似乎正在雲集。從外象上看來,他像是遠離自己想追求的學佛人生,然而若非這段離開,又怎能銜接另一段新的旅程?回去的第二年,當他按原計劃回台灣的前夕,沒想到一向不贊成他出家學佛的母親,竟點頭同意讓他到台灣念佛學研究所。因此當他來台之後,特別前往佛研所拜訪一位學長,而確定以佛研所為唯一報考目標。


     再度來台,他成了佛研所的學生,並親炙聖嚴師父的長者風範。回想起入學後首次舉辦的創辦人時間,不僅見到一般人難得一見的師父,而且師父就在眼前為他們講話,話語中帶著極深的期許,他不由得生起一股感動:「為什麼?為什麼師父對我們的期許那麼深?」


     而後在林口舉行的法鼓山全球會員大會中,師父挺著堅毅的身軀,繞行全場關懷大眾,注視著這一幕,他再次受到震撼,因為他強烈感受到師父與大眾之間一種緊密的互動交流。從此,他更積極參與修行及義工服務,以進一步瞭解師父的理念及認識法鼓山。在參加師父主持的默照禪七之後,他確定一生的修行方法,即是師父所教授的禪法。


    為了學法、親進善知識,常慧法師的迢迢之路,無意間成為佛研所有史以來第一位受師父剃度的學生。對於自己的論文方向,從最初想要著力的禪修思想,轉為探討師父的教育思想,學教育出身的常慧法師給了如此的註解:「教育是師父一生所投注的工作,而對我來說,確定了這個題目,等於回到了自己的本行。」

法鼓雜誌 134期 2001/2/1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