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佛法

佛法生活家

助念,轉變了我的人生

 

葛金雲(花蓮地區助念團小組長)

          

          未學佛前的我,是一個追求物質享樂的人,最快樂的事,莫過於吃飯、逛街、看電影、喝下午茶。若不是婆婆示現病苦,嚇壞了我這膽小怕死的凡夫,恐怕這一生就要虛度了。

       六年前當孩子上了幼稚園後,我開始加入法鼓山助念團,那真是生命中的一段震撼教育。

         記得第一次參加臨終助念時,膽小的我嚇得全身發抖,望著亡者枯瘦如柴的身體,對應著屋內的一瓦一磚,腦子浮現出「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兩句話,向來不喜歡想太多的我,心中竟然有中難以言喻的體悟。

        當離開淒風苦雨的喪家,面對樓下大門外熱鬧滾滾的夜市,個性毛燥的我,原本看到擁擠的人潮就會心煩,而那一天內心卻竟然如此安詳、寧靜,有著從未有過的踏實感。我很訝異自己的反應,不過是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亡者助念,究竟怎麼回事?

         返家時,在門外聽見孩子們的嘻笑聲,心裡立刻充滿無比的溫馨與感恩。家門一開,看見先生仍如往常一般,埋首於看報紙,這要是在以往,我早就怒火攻心,但那天我心裡卻深深感覺到,有人活著為我等門,是何等的幸福!

        因此,一反常例並沒有破口大罵,反而我用感恩的笑容看著他。即使走進廚房,看到滿桌的杯盤狼籍,也激不起我的「惡」口。那天晚上,我懷著一顆感恩歡喜心,洗完所有的碗筷。

         到了晚上,弄不清是因為白天受了驚嚇,還是太累了,翻來翻去就是無法入睡;結果一翻身看見蓋在棉被下的另一半,和早上送走的那位往生者比起來,只不過多了一口氣。

       看著看著,不由得淚流滿面,突然體會到,人生不過是一場戲,終有落幕的一天,只是當那一天來臨時,自己能做些什麼?是否應更積極為自己有限的生命做些有意義的事。有了這樣的體悟後,於是下決心積極參與法鼓山的成長課程,也接下助念團地區聯絡人的任務。

        以前,我的記事本上記的都是幾點與朋友喝下午茶、逛街;但是現在,記的不再是這些,而是某天到蓮友家助念關懷,某天參加佛化奠祭等。如今想來這一切,不正是聖嚴師父所說的「四福」--知福、惜福、培福和種福!


法鼓雜誌 133期 2001/1/1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