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義理

【六波羅密】(七)

四類禪、四種禪定

◎ 聖嚴師父

          《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於般若波羅蜜中,............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那波羅蜜。」禪那波羅蜜,亦名靜慮度,或名禪度無極,能對治亂意,攝持內意。

四類禪

          依據宗密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禪有五種層次: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以及最上乘的如來禪:

(一)外道禪:是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
(二)凡夫禪:四禪八定,從尋,伺,喜,樂而入定,再一層層捨下而求上,至最高無色定的非想非非想處為止。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 
(三)小乘禪:是從四禪四無色定,而修七方便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法,亦名七賢位,由此而入初果見道位。是為悟無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四)大乘禪:亦名三昧,有無量三昧,均可能納入大乘禪定。天臺宗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二將它們彙整成四種: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為悟我法二空所顯之真理而修者。

(五)最上乘禪:又名如來禪、祖師禪,即是中國禪宗的頓悟法門,臨濟宗用參話頭,曹洞宗用默照,都是屬於如來上上禪法。亦名一行三昧、真如三昧,頓悟自心本來清淨,此心即佛。

四禪天

「四禪天」是由修靜慮而生。以下介紹四種禪天的層次﹕

(一)初禪天﹕於六識之中,無鼻、舌二識,語言寂滅。僅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樂受,有覺有觀。捨此身後,生於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二禪天﹕無鼻、舌、眼、耳、身等五識,僅有意識,怡悅之相粗大。喜受及捨受與意識相應,無覺無觀。捨此身後,生於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光音)天。

(三)三禪天﹕僅有意識,怡悅之相淨妙,喜心寂滅。樂受、捨受與意識相應,無覺無觀。捨此生後,生於少淨天、無量淨天、?淨天。

(四)四禪天﹕僅有意識,出入息寂滅,唯捨受與之相應。捨此生後,生於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

四種禪定

          「四禪定」又名四靜慮,為內外道共修,超欲界,生色界,四禪是由十八種功德支持,總體稱為「四禪十八支」。
 
 初禪的前行有:
 粗住:安住、端身、攝心,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泯澄淨,怗怗穩穩,其心在緣居,然不馳散。
 細住:由此粗住心後,怗怗勝前。
 欲界定:由細住後一兩日或一兩月,豁爾心地作一分開明,我身如雲如影,爽爽空淨,雖空淨猶見身心之相,未有內定之功德。
 未到定:從欲界定之心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舖,猶如虛空,此時性障猶在,未入初禪。

四種禪定之特相

 四種禪定之特相如下﹕

(一)初禪特相:由未到定,身心豁虛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是或經一日乃至一月一年,定心不壞,則於此定中,即覺自心微微動搖,或感微癢。即發動色界之四大極微與欲界之四大極微轉換,而起八觸十功德。
 
 八觸者,即為動、癢、輕、重、冷、暖、濕、滑。欲得禪定時,色界極微入於欲界極微,而相替,地水火風狂亂而如此發動也,若不知此等法相之人,驟起驚怖,以為發病,馳迴不已,遂亂血道,真為狂氣矣,不可不知也。

 十功德者,八觸的每一觸,均具十功德,亦名十眷屬;即是與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等相應。
《顯揚聖教論》卷十九云:初禪可對治貪;苦;憂;犯戒;散亂等五障,遠離欲愛,心能寂靜審慮,住於有尋、伺、喜、樂之情態。

初禪具五支:覺(尋);觀(伺);喜(離欲界惡,心喜受);樂(經部為眼、耳、身之三識的樂受,有部不許定中有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故為輕安樂,非樂受也);一心(心一境,離欲界而生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云:五支中的尋及伺為對治支,喜及樂為利益支,心一境為自性支。

(二)二禪特相:呵棄初禪之覺、觀(尋、伺),二禪、三禪、四禪無八觸十功德,已轉欲界為色界。二禪離尋、伺,住於信相明淨喜樂之情態,可對治初禪之貪、尋伺、苦、掉、定下劣性等五障。

二禪具四支:內淨(《俱舍論》以為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勝實之功也,淨為信相,故曰淨;屬心故內);喜;樂(意識功能,是輕安樂,非樂受);一心(定,此為色界的定生喜樂地)。在此四支中的內淨為對治支,喜與樂為利益支,心一境為自性支。

(三)三禪特相:呵棄二禪之喜受而得。三禪離喜、樂,具正念、正知,住於自地之妙樂。可對治二禪之貪、喜、踴躍、定下劣性等四障。

三禪具五支為:捨(行捨之心所而非捨受,捨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念(三禪之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念,離邪念之心所);慧(三禪之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慧,離邪慧惡見之心所);樂(意識之樂,離二禪之喜樂,尚有自地之喜樂);一心(寂然在定,心一境性,此為色界的離喜妙樂地)。在此五支之中的捨、正念、正知(慧)三支為對治支,樂為利益支,一心為自性支。

(四)四禪特相:呵棄三襌之樂受而得。四禪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名為極善清淨。可對治入出息以及三禪之貪、樂、樂作意、定下劣性等五障。


法鼓雜誌 133期 2001/1/1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