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筆記楞嚴經》

「和」與「合」

 

◎嚴國信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即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楞嚴經》卷二 

       明與暗、通與塞,表面上看來是對立的,一般人也習慣用二分法來區別,但是聖嚴師父在宣講《楞嚴經》時再次提到,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好比印象中,石頭會阻礙了人們的通路,但並不表示它是「塞」的,因為就石頭本身而言,內部還是有空隙的存在,事實上,物質世界中,即使小至「原子」,都還是有空間可通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父進一步以「風」及「水」來解釋。風,好似是柔弱的,但是強風、颱風、或是龍捲風,卻是剛強地無堅不摧;水也是一樣,看似柔軟而流動,卻有一種「水刀」,連石頭都能切割。「對事物,如果執著於二分法的判斷,就容易受困於諸多煩惱之中。」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不要落入絕對的主觀中。

       以最容易讓開車的人起煩惱的「塞車」為例,「碰到塞車,一定要生氣嗎?」師父說,有一次由紐約出發到象岡道場的路上,碰上修路及車禍,交通塞得動彈不得,他交待弟子將車開到路旁,在車上藉機小睡休息。「因為之前工作很忙,到象岡後也是滿滿的行程,在車上休憩,正好恢復體力、消除疲勞。」師父指出,人生也是如此,每當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換一種心情、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可以轉,人不轉心一定要轉。」師父強調,所謂的柳暗花明是指「心的調整」,若是觀念不變,只是妄想外境會轉變來配合自己,那是行不通的。

「和」由「合」出發

          如果不以二分法來區隔,那麼如何看待明與暗、塞與通?師父開示,通塞、明暗的相對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若能運用智慧明瞭因緣,則時時能通,處處有明。那麼又應該如何面對因緣的和與合呢?
好比生活的環境中有善有惡,每個人的個性也是優、缺點並具,師父說,能夠生活一起,比如夫妻共組家庭、或同事一起工作,如果能以修正自己的缺點出發,吸收環境的好、學習別人的優點,調整自己行為態度,自然能適應環境、別人,就是能跟大環境「和」,也不枉費彼此有「合」的因緣。

          師父指出,「合」不一定就會「和」,但「和」一定是從「合」開始的。他以此提醒大眾,人的性格有好有壞,每個人都應該盡量表現出好的一面,對於不好的則要「藏拙」,就是與人、與事物「和」的基準點;他強調,人之異於動物之處,就在於人有修正自己不好的行為趨向於善的能力。

        「不要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師父指出,因為改正自己的缺失就是修行,唯有正視自己的缺點,不斷提醒自己,不自欺欺人,才是學佛人。

法鼓雜誌131期 2000/11/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