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禪修心得》

心靈探索之旅

止觀禪七心得分享

◎張果覺

           忙、忙、忙,又在快節奏的生活腳步中,為自己找個歇腳的心靈假期。許久不曾參加精進共修,距離上一次參加禪七後,已是半年光陰,再次報名,希望把心緒調到平和的狀態進禪堂,聆聽師父的教誨以輕鬆的心情認真面對自我。


           此次禪七是看上次止觀禪中師父開示的錄影帶,在內容上,總監香果醒法師又加入戶外禪的練習及生活中的動中修部份,這樣用心規劃、帶領,讓禪眾體驗了一場既活潑有深度又實用的禪七。


動中修,貫穿禪堂內外

          禪眾們很容易在休息、過堂、出坡等出了禪堂的時間,就掉了方法,但在果醒法師時刻提醒「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之後,禪眾更能提起方法,因為在蒲團上的時間有限,要將禪修落實於生活中,必須在動中下功夫,讓方法綿密,功夫成片。


          法師不厭其煩的提醒,讓禪眾們從一開始的感覺嘮叨,到後來因為深得其中利益而轉為感恩,他叮嚀教導禪眾在行住坐臥的動態中,依然清楚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七天的練習中,許是習性使然,常在不經意中掉了方法,讓我有股抓不住自己的茫然。直到第六天的懺悔禮拜中,果醒法師開示:「懺悔的目的不是情緒化的宣洩大哭一場即是,而是在反省過錯或不足後,探索習性養成的內心癥結所在,在更清楚認識自己之後,讓自己站在現在的基準點上,修正自己的行為,提昇人品。」禮拜中,法師引導我們看看自己平時講話的口氣、用語、態度是什麼模式?何以如此?另外,又為何習慣與部份人做朋友,卻無法與某類人當朋友?


           平時總答以物與類聚、投緣等,卻從未思索,所謂的投緣即在累世及平時的習性養成,也因此讓自我發展的格局變得狹小。其實,與人的接觸,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是具選擇性的,只是不自覺罷了。


           回顧成長歷程中,父母的特質、家庭生活模式、教育方式及每個成長階段的環境...,幾十年來,點滴塑造出現在的「我」,而我喜歡這樣的自己嗎?抑或只是習慣罷了?思考及此,心中激動湧出一股無力的感傷,往往平時面對別人的某些特質,很容易起瞋心,而在不自覺中,這樣的特質在自己身上也可找到,像這樣牢不可破的習性,要修正它,真是需要勇氣、決心與時間,在探索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無力感,更讓我更體會到「包容」是多麼的重要!


除貪去瞋,老實修行

           在止觀方法的練習中,同時也看到自己的貪求心,雖然師父早就說過「禪修的過程即目的」,觀念上知道是如此,但在禪修中,當身心有較舒服的覺受出現時,內心卻會產生執著。因自己的有所求,在找果醒法師小參後,法師強調:觀是要觀念頭起背後的心態。讓我看到自己動念背後的心態是有好惡及有所求的,覺得好慚愧,也感謝他的開示:除心不除境、除因不除果。在未來的修行路上,依然得不斷提醒自己當個老實的修行人。


           七天緊密的禪修過程中,法師慈悲而用心的要禪眾用方法緊緊扣住自己的心念,他時時提醒即使喝水、上廁所...等,都要當作新的一炷香的開始,隨時都要用方法。這樣用心的指導,讓人感動,法師把禪修的精神落實在他的身口意上,師父告訴我們說法不在嘴、禪修不在腿,果然,這次的禪七經驗,讓我們不僅聽聞到師父智慧的開示,同時沐浴在一位慈悲法師的指導中。


         經由七天來對自己內心的探索與釐清,讓自己對未來的生命更有方向感,感受到法鼓山的禪法是如此踏實、實用有深度,感恩有此因緣。

法鼓雜誌132期 2000/12/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