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這裡沒有老闆 也沒有員工

法鼓山舉辦首度新進專職教育訓練

◎ 胡麗桂

師父告訴專職菩薩,「我不是老闆,你們也不是員工,我不是資方,你們也不是勞方,我們都是共同推動法鼓山理念的義工。專職菩薩只有任務,在執行完成任務時,要採取共同合作,養成團隊共識。任務之中沒有個人的好壞,當別人完成工作時,也就等於是自己的工作完成。」

           一群平均年齡有點年輕、又不會太年輕的新進人員,自十月二日起,參加由法鼓山教育訓練室首度舉辦的「新進人員教育訓練課程」,在為期一週,每天半日的課程安排中,法鼓山各事業體為他們開啟歡迎的大門,而新人們則從動靜兼備的課程設計中,更清楚明瞭選擇這一份工作,所具含的價值與意義。

誰來參與法鼓山?

       此次的新進人員教育訓練,是繼八十七年年底為期二天的課程後,首次以系列課程活動的方式,有系統的介紹法鼓山整體組織發展及理念推廣。希望能藉由整體性的課程規劃設計,協助新人儘速認識投身的位置--法鼓山。

          對於致力於推動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法鼓山而言,我們做的是思想的啟蒙、觀念的扎根,以及生活教育的落實,誠如師父所強調的,這是百年、千年的大業,需要更多在觀念上與法鼓山理念相契合的人一起加入推動的行列。

       參與此次受訓的新人共有八十五人,是近兩年內,陸續加入法鼓山體系的成員。根據教育訓練室統計,新成員的平均年齡在三十至三十五歲之間,與一般職場以社會新鮮人居多的情形不同。教育訓練室副主任胡正中表示,這個年齡層的人,無論是在人生或工作的體驗上,均有一定的歷練和思考,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更清楚,所以,對來到非營利單位的宗教團體奉獻心力的這一群菩薩,法鼓山分外感恩和珍惜。

          為期一週的課程安排,內容包括靜態的理念認知、組織發展簡介、基礎佛學、及介紹各事業體之間的連繫管道,由各事業體主官及執事法師擔任解說;在動態課程方面,則安排新人實際走訪參觀組織各部室,及法鼓山上的工程建設。

       當中,參觀法鼓山的興建工程,讓許多新人菩薩感到無限的欣喜,僅管只見到幾幢矗立的建築,卻已能撇見法鼓山未來的願景;而當來到已有二十年豐碩辦學成果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時,也讓菩薩們喜悅不已,一位到職將近一年的菩薩如此說到,「佛研所歷年來對國內佛教學術帶動的提昇,我真的感到與有榮焉。」

       而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介紹「法鼓人文社會獎助基金會」,播放施炳煌及吳宜嬅夫妻於月前捐助獎助學金的錄影畫面時,現場的氣氛悄然轉換,凝視著螢幕上兩人自然流露的行誼及謙卑的舉止,許多人的情緒被觸動,形成幕前幕後接連一氣,一起潸然淚下。就如同每位參與法鼓山的菩薩,不管是布施金錢的,或是奉獻智慧、體力的,大家都是在遵循師父的理念,盡心盡力、共同成長、相互成就。

沒有老闆 也沒有員工

          聖嚴師父的開示,被安排於最後一天的活動尾聲登場,可以說是在眾人的殷切期待中開啟,而在眾人的訝然神情中畫下句點。
 

          師父告訴專職菩薩,「我不是老闆,你們也不是員工,我不是資方,你們也不是勞方,我們都是共同推動法鼓山理念的義工。」師父稍帶凝重的語氣說到,「專職菩薩只有任務,在執行完成任務時,要採取共同合作,養成團隊共識。任務之中沒有個人的好壞,當別人完成工作時,也就等於是自己的工作完成。」

       師父的一番談話意外地震到不少新伙伴,讓許多人在結訓後,仍對此「非老闆與員工」之說念念不忘。然而雖說是震驚,但多數人也承認,師父為專職菩薩啟用了一貼不一樣的安心劑,真正對症下藥,服用之後效果良好,而且不會產生副作用。

           雖然是首次舉辦,卻可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尤其在走訪了農禪寺、法鼓山、基金會、法鼓文化、佛研所後,更可讓新進人員整體的了解到法鼓山的方向。只是一位菩薩分享時表示,「這一路走來,滿載了豐富的訊息,如果能夠邀請義工菩薩現身說法,親自分享他們的故事,應該會更好、更能讓人發起菩提心。」


法鼓雜誌 131期 2000/11/15 第6版