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果芃法師

陳中琳

           自小生長在嘉義農村鄉下的果芃法師,生活泰半是安定而平靜的,只是娑婆世界中的紛紛擾擾卻是無處可逃躲。


           看到農田家園為水患所肆掠,卻只能無奈的接受;在家中,父母親處處為子女設想規劃,但子女卻有自己的主張,為何雙方都是好心好意,卻因價值觀的差異,使得家庭不和諧,父母親辛苦,子女也不好受。這些苦難與矛盾,在果芃法師心中埋下許多不解與疑惑!也讓他自小即有「不想走與天下父母相同的道路」的想法,出離心在當時已悄悄地在心中萌芽,他發願要走上能夠解脫生死苦海的一條路。


           之後的成長與求學過程皆堪稱平順,要說有什麼挫折,大概就是來自與同事、朋友之間的相處。「為什麼人與人總是不能和合相處?」是果芃法師當時的一大疑問。而在看了聖嚴師父的《拈花微笑》後,使得埋藏在心中的許多疑惑得到了答案,尤其佛法的「因緣」觀念,讓他對生命的實相有了認識。


           而透過禪修的觀念,也讓他懂得觀照自己的內心,看到不同的世界。他說:「師父曾以千年茅坑比喻我們累劫以來所染著的種種習氣,要將這茅坑清洗乾淨談何容易。但是,若不從面對它、處理它開始,怎麼可能會有潔白的一天?也許窮今生之力仍無法完成,但至少是一個開始。」 


           果芃法師七十四年即皈依師父,因對師父的理念認同,復被師父「盡形壽,奉獻生命」的悲願感動,讓他每每在拜佛時便發願要緊緊跟隨師父。


           出家的因緣終於在今年成熟,回顧一年來的行者生活,身心都不斷地在調整,而當煩惱現前時,他總以初發心自惕:「修行苦,不修行更苦」。果芃法師平和的神情中有一份堅毅:「從決定到農禪寺出家時起,就發願不再離開這裡」。

           如今已成為荷擔如來家業的一份子,果芃法師精進地要求自己全生命奉獻,分擔師父肩頭上那份廣度眾生的重擔。對於全家都皈依在師父座下的一個佛化家庭來說,果芃法師在農禪寺出家,是一個最好的歸宿;而對果芃法師來說,能夠滿願用出家來報父母恩,是如願以償。他一展如昔的含蓄笑容說道:「感恩所有成就這份因緣的人」。

法鼓雜誌 131期 2000/11/15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