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副刊

 

師父!爬山去!

 

◎果光法師

       侍者及一位菩薩各抱著一隻雞回來,令人頗為納悶。原來,一行人在山路上,發現了兩隻雞及一地的雞毛,師父推測是有人將雞載到山上放生,但又被山中的動物吃了......。

          

         

        下午五點鐘一到,慣性地問聲:「師父!要不要去爬山?」黃昏時爬山至善光寺,可說是秘書工作中最輕鬆的時刻,也是最能感受到師父親切、慈悲的一面。

     師父的爬山行程,通常是由侍者先開車至半山腰,然後開始步行上山頂。那時每天隨行爬山的人不同,有時由侍者、秘書一起陪同上山;有時則有信眾相隨;有時綱領執事或事業體的主官也一起隨行討論公事;有時師父的早期在家弟子也會同行,重溫早期與師父很親近的時光。當然,也有僅只隨行侍者相隨的情景。雖是每天例行的運動時間,但每次都是新鮮的。

誰出的主意?

     那年春,師父因法體欠安而住在環境清幽的文化館,佛研所的專職菩薩建議帶 師父至附近的善光寺爬山,以練身體。在大眾再三遊說下,師父終於與我們一起上山。

    第一次上山,讓眾人一路緊張,看著師父拄著拐杖,行到陡坡處,顯得非常喘,終於走不下去,只得半徒而返。當晚師父不禁抱怨:「誰出的主意?要我去爬山?」當時我們一方面擔心師父的身體,另一方面也難過如此勉強師父爬山,所以此後,只敢讓師父在附近散步。

     幾天後,不知侍者用了什麼辦法,竟又帶著師父上山來到善光寺,且讓師父開始有興趣且規律地爬山。漸漸地,師父的體力日益增強,由拄著柺杖而丟下拐杖,由走上山頂,更進而上了寺院的塔頂。僅管搬回農禪寺住,爬山,已然成了師父每日的習慣。

    爬山時,師父會沿路與往來的菩薩打招呼。無論老菩薩、小菩薩,或初次見面、經常見面的菩薩,甚至菩薩們隨行的寵物,師父都會親切地打招呼。每個人爬山的方式、路線不盡相同,有人固定山上山下跑兩圈,有人在山頂上練拳,有的是全家一起爬山,有的是朋友結伴上山。他們不見得是佛弟子或信眾,但遇到師父,總顯得歡喜;師父從未向他們傳教,但都成了師父的好朋友。

    善光寺有位老管理員及一隻狗兒,每回相遇,師父都會與他聊一聊,而狗兒似乎也能很快地察覺出一行人中師父的特別,總是搖頭擺尾地在師父身邊繞。對我則不太搭理,我心裡頗為不平,不禁警告狗兒,可別對秘書過於冷淡,否則不安排師父爬山了。

 

救了三隻雞

    某日,師父爬山回到文化館,但見侍者及一位菩薩各抱著一隻雞回來,令人頗為納悶。原來,一行人在山路上,發現了兩隻雞及一地的雞毛,師父推測是有人將雞載到山上放生,但又被山中的動物吃了。為了不讓這兩隻雞相同受害,要侍者及隨行的菩薩,人手一隻雞,把雞帶回文化館。

    到了第二天,師父擔心尚有活著的雞留在附近,帶著我們沿路仔細地探尋,果然侍者又發現了一隻躲在溝裡的雞。但是溝上有鐵絲網罩著,侍者一時不知如何救牠,便對牠說:「阿彌陀佛!不要害怕,我們是來救你的,如果願意被救,請跳上水溝。」不知是感應或是巧合,雞竟主動地跳上鐵絲網,慢慢走向侍者,再度讓我們帶回文化館。

 文化館前有個公園,足以讓雞在公園裡自由自在地走動,但是當時門口有隻以文化館為家的流浪狗(現在已常住在文化館,名為「無常」),恐怕會弄得「雞飛狗跳」,只得暫時找個籠子養在地下室中。另一方面,師父也要我們發佈消息,尋找能飼養這三隻雞終老一生的信眾。

    當時,心裡覺得師父真會給大家找麻煩,然而看到三隻在籠裡的雞,想到牠們也是渴望生存的,不禁也感動師父的細膩與慈悲。經過找尋之後,由一位住在大屯山的信眾收養,終於讓牠們有了一個自由的生活空間。

清理山路

    秋日一場颱風過後,我們發現整條山路一直無人整理。師父擔心善光寺僅有一位老管理員,不易照顧整條山路,要我們請菩薩們來幫忙。當天我們請教了管理員是否需要支援,他表示很高興有人能來幫忙,一個人真的打掃不完,但是寺裡只有兩隻掃把,恐怕不夠用,師父要他放心,隔天我們會請信眾自備用具,一起來淨山。當晚,我們聯絡了義工團徐文光團長,請他招兵買馬,第二天傍晚與師父一同爬山及淨山。

     隨著執事的調度,這樣隨師父爬山的機會已不再,但是這段隨行的點點滴滴,常浮現腦中。師父對人的親切,對自然環境的細微觀察,與動物們的自然互動、相互對話,讓我們領受師父自心中散發出的悲智,以及一位禪師的幽默風範。

    也許您也會到善光寺爬山,也許您好奇地想看看師父爬山的情景,若您有機會在山路上遇到師父,別忘了親切地說聲:「師父!阿彌陀佛!」

(按:作者曾任聖嚴師父機要秘書,現任僧團教育院監院及國際事務組組長)

 

法鼓雜誌 134期 2001/2/1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